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向量》教學設計

《向量》教學設計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向量》教學設計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2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從“向量可以用有向線段來表示”所反映出的“數”與“形”之間的轉化,就可以看到《數學》本身的“量化”與“物化”。

(2)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數形結合”思想。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着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數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數形結合”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意識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向量概念的.引入。

難點:“數”與“形”完美結合。

關鍵:本節課通過“數形結合”,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變通能力。

四、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就是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繫,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形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數形結合”呢,應該説,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五、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自主性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數學思維的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六、學習方法

1、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着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2、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七、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設置問題,創設情景。

1、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遇到大小不等的量,還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帶有方向的量,這些量應該如何表示呢?

2、(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引導)通過“力的圖示”的回憶,分析大小、方向、作用點三者之間的關係,着重考慮力的作用點對運動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影響。

設計意圖:

1、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驚訝、困惑、感到棘手,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論證的過程。

2、我們知道,學習總是與一定知識背景即情境相聯繫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標籤: 向量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028p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