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教科版小學科學課件

教科版小學科學課件

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教科版小學科學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教科版小學科學課件

篇一:垃圾的處理(教科版六下科學)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簡單的填埋和焚燒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可以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過程和方法:通過填埋垃圾的模擬實驗觀察分析簡單填埋垃圾的危害,從而考慮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

【器材準備】1、分組實驗材料:廣口瓶、洗淨的小石子和沙、紙巾或廢紙、墨水、塑料瓶(瓶蓋上打一些小孔)。 2、現代清潔垃圾填埋場構造圖。3.、填埋場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幾張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導討論: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會造成什麼問題?

2、學生討論交流後教師講解:人們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處理垃圾。出示垃圾填埋場圖。

二、簡單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師講解: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簡單垃圾填埋。

2、指導學生閲讀教材72 頁的內容,分析填埋模擬實驗:

(1)這個實驗模擬的是什麼?

(2)實驗的各個部分分別代表了什麼?

3、學生進行模擬實驗,並注意仔細觀察,描述其現象。

4、彙報交流: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説明了什麼?如果是真正的垃圾處理場,還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哪些危害?

三、探索減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場

1、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我們能設計一個更好的垃圾填埋場嗎?

2、學生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環境隔離起來。

3、分小組嘗試設計,記錄設計的重點。

4、彙報交流各小組的設計,大家評價。

5、觀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構造圖,分析它是怎麼防止垃圾污染環境的。

6、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安全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房屋嗎?

四、垃圾焚燒的分析

1、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垃圾呢?

2、提出焚燒垃圾的方法,分析其優點和缺點。

3、提出思考,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有效的辦法呢?

五、課堂小結:整理目前垃圾處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記錄解決垃圾問題的有效辦法。

篇二:沉和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蔔,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衝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裏,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裏,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説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説明是浮的。限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迴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並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後面活動中進

行探究。)

(説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蔔、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蔔、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説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並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説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蔔在水中是浮的,把蘿蔔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其中的原因。

(説明:橡皮和蘿蔔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迴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麼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裏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蔔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

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裏,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裏,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繫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od4y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