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山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山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山行教學設計(通用5篇)

山行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於”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佈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導入

有人説“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説“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説説知道了什麼。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徵,選擇悦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蒐集信息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蒐集資料,閲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瞭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説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户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户的鑰匙!

(四)、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閲歷的人都存在着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覆讀——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覆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豔,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説,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係,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瞭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彙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着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麼作業呢?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蒐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山行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説説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藴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説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説出它的名字並説一句説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讚美楓葉的)。看誰説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説説知道了什麼。讀了詩題,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着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自己選擇想説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雲繚繞,飄着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讚歎;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説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繫?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彙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着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雲生處)指導朗讀:白雲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説: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説紅於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着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後指導背誦。

六、作業。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後配上這首古詩,並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山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悦。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生思考,後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説)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彙報交流。

點撥: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雲生處與白雲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説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於: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佈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雲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後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麼?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麼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説説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遠處看到了什麼?

讀第二句。

理解“白雲生處”。

説説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説説。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麼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於”。

紅葉比什麼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説説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説説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山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後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斜”在這裏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什麼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於”的意思,先讓學生説,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雲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後記:

發現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裏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紮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説説,進而用自己的話説説本據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着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説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什麼?有效嗎?這個環節能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於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於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瞭,因為語文本身是個包羅萬象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麼,再考慮怎麼教,這才是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後,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設情境悟出詩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標籤: 教學 通用 山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dnd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