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合集七篇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合集七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合集七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選讀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發生在海灘上的故事。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小姑娘為畫家看衣服;第二件事是畫家送貝殼給小姑娘,小姑娘不收;第三件事是在回家路上,畫家故意將貝殼漏在沙灘上讓小姑娘揀,小姑娘揀起後,又還給了畫家。體現了小姑娘純樸、誠實、信守承諾的美好心靈。

課文雖然以敍事為主,但抒情明理意味很濃。寓情理於景,寓情理於事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對美麗的海灘景色的描寫,對小姑娘和畫家叔叔之間發生的事情的描寫,都是為了襯托小姑娘純潔美好的心靈。因此,課題中的“金色”絕不僅僅是海灘的金色,更是小姑娘心靈的金色。

文本中描寫了小姑娘與畫家叔叔之間發生的三件事,其中以“看衣服”這件事描寫得最為詳細。課文通過描寫“太陽剛冒出來”、“太陽越升越高”等表示時間的詞語看出小姑娘已經等了很久的時間;通過“額頭上沁出了細細的汗珠”、“眼睛裏露出焦急的神情”體會小姑娘在太陽越升越高的海灘上等待叔叔時的焦急心情,以及老伯伯的好意勸告小姑娘的婉言謝絕,看出小姑娘雖然等得那麼焦急,仍然信守承諾。

本文的生字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是個生字剛好分成兩類,一類是多音字,另一類是形聲字。對於形聲字的概念,三年級學生早已確立,尤其是發音明顯、形旁明確的字,例如本課的“礁”、“螺螄”等,但有一個極不明顯,就是“額”,通過查閲資料,“額”也是形聲字,從頁可聲,“頁”表示與頭有關,由一發動全身

[設計意圖]

學習這篇課文是一篇選讀課文,編者的意圖主要是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因此本課的教學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上。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思考、交流和質疑等方式讀懂課文,在閲讀實踐中提高閲讀能力。讓學生閲讀後感受到一種美的薰陶:沙灘美、貝殼美、小姑娘的心靈更美,同時學習小姑娘樂於助人、對人對事認真負責的態度。同時在享受“閲讀有收穫”的快樂時,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課文,能夠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

2、 啟發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使學生能夠發現在金色的沙灘上,小姑娘那顆誠實守信的金子般的心。

[教學重難點]

1、 抓住小姑娘和畫家叔叔之間發生的三個小故事,感受小姑娘的高尚品質。

2、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一定的獨立閲讀能力和閲讀興趣。

[課前準備]

老師:課件。

學生:課前讓學生閲讀有關誠實、守信方面的小故事。

[教學流程]

(一)、欣賞美景,感知景物之金色

1、師:同學們,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課件播放沙灘美景)

(引導學生自由説,初步感知金色的沙灘帶來的景物美。)

2、師:碧藍的海水一望無際,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極了。就在這美麗的海邊,就在這片金色的海灘上,發生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走進文本,體驗多元之金色

1、初讀文本,感知小姑娘

自由讀讀課文,讀完試着完成以下填空:

當畫家叔叔________的時候,小姑娘________。

當畫家叔叔________的時候,小姑娘________。

當畫家叔叔________的時候,小姑娘________。

彙報:

(1) 出示生字詞

Kān jiā

看着 畫夾

Jiāo lí luó sī

礁石 沙蜊子 小螺螄

é qìn tǒng gē

額頭 沁 捅 擱

(2)你發現了什麼?

(第一行是多音字;第二行和第三行是形聲字。尤其指出“額”字也是形聲字,與“頁”為偏旁的字都與頭部有關,比如:傾:頭不正也;項:頭後也;顧:回頭看也……)

2、再讀文本,瞭解小姑娘

師:當我們把上面三句話聯繫起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整個故事到底講了什麼?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讀完後説一説整個故事講了什麼?

(學生再次讀課文,後以填空為支撐,同桌互説故事到底講了什麼,然後指名全班交流。)

3、研讀文本,走進小姑娘

師:小姑娘的種種舉動,畫家叔叔有什麼反應?(感動)你是怎麼知道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畫家驚訝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紅了,心潮像海浪一樣翻騰。

師:你是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從“驚訝”、“眼圈紅了”、“ 心潮像海浪一樣翻騰”等詞句中體會畫家叔叔的感動。並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師: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想想,為什麼畫家會如此的感動,會如此驚訝?

(學生自由讀後,説一説,畫家叔叔感動的原因。)

⑴、“看衣服”,感受小姑娘信守承諾之金色

師:小姑娘答應了叔叔,幫他看衣服,就使叔叔感動了嗎?

(小姑娘一直在關注着畫家叔叔的歸來,她很守信。)

師:你説的是不是這樣的情景?(課件出示兩幅有關小姑娘的畫面:一幅是焦急地等待;一幅是歡迎叔叔歸來。)

師:你能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幅圖中小姑娘的不同嗎?

(引導學生從小姑娘的眼神、眉頭、手的動作中去觀察。)

師:你們能為這兩幅圖分別起一個名字嗎?

(學生可能會起“盼”、“焦急的小姑娘”、“等待”、“激動的小姑娘”、“歡呼”等名字。)

師:小姑娘為什麼而焦急,又為什麼而激動呢?

師:學着剛才圖中小姑娘的表情輕輕地讀這段話。

(引導學生讀“看衣服”小故事,通過“太陽剛冒出來”、“太陽越升越高”等表示時間的詞語看出小姑娘已經等了很久的時間;通過“額頭上沁出了細細的汗珠”、“眼睛裏露出焦急的神情”體會小姑娘在太陽越升越高的海灘上等待叔叔時的焦急心情。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説一説,在烈日下等人的感受,結合課文説一説小姑娘當時的心裏會想些什麼。穿插指導多音字“看(kān)衣服”、“畫夾(jiā)”的讀法。)

師:小姑娘為畫家叔叔看衣服等了那麼長的時間,心裏非常焦急,但是為什麼不聽老伯伯的勸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畫家回來?

(用上“因為……所以……”回答問題。)

師:讀着描寫小姑娘神情、動作的語句,想象着這樣的畫面,站在我們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個——

課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個________的人啊!

(學生自由説。)

師:正因為小姑娘的這種信守承諾,所以畫家叔叔感動了。

課件出示:畫家驚訝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紅了,心潮像海浪一樣翻騰。(引讀)

⑵“拒收貝殼”,感受小姑娘不求回報之金色

師:正當小姑娘焦急地等待着叔叔的時候,叔叔回來了。你們看,他帶回來這麼多的貝殼呢!有沙蜊子、大貓眼、小螺螄、金海螺……(課件出示:貝殼圖)

師:你們喜歡嗎?那你們覺得小姑娘會喜歡嗎?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小姑娘羨慕極了,情不自禁地説:“啊,真好看!”

對話創設情境,換位思考:

師:小姑娘,這麼好看的貝殼,你收下吧!

(學生一定會學着小姑娘的樣子加以拒絕。)

師:你為什麼要拒絕啊?你這麼喜歡就收下吧!

(學生可能會説,老師説了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

師:可是,你幫我看衣服了呀!我是為了感謝你才送你貝殼的。

(引導學生明白小姑娘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才信守承諾一直等叔叔回來的。)

師:因為小姑娘答應了叔叔幫他看衣服,就遵守承諾,還不收叔叔送給他的貝殼,我們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個——

課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個________的人啊!

師:正因為小姑娘的這種不求回報,所以畫家叔叔感動了。

課件出示:畫家驚訝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紅了,心潮像海浪一樣翻騰。(引讀)

⑶“揀還貝殼”,感受小姑娘誠實之金色

師:是啊!畫家叔叔感動了,他多麼希望能把漂亮的貝殼送給這個可愛的小姑娘,於是他故意讓美麗的貝殼,從袋子裏漏出來。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讓孩子們自由説一説自己遇上這樣的情況會怎麼做?)

師:那小姑娘又是怎麼做的呢?

(結合文本,説一説小姑娘是怎麼做的。)

師:我們怎麼讀,才能讀出小姑娘這幾句話的韻味呢?自己先去讀讀吧!

(讓學生讀中去體會,小姑娘從“喜歡貝殼”——“猶豫”——“堅決拒絕”的心理活動。)

師:我們一邊想象着這樣的畫面,一邊讀着這幾段話,我們被什麼感動了?

師:就讓我們和着音樂讀讀這感人的文章吧。

(學生齊讀“揀還貝殼”小故事。)

師:讀着讀着,我們感受到小姑娘揀起的不僅僅是貝殼,還是——

師:讀着讀着,我們還感受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個——

課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個________的人啊!

師:正因為小姑娘的這種誠實,所以畫家叔叔感動了。

課件出示:畫家驚訝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紅了,心潮像海浪一樣翻騰。(引讀)

(三)、情感升化,感悟心靈之金色

師:這片金色的沙灘很美,但更美的是——

(學生自由説説對小姑娘的看法)

師:因為——

師:那你想對這個小姑娘説點什麼嗎?把你想説的寫下來吧。

(學生寫後進行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評點。)

[板書設計]

看衣服

在 金色 的 拒收貝殼 金色(心型)

海灘上

揀還貝殼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2.感受並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傳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蕭瑟(se4)

和煦(xu4)

乾涸(he2)

吞嘍(shi4)

裸索(luo3)

戈壁灘(ge1)無垠(yin1)

邊緣(yuan2)

2.解釋下列詞語。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和煦:温暖。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裸露:沒有東西遮蓋。

戈壁: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較少。

滄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顆穀粒。

無限:遼闊無邊。

邊緣:沿邊的部分。

二、導人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衝而聞名於世。昔日的羅布泊是牛馬成羣、綠林環繞、河水清澈的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收集的羅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資料、圖片。

圖片1:西北地區地圖;指導學生查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河、羅布泊的地理位置。

圖片2:茫茫大戈壁龜裂大地。

圖片3:青海湖月牙泉。

資料投影:昔日碧波盪漾,如今舉國荒涼羅布泊變故誰能評説(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4日電。)

資料投影:探險樂園羅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報》)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發現的問題,並記在學習筆記本上。

四、學習課文內容

(一)提問:在文中劃出闡述羅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確:

問題主要出在近30年時間裏。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各種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採礦需要水,人們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築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萬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於把塔里木河抽乾了。斷了水的羅布泊成了一個死湖、幹湖。羅布泊乾涸以後,周邊生態環境馬上惡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衞士胡楊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進,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渾然一體。羅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1.找一位學生讀課文的最後三段。(要求讀出感情)

2.組織學習思考、回答問題: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樣的悲劇?(訓練複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體數據,告訴人們同樣的悲劇仍在繼續,呼籲人類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引導學生把數據整理出來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直接表達作者憂患意識的句子。

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明確作者充滿了憂患意識。

(三)學習對比的寫法。

組織學生討論。

1.作者採用這種對比手法有什麼作用?

2.課文中還有類似的對比嗎?請找出來。

明確:

過去的羅布泊:在船的不遠處幾隻野鴨在湖面上玩耍,魚鷗及其他小鳥歡娛地歌唱着

現在的羅布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後不願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樹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裏已脱盡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膚筋骨。

五、探究活動

提問:

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説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1.我與羅布泊同齡,共百歲。

2.我的成長史就是羅布泊的坎坷史。

3.從出生~20歲(從斯文?赫定發現仙湖,想像要豐富、擬人化、有情調。)

從20歲~60歲(扣兩次改道、四盲危害,重點講人類對羅布泊的破壞。)

從60歲~100歲(扣我的少年、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尋找回來的世界,思念、牽掛、魂牽夢繞的故鄉山水。展開聯想,懇求上蒼再賜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羅布泊養育了我,後一百年,我要回報羅布泊。)

六、拓展學習

課文最後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瀕臨乾涸的兩個例子,説明悲劇仍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封公開信,呼籲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的惡化。

七、小結

這篇課文是從一篇報告文學中節選下來的。羅布泊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還曾經是一片美麗的仙湖,但現在卻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無數的生命。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作者通過翔實的資料説明,人對自然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這一悲劇主要原因。課文最後,作者發出了拯救生態環境的呼籲。

課文全篇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痛惜之情,為羅布泊生態之惡化而痛苦,為人們索取之盲目而痛惜。為了表達這種感情,作者運用了各種表現手法,一是拿羅布泊過去的繁華與現在的破敗對比;二是運用擬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訴説引起人內心的震動,如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裏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一句所描寫的羅布泊的慘狀,實在讓人痛心疾首;三是運用數據客觀説明。這些在教學中都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

八、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報告文學,開頭形象地描繪了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歷史上的美麗景象。然後着重説明羅布泊消亡的緣故,又具體展現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後推而廣之,説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頹勢,篇末發出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籲。

課前預習,提出並整理髮現的問題,動手查找資料,帶着問題和資料走進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提高學生對文章的解讀能力,透視文章的寫作軌跡,深入理解作品傳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與自然”這一單元,本單元的文章均是從不同側面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本文屬報告文學,在內容上要求學生把握兩點:一是在對比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過程中總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羅布泊消逝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言獻策。在表現形式上要求把握三點:一是對比、擬人、排比三種表現手法;二是多種表現方式的運用;三是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本文教學可結合課文,進行拓展性學習,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抓關鍵詞,提取有效信息,瞭解羅布泊的變化及原因,增強憂患意識。

2、訓練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維方式,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字列行間流露出的憂患意識。

4、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學習在其真實性、藝術性的基礎上,講究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寫作特色。

5、培養學生蒐集整理的能力以及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走近科學,開展活動。

【教學重點】

通過塔里木河,胡楊樹,羅布泊今昔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準備】

1、羅布泊的圖片資料,歌曲《家鄉》、《月牙泉》以及有關背景音樂。

2、學生蒐集有關的環境問題的資料,並做簡要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現在聽到的歌曲是著名歌手韓紅的《家鄉》,聽到這優美的旋律,我們彷彿置身於那個碧草藍天的美麗家鄉。在西北也曾經有一個非常美麗的仙湖:那裏曾經是一個牛馬成羣、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但是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裏,那裏卻變成了一片荒涼的沙漠,那裏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那裏充滿神祕,我國科學家彭家木、探險家餘純順先後在那裏失蹤、遇難;是什麼原因使羅布泊發生瞭如此大的變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曾經的仙湖──羅布泊。

(教師板書課題)

二、第一版塊

通讀課文,探尋羅布泊消亡的原因:

過渡語:

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課文,然後説説過去的羅布泊是什麼樣子,現在的羅布泊是什麼樣子?造成羅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通讀課文然後回答問題。

要求:

抓住主要句子和關鍵詞。

過去:

──過去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關鍵詞是“綠洲”“仙湖”。

播放羅布泊昔日的圖片,然後學生談自己的感想。

教師過渡:

過去是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它的周邊是牛馬成羣,綠林環繞。昔日羅布泊曾是一個水鄉,那裏水面平如月鏡,在如此幽美的環境中,花草搖曳,是各種鳥兒棲息的天堂。牧民們在這片肥美的土地上養活了成羣的的牛羊。瞧!牧林邊牧民在歡歌,就連那羊牛彷彿也在唱歌……(優美的畫面)

教師提問:

我們記憶中的羅布泊曾今是一個生命的綠洲,曾經是令人驚歎的仙湖!記憶是美好的,回憶羅布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可現實中的羅布泊呢?它又是怎樣?

現在:

──今日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關鍵詞是“沙漠”“神祕”。

(播放畫面)

明確:現在的羅布泊一邊死寂,胡揚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懼……

(板書:沙漠神祕)

教師過渡:

今日的羅布泊到處是沙海漫漫,到處是凝固的生命,樹木在遭受了人為的破壞之後,除了眺望遠方,它們別無選擇,生長在羅布泊的生物們只能從心底發出靜默的抗議!曾經充滿生命力的綠洲就這樣變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過令羅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

──羅布泊為什麼消亡?關鍵詞是“改道”“四盲”。

──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關鍵詞是“青海湖”“月牙泉”。

同學們想一下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1、什麼是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圖眼前利益,頭腦中沒有持續性發展;盲目就是目光狹小,只圖本地區利益,不顧整體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規律,不懂生態平衡……

2、盲目是由什麼引起的?

盲目是由人的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才會做出危及子孫後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

三、第二版塊

選讀課文,品味作者憂患意識:

教師過渡:

諾瓦利斯説,哲學就是懷着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對着永恆消逝的家園,人類只能長歌當哭,任他們走進永恆,走進我們血脈相傳的記憶!作者通過對羅布泊的描寫,透出自己濃厚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體現在文章的字裏行間。請同學們選讀課文,找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憂患意識,他運用了什麼方法?

教師過渡:

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兼有文學和新聞兩種特點。新聞的特點要求真實,文學的特點則要求藝術加工,講究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們就來探究學習本文是怎樣把羅布泊的今昔情景寫得歷歷在目,把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説得明明白白的,為什麼能使讀者對羅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體味真實性:

文章列舉數據、敍述事實真實可靠。

如:《漢書西域傳》記載了……

另據史書記載……

2、感受形象性:

⑴、對比手法:

集中表現在對羅布泊今昔情況進行對比。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讀者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⑵、擬人手法:

如寫胡楊林,“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後不願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盪,為人類自身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換為“一棵棵胡楊樹,只剩下奇形怪狀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寫羅布泊“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裏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同樣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換為“站在羅布泊的邊緣,你會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那就遜色多了。

⑶、排比:

如“四盲”:遺憾之情,譴責之意呼之欲出。

3、體會抒情性:

⑴、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説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直抒內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羅布泊的慘狀,強化了生態被破壞的悲劇。)

⑵、這出悲劇的製造者又是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製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發出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

小結:

作者在調查研究、實地考察、查閲資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敍述事實、列舉數據都真實可靠。但是報告文學不同於調查研究報告,是富有文學性的。即使引用史書,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繪,讓人回到遙遠的過去,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作者形象地描寫了今日羅布泊,特別是對枯死的胡楊林的描繪,對羅布泊荒漠的描繪,運用擬人、比喻等手法,寫得形象鮮明,情境凸現,飽含痛惜之情。

四、拓展延伸

守護我們綠色的家園:

教師過渡: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展現悲劇是為了讓悲劇不再重演。同學們課前已經收集了有關環境資源方面的資料。誰來給大家説一下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師過渡:

(教師播放幻燈片)

是的,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如果再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真擔憂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請大家看:

教師過渡:

地球也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假如你是新疆建設兵團的司令,你如何去規劃塔里木河的開發?假如你是西部大開發的一名建設者,你會在環保上注意些什麼問題?假如你是今年兩會的代表,要提一份有關環保的提案,你會寫些什麼?假如你是羅布泊最後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條小溪、一滴水你會代表你的同伴説些什麼?請同學們思考後作答。

教師小結:

同學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一直在聽一首歌,反覆的聽,這首歌是田震的《月牙泉》,每次聽完之後,心裏總有一種震顫,你也來欣賞一下。

(配有教師解説)

是啊,一處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處是大漠沙若浪,寂寞無人家。一處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戈壁灘,狂風捲,鳥不拉屎馬不前。

你們可曾想,天壤之別的兩處景,竟是同一地方──羅布泊。我們應該時刻都提醒自己,不僅要愛護廣漠的大地,而且在城市裏建築屋宇的時候,也應該保存和栽種更多的樹木和鋪上更多的草坪。這樣既可以讓大家在賞心悦目之中,歡欣鼓舞地學習、工作和生活,還能夠吸引來飛翔與歌唱的鳥兒,讓這種天籟般的神韻,沖淡喧囂的噪音,讓雜沓和忙碌的城市,增添許多來自大自然的情趣和詩意。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15個字。

2、學習默讀課文,體會卡羅爾對小貓的喜愛之情及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羅爾美好的童心,並從中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重點】

認識生字,學習默讀,體會文中有趣的地方。

【教學難點】

在默讀感悟中受到美好童心的感染和薰陶。

【教學方法】

朗讀、談話、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

CAI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師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貓嗎?能説説為什麼嗎?(課件出示各種姿態的貓,學生感受貓的可愛)

有一個小朋友,她也很喜歡貓,她的名字叫(板書:卡羅爾),誰能讀讀?(要求領讀,齊讀,出示課文插圖,認識卡羅爾)卡羅爾和小貓之間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板書和小貓),你們想知道嗎?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板書她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2、學生朗讀,師生共同校正字音。

3、教師範讀。

三、合作交流,學習生字

1、課件出示其餘生字及我會讀圖標,各自認識,不會讀的向同桌請教。

2、同桌互讀,互相推薦最得意的記字方法。

3、指名認讀生字,交流方法,並組詞、説話。

4、遊戲:認真聽,仔細想,找字卡──根據教師的講述、表演,從字卡中找出相應的字,擺在桌子上:

⑴不上不下(卡)。

⑵兔子的尾巴不見了(免)。

⑶土撒在熱水上(墊)。

⑷明白的反義詞(糊塗)。

⑸媽媽做飯的地方(廚)。

⑹做一下蹭這一動作。

⑺學貓叫。

⑻出示絨線團,學生找出絨。

5、生字搬家:(課件出示組合後的詞,指名讀,輪流讀)

舒適、軟墊、多餘、絨線團、糊塗、廚房、蹭着、洛陽、卡車、抽屜、羅漢。

四、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1、指出默讀的要求與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問題。

2、默讀課文,説説課文哪些地方寫得有趣?並作上記號,再向同學們解釋為什麼。教師輔導。

3、小組交流,各組歸納出本組意見。

4、各組派代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用有趣的語氣讀,其它學生聽後提意見,教師範讀。

五、拓展思維,強化感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六、質疑問難,釋疑

七、總結全文,提出希望:讓學生學會關愛自己和他人,關注周圍環境,學會和諧相處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課件聲像導入課堂

1、課前課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頂鶴的圖片,並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上課問好後,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這首歌,是否知道為救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而犧牲在黃海灘塗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師講述:這是一位愛鳥的姑娘,她17歲那年隨父親在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當臨時工,僅用三天時間就識別了所有鶴的生年、編號,把不同年月、不同種類、不同脾性的鶴兒分類圍圈起來。1986年,她剛從東北林業大學深造結束,就接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聘請,到這裏開展越冬地鶴類馴養繁殖與研究工作。僅僅一年之後,這位來自東北的姑娘失蹤了,她為了救護失蹤的丹頂鶴黎明沉入河底,永遠地失蹤了……但是,她對丹頂鶴的關愛,對鳥類的熱愛以及無私的自我犧牲精神卻永留人們心田,這首《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悽婉地訴説着一位化鶴歸來的美麗精靈……

3、導入課文:就是這位徐秀娟,在鹽城工作期間,創作了一篇優美的散文《灰椋鳥》,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徐秀娟對鳥類的熱愛盡在其間。

二、設疑對話初讀課文

1、解題感知灰椋鳥的樣子:同學們有沒有聽説過會説話的鳥兒?八哥,就屬於椋鳥的一種,椋,古書中所講的一種木質堅硬的樹,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們鹽城呢,多的是灰椋鳥,大家知道,為什麼叫灰椋鳥呢?你從哪兒知道的?給大家讀一讀,大家集體讀,(課件展示)這就是灰椋鳥的……(樣子)

2、感受灰椋鳥的愛叫:這種椋鳥會不會説話?但它也有一個跟嘴巴有關的突出的特點,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愛叫的句子找出來給大家讀一讀?(課件出示相關語句)同學們集體讀一讀。

3、設疑提示文章重點:現在老師有一個疑問,想請大家給老師解決一下,既然灰椋鳥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麼寫頭?如果一下還有困難,不妨……(作讀書狀)這時候採用默讀的方式比較好,靜思默想其義自現。(歸林壯觀,入林熱鬧)那些內容描寫了壯觀和熱鬧的場面?(課件出示相關語句和圖片,引導觀察和集體朗讀,注意相機為橢、棲、喧進行正音、辨形)

4、提問:現在,能不能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注意要簡潔。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兩條線索

1、分段:讀到這個份上,大家知道課文可以分為幾段?每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2、尋找心理線:作者喜愛灰椋鳥嗎?是啊,老師多問了,不喜歡會寫嗎?那麼,課文中有沒有明顯的詞語寫出了作者對灰椋鳥感情的變化?(有什麼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歡呼)

四、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

1、默寫本課生字詞;

2、熟讀課文;

3、你最喜歡哪些寫鳥的句子?先抄下來,再説説你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兒童詩,藉助“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和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它從獨特的兒童視角展開,富有深厚的情感積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學生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名詩人。”我們應當看到,兒童與詩歌有着緊密的血緣關係。作為教師,應當積極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三、學習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良”等九個字,會認會寫“尋”等八個字,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自主、小組合作和遊戲等識字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並且在讀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關愛他人,關愛環境、關愛生活的美好願望,並嚮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學習重點分析:識字和寫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五、學習難點分析:讀悟結合,理解文意。

 六、課前準備:課件、字卡、詞卡。

七、學習過程:

一、故事導情,激趣入題

1.講故事,奠定情感基礎:

a. 播放課件中《神筆馬良》的故事。

b. 激情引説:是啊,這枝筆可真神奇!畫什麼,什麼就會變成真的。假如,你有一枝這樣的神筆,你最想畫什麼?

(“神筆”可謂神來之筆,它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又可貫穿全文始終,因此,上課伊始,我便用《神筆馬良》的故事導入新課,這既為口語交際和朗讀做準備,又奠定了學生的情感基石。)

2.揭示課題,板書齊讀

a. 引語:小朋友的願望都那麼純真而美好,今天讓我們一同去看看另一位同學的願望,她寫了一首小詩,名字叫《假如》。

b. 板書課題,齊讀。

(順勢而引,將文本自然呈現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二、初讀感知,趣味識字

1.配樂範讀,激趣讀文。(在優美的音樂中,將學生帶入文本,並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小組合作,利用撲克牌識字。(在玩中識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全班交流,遊戲識字:

a. 七巧板遊戲:如果大家能把這些生詞都讀準了,那麼,這些卡片會變成有趣的圖形來。

(課件出示帶拼音的詞語:縮着身子 遙遠 尋食 哭泣 健康 操場。開火車讀與齊讀相結合。

學習“遙”時,引導學生背誦學過的諺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學習“健康”這個詞時,引導學生想想,你在哪個地方見過“健康”這個詞?

學習“哭”時,鼓勵學生思考,你有什麼識字好辦法,向大家推薦一下?)

b. 出示心形生字卡,指名讀與齊讀相結合。學生讀一個字,就在黑板上貼一個字,並有意識地貼成一個大心形。

(在遊戲中,學生會參與積極的情感,愛學樂學,積極投入其中.)

5.引導發現,指導書寫:

a. 課件出示“良”“食”,引導觀察,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b. 老師要寫這兩個字了,誰來提醒我,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c. 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d. 學生練寫:如果你覺得哪個字寫得好,就在旁邊畫上一顆五角星。

e. 練習給“良”組詞。(用“善良”這個詞自然過渡到課文的朗讀。)

三、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1.指讀正音,並思考:善良的小作者用馬良的神筆給誰畫了什麼?

2.指名回答,出示課件:

a.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

b.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樹上的小鳥畫許多好吃的穀粒。

c.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一定給不幸的朋友西西畫一雙好腿,還他一個健康的身體。

3.在情境中,練讀第一小節:

a. 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冬天來了,寒冷的北風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樹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風吹得搖搖擺擺,凍得瑟瑟發抖。小樹在寒冷的北風裏,縮着身子,輕輕歎息。b. 老師相信,現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麼,就帶着這種體會和感受有感情地讀這幾個詞。(出示詞卡:在寒冷的北風裏 縮着身子 輕輕歎息)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樹的寒冷和孤獨,於是,她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陽光好温暖啊!這樣,小樹在冬天也能———(出示詞卡“快活地成長”)誰來快活地讀一讀?

d. 帶着你的獨特感受練讀第一小節,老師相信,這次你一定能讀得更好。(學生自由練讀。)

e. 誰來展示讀給大家聽一聽?(展示讀)

你認為他哪兒讀得好?(評讀)

你能比他讀得還要好嗎?(激讀,賽讀)

4.同桌合作,讀中感悟

a. 激勵引讀:小朋友把第一小節讀得這麼好,相信你們也一定會把第二小節讀得很好。請同位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檢查,練讀第二小節 。

b. 同位展示讀。(引導同位可以每人讀一句。)

c. 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d. 聯繫生活,引發情感共鳴:當你餓了的時候,在家等媽媽,你當時的心情怎麼樣?小鳥的心情和你一樣,它只能呆在家裏,幹什麼?(引讀 “苦苦等待,餓得哭泣”,讀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鳥的可憐,就給樹上的小鳥畫了許多好吃的穀粒。鳥媽媽再也不用到……(師生合作,接讀課文。)

f. 指名讀第二小節。

5.小組合作讀,讀出對西西的祝福。

a. 小組合作練讀第三小節。

b. 小組展示讀。

c. 置疑導讀:我們都有健康的身體,能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而不幸的西西只能……現在小作者給不幸的西西畫了一雙好腿,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他可以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他還可以……

d. 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受,齊讀第三小節,共同為西西祝福吧!

6. 合作練讀,再次感知全文:

a. 男女生合作讀:男生讀每小節的第一句話,女生讀每小節的第二句話。最後一小節,男女齊讀。

b. 師生合作讀:教師讀“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學生接讀。最後一節,師生齊讀。

7.讀完全文,你明白了什麼?(結合板書中的心形,引導學生對文本有所感悟。)

 四、情感拓展,練習寫話:

1.教師激情總結:小作者極其渴望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沒有給自己畫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幫助了小樹,小鳥,還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幫助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多麼善良,多麼有愛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所寫的也都會實現,那們,你最想寫什麼呢?拿出你手中的神筆,模仿詩中的格式,把你的想法盡情地表達出來。

2.課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______

3.學生在心形卡片中寫話。

4.在音樂聲中,學生展示讀,並把寫話內容貼到牆壁上的“愛心家園” 中。

5.播放《愛的奉獻》,昇華情感。

 五、課外延展,佈置作業:

把你美好的願望用手中的畫筆畫出來,並給這幅畫起個名字。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結構,瞭解作者家鄉小橋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江南水鄉的優美景緻。

3、品味課文語言,體會作者愛鄉、懷鄉之情。

教學重點:在閲讀理解課文語言的基礎上經歷積累、感悟、運用的過程。

教學難點:領會“長相憶,最憶家鄉的橋。”的豐富含義。

課前準備:

1、推薦誦讀王維的《歸崇山作》一詩,瞭解詩意。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啟發,入情入景

引出課題:家鄉的橋

二、自讀欣賞,整體感知。

1、配樂自由讀全文。

2、圍繞“家鄉的橋”,交流印象最深的內容。

3、歸納板書,梳理課文。

三、品味語言,積累運用(隨學生的興趣點調整教學環節,組織教學)

1、教師引讀文中描寫橋名的語句。

2、品讀王維的詩句,理解“擷取”的含義。

3、播放媒體,欣賞不同字體的橋名,感受中華書法藝術品的美妙,體會兒時坐船、看橋名、聽故事的情趣。理解、積累“飄逸瀟灑”、“剛勁雄健”。

4、指導朗讀,抒發閲讀感受。

5、欣賞家鄉小橋的造型,藉助課文語言,選擇感興趣的橋,介紹介紹。

6、欣賞作者兒時在橋邊玩耍的情景描寫,指導朗讀,體會愜意與難忘。

四、根據板書提示,總結課文。

1、理解:長相憶,最憶家鄉的橋。

2、創設情景,表達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4lz9n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