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認識米》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釐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釐米。(調整為:建立1米的正確認知)

教師準備:1支7cm長鉛筆、12把米尺、學生尺、1根長繩、1根1米長繩子、雙面膠、剪刀。

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麼工具?測量所得數據要用什麼作單位?

2.用釐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師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複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教後思考】通過對釐米和釐米尺的複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認知,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達到“教結構用結構”的作用。這兩節課的教學結構基本上都是:情境導入——認識工具(米尺或釐米尺)——認識米(或釐米)——通過測量充分感知1米(或1釐米)有多長,進而建立1米(或1釐米)的實際觀念。

二、引入新課

1.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小動畫:量黑板的長度。(先是用釐米尺量,後改用米尺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釐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教後思考】這個環節原打算讓一個學生來講台上實際操作,但在上課之前又覺得有點費事兒,於是改成了觀看動畫。相比之下覺得改變後雖然節約了2分鐘左右時間,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不足夠深刻。根據研討中小組其他成員的建議,若改成師生比賽或是兩個學生比賽,應該可以更高效一些。

2.點明課題

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米用米量”。(板書:認識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5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並貼上標籤)。

【教後思考】這個環節耗時很長,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一是鋪墊不足,要求不夠明確,以至於一開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圖何在;二是老師的身高對孩子們來説是陌生的,1米65釐米看似是一個估測的依據,但實際上孩子們並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數據,於是就乾脆不用;三是這一環節中孩子們更多的是關注於貼在老師身上的彩色紙條,而忽視了問題多本質——一米有多高。這一環節如果能夠從孩子們自己的身高入手,這樣的話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那怎麼才知道誰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釐米尺嗎?

(生:不是,應該用米尺。)

師:好,那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米尺”。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教後思考】整個環節孩子們確實挺活躍的,但是由於操作不當(演示時大部分學生看不到;活動組織不嚴謹導致有的孩子趁機開小差),導致部分孩子無法完全參與進來,進而轉移注意力。結合小組研討中各成員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這個環節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

設計一:先讓孩子們報自己的身高,再根據自己的身高估測1米的高度,然後引入測量工具——米尺,之後再利用米尺準確測量,明確1米的高度,最後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設計相同,是先估測,再認識米尺,最後準確測量,再聯繫生活尋找1米,只是主體由“我的身高”換成了孩子們自己的身高,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效果會好些。

設計二:在認識米尺之後,直接用米尺準確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構1米的認知表象,最後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的確有助於較好的建立1米的認知表象,而且會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測的環節,原本孩子們就缺乏“估測意識”,估測能力的培養應通過不斷地滲透,一點點培養起來。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請大家拿出你們的釐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都是從0開始,從小到大排列;刻度線相同,兩根長刻度線之間相距1釐米,兩根長刻度線之間有9跟短刻度線,其中正中間一根稍微長一點。不同之處就是釐米尺較短,數字較少,而米尺較長,數字也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個刻度)100刻度就是100釐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現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教後思考】通過對米尺和釐米尺的對比觀察,孩子們對米尺和釐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3、用米尺量。

(1)提問:到底老師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捲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課件演示)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自己身上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師身上的1米的標籤,自己估一估,然後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並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釐米?

(3)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現在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裏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再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之後,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長几米?

(7)小結: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並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教後思考】整個設計應該和“估計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來,可以採用前面提到的“設計一”或“設計二”。

四、活動鞏固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帶來了一卷綢帶,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當學生喊停後剪下,貼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絲帶問: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絲帶,長或者短了,再追問:那1米到底有多長?再剪一根1米長的絲帶貼上去,對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剛好1米的絲帶貼上去,直接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剪絲帶的遊戲進一步感知1米有多長,進一步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五、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着排大約有5人,橫着排大約有3人。再實際排一排)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教後思考】“剪絲帶”和“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活動由於時間關係沒有進行。

3.小朋友現在已經知道1米的大概長度,老師站在這裏,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後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後思考】由於前面少了“剪絲帶”、“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環節,孩子們腦子中的1米還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這樣的“身體”的層面,無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時候並不是很順利。另外這個活動只能少數十幾個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不是很高。如果這樣修改一下:每3個小組為一大組,請一位同學先站好,聽口令其他同學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進去,學生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長度這一認知。

六、梳理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有哪些收穫?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後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七、課堂檢測。

A卷:

1.兩人互相量身高,xxxxxxx米xxxxxx釐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長,用()做單位。(2)量籃球場的長,用()做單位。(3)從直尺的0—1是()釐米;從直尺的0—5是()釐米。

3.在()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

教室長9()黑板長2()小明身高124()課桌長50()

B卷:

1、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

鉛筆長18()一棵大樹高10()一張牀長2()教室長10()

桌子高90()操場長200()一個杯子高10()桌子長100()或是1()

2、判斷:

(1)小紅身高是145米。()

(2)操場上的跑道長300米。()

(3)米和釐米都是長度單位。()

(4)因為1米=100釐米,所以長度單位釐米大於米。()

(5)一根跳繩長3釐米。()

(6)一枝鉛筆長13米。()

(7)有三條帶子,第一根長6米,第二根長6釐米,第三根長60釐米,哪根最短?()

【教後思考】課堂檢測部分分了兩個層次,這是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有針對性的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穫。這份練習題課堂上沒來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業。

八、佈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認識米》教學設計2

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內容:P4及練習一第3、4、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活動中認識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釐米。

教學準備:

師:米尺、一支鉛筆、一根筷子、捲尺、皮尺。

生:長的繩子、學生尺、鉛筆。 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用米尺完成對物體的測量,掌握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麼知識?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釐米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學生尺量出數學書的長是多少釐米嗎?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們教室的長,你覺得合適嗎?(不合適)為什麼? 教師指出:量教師的長、操場的長等比較長的物體時一般用米尺。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比釐米長的長度單位“米”。(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米尺。

請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來量一量我們教室黑板的長度,哪位同學願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學生舉手,教師讓一位手拿30釐米長的尺子的女生來量黑板的長,要求其他學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個記號再往下量,並口算着:30釐米、60釐米、90釐米……越來越慢,最後停了下來。) 説一説有什麼感受?(讓學生説。)這樣一小節一小節地量,太麻煩了,拿老師的這把尺子(教師出示米尺)試試,指名上台量一量。師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長。教師指出:剛才我們用的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板書:1米)

(1)橫向、縱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教師説明量比較短的物體,我們可以用“釐米”作單位,用我們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較長的物體,用“釐米”作單位就麻煩了,這時我們可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學生練習實際生活想一想、説一説) 2、觀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數一數,0~10表示從0到10是10釐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幾個10釐米?(10個10 釐米。) 1釐米1釐米地數,1米里面有幾個l釐米? (100個) 讓學生數並作答。(板書:1米=100釐米)

3、量出長繩。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注意:量時刻度O對準繩子的左端。) 學生分小組合作量,交流反饋,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繩子放下,把手張開比劃1米的長度,看誰估的準。 教師指出: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積累運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3題)(教師出示一支鉛筆。)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多少釐米?大約幾支長1米? 一根筷子大約長多少釐米?大約幾根長1米?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和估算。(由於鉛筆和筷子的規格不同,在學生測量時建議學生取整釐米數。)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多媒體課件演示:跳繩,小貓,長椅。)先估量,再在合適答案後的口裏打“√”,説説理由。

3、操作性練習。

(l)認識捲尺和皮尺。

我們可以用捲尺和皮尺來量身高。 教師出示捲尺和皮尺。學生認識捲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5題。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捲尺量黑板的長和身高。

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捲尺,合作量教室裏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後進行彙報並交流。(如:教室前後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牆壁的長等。)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麼長度單位米?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它作單位? 小結: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把我們的兩隻手張開,大約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長度是1米的物品,下課後帶着發現的眼睛去找找它們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grjq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