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篇1

這一節課最成功之處是導入“米的認識”。在上節課認識釐米的基礎上,本節課教學“認識米”。複習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長度,學生很積極,都願意上台測量。我每個組派一名代表來測量,當學生們測量時,我則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觀看。有的學生量得很認真,一看就知道這個學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學生一邊量一邊回頭望望我,看起來是個急性子的孩子。一個學生大約量到一半,就發現了我手上的長尺子,馬上向我求助:“老師,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嗎?”“為什麼要用我的尺子?”“老師的尺子長,量得快些。”“大家也認為量黑板的長度用老師的尺子量得快?”學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這一活動的足以學生都體會到:量較長的東西,用“長尺子”比較方便。就這樣,很自然導入了“米的認識”。

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讓學生觀察米尺的長度,接着讓學生伸出兩手,看誰能用兩手臂比劃1米,學生一個個個站起來比劃,我拿着米尺逐個檢驗,他們不停地修正。經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看似已經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可當我讓他們估計教室的長和寬是多少米,他們的回答與實際大相徑庭,問問老師身高大約多少?有的説2米,有的説1米,有的説4米。看來建立1米得長度觀念比我想象的要難得多。

雖然1米的長度觀念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但這節課每個學生都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而且他們學得很開心。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篇2

《認識米,用米量》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釐米會用釐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重點考慮到如何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與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走進課堂教學

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種經驗正是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本着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有意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用米量及其測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如木工師傅修理課桌椅和裝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摺尺來測量,上體育課學生跳遠和推鉛球都得用捲尺來測量,學生或許有幫過老師拉着捲尺測量的經歷。在本課教學時引導學生舉出見過的各種尺子及它的用途,讓學生感受到它的使用價值,喚醒了學生的意識,使學生積極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自覺地帶着生活經驗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等活動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見把生活經驗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的重要途徑。

二.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要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必須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調動起來,並拓寬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有了自我學習的遼闊天地,學生才能主自地發展。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在主體性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再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地學習。教師要求學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長度,有意給學生設“難”,讓學生在量中體會到尺子小,費時又費力,要放棄又覺得自己能行而產生心理矛盾,使認識米尺成為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是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認識米的動力。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玩”中,輕鬆、愉快地領會和獲取新知,本課的教學以始至終都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了認識米、感受1米長度和用米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合作交流是主體性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遇到一人難以完成或有異議有困惑的問題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來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如教學導入時,讓學生用小尺子量長距離,在學生身處困境時,師問:你覺得自己還行嗎?不但只是提醒學生知難而退另想辦法,而且是提醒學生找夥伴合作,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為本課在測量長距離時,更是離不開學生的合作。本課教學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成形了學生之間互助、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也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pen4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