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池》教學反思15篇

《小池》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池》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池》教學反思15篇

《小池》教學反思1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小池》這首詩,通過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下面是《小池》這首古詩的教學反思:在古詩《小池》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着出現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

“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

“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師剛才説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

“不一定沒開呀。”

“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

……

這個問題是我在寫《小池》的教學設計時沒有想到的,教參裏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説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鍊。我忽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的語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不能人為地去限制學生,用一種固定的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重要的是多為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條件,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這才是新課程所要體現的教學理念。

《小池》教學反思2

老師:看看誰最勇敢,自告奮勇把你找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

老師:你讀得很好,能説説你喜歡的原因嗎?

學生:我覺得池塘裏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隻明亮的大眼睛,很美。

老師:你可真會發現美。還有小朋友喜歡這句嗎?也給大家讀一讀。你又為什麼喜歡呢?

學生:人的眼睛能眨,小池塘的水波一閃一閃就像人眨眼睛。

老師:你可真有想像力。

(屏幕出示:白雲倒映在池塘裏,像一羣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鮮紅的氣球。月牙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彎彎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裏,像許多閃亮的珍珠。)

老師:請小朋友讀一讀,看看該怎麼讀,爭取把它讀好,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能讀好嗎?(學生自由讀)

老師:(指一生讀)你們覺得他讀得怎麼樣?從哪裏聽出來?

學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聽了他的朗讀,我覺得好像看到了小池塘。老師:你是個出色的評委。他今天發揮了最佳水平。誰挑戰這位同學?

又請一位學生讀。

老師:誰來發表一下你的意見?

學生:她把小船彎彎的樣子讀出來了。還有她讀的“許多”很好讓我們聽出是很多珍珠。

老師:為點評小專家送上掌聲。請同學們學着她的樣自己讀一讀。

老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你們想讓老師讀哪一部分?(師生合作讀。)

老師:池塘裏還會倒映出什麼呢?想你想象一下,並把想到的畫下來。

反思:

在閲讀教學中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閲讀主體,他在閲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該怎麼讀,爭取把它讀好。”另外,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老師不斷地鼓勵,引逗,使底下的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竟相朗讀和評議朗讀,獲得了陣陣掌聲。第斯多惠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贊可夫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勵後的學習與工作的效能是激勵前的三到四倍。

在閲讀中,當人的身心處於激活狀態時,大腦會把意識的、潛意識的一切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儲備充分提取起來,勾連貫通,進行意想融會,意會整合。在這種狀態下最容易產生頓悟和靈感,言語的、思想的創造性浪花常常會不斷飛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以上教學活動中,老師還讓學生充分想象,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繪畫能力,把想到的內容畫下來,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小池》教學反思3

執教了《小池》一課後,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一點>收穫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 為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一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麼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髮現《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奏。但是班上一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裏面有人,《小池》這首詩裏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讓我驚訝,我驚訝於孩子的發現力,也為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説:“你真會讀書,發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一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採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一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後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豔、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湧泉一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着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麼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採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並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説,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着潛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學反思4

如果説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説教為主、循規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為“意外”,而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採用第一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説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後,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為:“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説:上課並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於,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一、課堂完全以學生為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佔據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散——教師在這裏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裏,有的説是牧童的,有的説是蟬兒的,有的説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説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小學五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並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為,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並不是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昇華。

一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為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着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

《小池》教學反思5

一堂好課需要什麼?我覺得它必須有生命,這堂課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了教。如果課堂上盡是死氣沉沉的教,那麼課堂一定是了無生趣,何來生命呢?生命是有肉體和靈魂的。一堂好課的肉體也許就是教師的各個教學環節,而靈魂就是這堂課學生所領悟到的東西。教師對教學環節的駕馭如果沒有靈魂的主導,恐怕很難讓整堂課有活力;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對教材的解讀沒有到位,對教材的目標把握有失偏頗。

《小池塘》是蘇教版一年級下的一篇寫景美文。春天來了,小池塘被美麗的春風姐姐吹醒了,它的樣子可愛極了,像一隻明亮的大眼睛。這隻大眼睛白天和晚上看到許多美好的事物,從這隻大眼睛裏我們看到了一個五彩的世界。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眼睛去發現,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你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讓孩子感受到美,我該怎樣做呢?這堂課我首先從美詞美句入手,“一隻明亮的大眼睛、一隻鮮紅的氣球、一隻彎彎的小船、一顆閃亮的珍珠……”讓他們用上書本中的美詞説一句話,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對於孩子們來説,這是一堂語文課,那麼這些詞的美好一齣示他們就能辨別、體會出來了嗎?如此設計是否達到了最好的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呢?

一隻( )大眼睛 一隻( )氣球

一隻( )小船 一顆( )珍珠

如果先讓學生讀,再讓他們添上形容詞,這種對比體會語言文字的美也許比直接讀更加影響深刻,孩子們也會懂得使用上優美的詞句會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這才真正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讓孩子感悟美,我又是怎樣做的呢?指導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內化,讓孩子們體會到小池塘的可愛、世界的美麗。你喜歡哪種景色,請自己美美地去讀一讀。孩子們能體會到文中描繪的景象嗎?我為他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筆畫。一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缺少充足的生活經驗,老師的簡筆畫是一幅白天的小池塘,晚上滿天星斗的景象需要學生的想象,而這正是他們生活經驗所缺乏的。學生讀不好,教師的示範作用很重要,可是最終還是要讓孩子通過語言文字能體會大自然的美呀?指導學生想象美,藉助語言文字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想象可愛的小池塘的夜景,在通過音樂的催化作用讓學生美讀效果會更好。

感悟美,還要發現美!這是本課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小燕倒映在池塘裏,像一把黑黑的剪刀。

柳條倒映在池塘裏,像......

圓月倒映在池塘裏,像 ......

倒映在池塘裏,像....

我把這一環節不小心丟了,這一拓展環節就像生命體重要的臂膀,它要訓練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他們發現美的“眼睛”。少了這一環節,“五彩的世界”缺少了鮮豔、繽紛的色彩,失去了課堂中生成的精彩,“語文味”淡了。

這個“不小心”讓我的課堂失去了發現美的“眼睛”,這個“不小心”讓我的學生失去了創造美的機會,“逝者如斯夫”。

《小池》教學反思6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於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小池》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感受春天來到時小池塘的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受小池塘不同狀態帶給人的美感享受。教學準備:錄音機、實物投影儀、掛圖;學生準備畫筆、白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掛圖(小池塘,旁邊長着許多蘆葦)。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2、板書:小池塘

師:小朋友,剛才你們看到了小池塘,你覺得小池塘怎麼樣?

生:我覺得小池塘的水很清。

生:我覺得小池塘很美。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説的很好!下面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麼寫小池塘的?

二、精讀課文,感悟文本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師:請小朋友們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可以默讀,也可以同桌對讀,説説你們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讀不懂,也可以提出來。

(2)老師巡視指導,瞭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3)指名説。

生:從“池塘裏的水一閃一閃的,像一隻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出池水是很清很清的。

生:從“池塘裏的水一閃一閃的,活像人的大眼睛一動一動的”。

生:課文中説,池塘邊的蘆葦像我們眼睛上的睫毛,我覺得也很像。

生:老師,我有一個地方沒讀懂,“春風姐姐吹了一口氣,池塘就醒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幾位同學舉起了手要求回答,為了讓小朋友能説的更好,我安排他們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師:小朋友們説的都很有道理,這句話説的就是春天來了,春風吹過之後,天氣回暖了,池塘裏的冰也融化了,水動起來了,就好象人睡醒了似的。

(4)輕聲讀第一自然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然後再大聲朗讀。

(5)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注意聽,能不能感受到小池塘的美?

2、精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然後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2)將自己讀懂的地方在小組裏討論交流。

(3)分小組進行反饋(比一比,哪一小組讀懂的問題多)

生:我發現這一段有四決話,每句話中都有倒映在池塘裏像……

生:每句話的上半句分別講的是“白雲”、“太陽”、“月牙”、“星星”,這些都是天上的東西,每句話的下半句分別説了“白鵝”、“氣球”、“小船”,這些都是地面上的東西。

生:“白雲”、“太陽”都是白天能看到的,“月牙”、“星星”是晚上才能看到的。

師:小朋友讀懂的問題真不少,説的也非常好,真不簡單,(幻燈出示第二節課文)這四句話排列很整齊,每句話都是説“什麼”像“什麼”,這就是在打比方,這樣寫能使我們對描寫的景色留下非常具體的印象,下面我們聽錄音讀這一節,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課文中的畫面。

(4)師:你的腦子裏想象出課文中的情景了嗎(想到了)?想不想用筆把它畫下來(想)?想畫白天的那幅就畫白天的,想畫晚上那幅就畫晚上的。

(5)學生動畫筆。

師:(在黑板上貼出白天、夜裏的圖畫各一張)。作者從白天寫到夜裏,從天空中的實物寫到地上池塘裏我們所能看到的景象。小朋友覺得這個小池塘美嗎(美)?你能把這種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下面請小朋友們自己來試試。讓學生互相挑戰讀。(師生共同評價,鼓勵讀的好的和大有進步的小朋友)

3、精讀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三節師:“五彩”説的是顏色非常多。很美,為什麼説這個小池塘映出一個五彩的世界呢?

(2)同桌之間相互討論。

(3)指名説,讓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4)指名感情朗讀。

(5)閉上眼睛,聽錄音,感受小池塘的美麗。

(6)全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遷移練習。

課文我們已經讀懂了,你們注意觀察過嗎?還有什麼會倒映在池塘裏像什麼呢?

出示:()倒映在池塘裏像()

生:圓圓的月亮倒映在池塘裏像一個圓盤。

生:飛機倒映在池塘裏像一隻小鳥。

三、實踐活動

讓學生到郊外去觀察池塘或小河,説説感受,並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畫下來。

 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標準》的閲讀部分第一條就指出低年級孩子要“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可見,語文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直觀的掛圖、生動的課件演示來調動孩子的視覺器官,老師精彩的範讀配以優美的音樂作用於孩子的聽覺器官。讓每個孩子都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孩子在朗讀課文時能領悟到小池塘那充滿生命力的美。 此外,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學習資源和時間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文中的小池塘,就是我們身邊的小水塘、小河流的翻版。學習語文就要結合課文,“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語文課程標準》)帶孩子出去走一走,他們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小池》教學反思8

《我愛門前的小池塘》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一篇散文,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運用擬人的手法,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形象地描繪了家門前小池塘和池塘周圍萬物生長一片生機的美妙景象,令人讀來,感受到一種童話般的美妙,文中語言生動形象,極富童真童趣,字裏行間表現出一個孩子熱愛自然,富於幻想的純真之情。在我教學中緊緊抓住了“美”字,讓學生讀出它的美,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昇華,審美情操得到薰陶和感染。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促進孩子們積極自主學習,我設計了“你覺得誰也喜歡小池塘?”“大家為什麼喜愛小池塘?”“你最喜愛哪個部分”等問題,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讓他們自讀自悟,體驗情境,進人情景,品味語言,學生帶着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去讀書,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情感的交流和體驗中,自然地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快樂。

《語文課程標準》的閲讀部分第一條就指出低年級孩子要“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可見,語文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了直觀的掛圖、生動的課件演示來調動孩子的視覺器官,老師精彩的範讀配以優美的音樂作用於孩子的聽覺器官。讓每個孩子都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孩子在朗讀課文時能領悟到小池塘那充滿生命力的美。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師的評價顯得尤其重要。讓孩子在老師的評價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你讀得又輕又柔,怕吵醒了小池塘。”“我已經看到小蜜蜂、蚱蜢、小鳥快活地生活在小池塘邊。”“我彷彿看到了那一池碧綠的荷葉,粉紅的睡蓮盛開在綠葉之中。”……這些貼近孩子心靈的評價語言,必將促使孩子不斷的進步。同時,老師多元化的評價語言,也感染了學生。孩子們也學會了用心去聆聽同伴的朗讀,並學會了讚美或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讓我欣賞到了一幅美景。謝謝你!”“你讀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學習。”“你讀得很流利,只是……”……

《小池》教學反思9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這首古詩是《小學生必背70首古詩》裏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後發現有不少字音孩子沒讀準,而且都沒注意七言詩2/2/3或4/3的朗誦方式,至於理解,就更不用説了,孩子們基本都只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着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雖説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釋,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是我覺得大概意思還是應該知道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決定把主動權更多地讓給孩子們。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説説: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照”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説説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着我又問:詩歌中哪些地方告訴我們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哪些地方你們不明白?“惜”是什麼意思?“惜細流”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閲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讓孩子們自己理解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了解了詩人所寫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大膽地自己提出問題,哪個詞不懂,哪個句子不明白,都讓他們提出來。然後再問有哪些孩子能解決這些問題。讓那些能解釋詞意或大概講解詩意的孩子先説,然後我再對他們的解釋進行加工潤色,那麼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孩子們也積極參與了提問及回答。問題主要集中在前兩句上,後兩句比較直白,孩子們都懂。以這樣的形式講解了一番後,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於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這節課總體來説還是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學反思10

《小池塘》就是一篇形象生動,內容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池塘裏水波,蘆葦,白雲,太陽,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開豐富的想象,給人一種美的愉悦,賦予靜態的池塘以動感和生命。教學《小池塘》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五彩的世界”。通過這篇課文,可以啟發孩子,引導孩子大膽想象。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先整體感知課文,後精讀課文具體感知,後背誦課文昇華感情,最後是知識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描繪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遇見了一些問題,並由這些問題有了更多關於教學和課堂的思考。

首先,一節能讓每個學生融入其中的課堂中,老師怎樣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很關鍵。怎樣提問?怎樣表述問題?不同的問題應該怎樣針對不同的學生?小班化的教學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深入課堂,都能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那麼老師的提問也應該在設計之初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不能太簡單或者太難,太簡單的問題學生會覺得缺乏挑戰和新鮮感,太難的問題曲高和寡,讓整個課堂更加缺乏活躍的氣氛。我想,好的問題應該是層層遞進,就如同帶領孩子翻越一座座的山峯,越來越有挑戰性才能激起孩子學習的熱情。另外,老師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班級裏的發言明星,都有站起來大聲説出自己想法的勇氣和膽量。

其次,錯誤資源的利用。上課之初的備課是對一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的課堂上,難免會出現一些預設之外的情況發生。在發生錯誤的時候是應該回避還是積極的解決?學生出錯就説明對於這點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錯誤本身就給了我們一個查漏補缺的機會。當出現錯誤的時候,請知道的同學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讓全班同學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都是一個糾錯的好機會,也許還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迴避錯誤也許只會讓錯誤更加根深蒂固。

最後是對於教學模式的大膽創新。整個社會都在提倡和呼籲創新,那麼課堂教學也應該有更多的創新出現。拘泥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是最保險的方法,但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老師厭倦,也會讓學生厭倦。除了多媒體和教具的運用,在教學中我們還應該積極的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大膽的創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互動,並在教學後積極的反思,這些都是教學創新的重要內容。此外,老師也要不斷學習和借鑑好的教學經驗。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老師更樂於教,孩子更樂於學!

當然,在這堂課裏還有許多的地方值得我繼續去反思。發現問題並改正問題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小池》教學反思11

上完《小池塘》公開課後,細細體會這節課的得失,課堂預設和生成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小池塘》一課,是一篇寫景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池塘裏水波、蘆葦、白雲、太陽、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給人一種美得愉悦,賦予靜態的池塘以動感和生命。教學《小池塘》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設定的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在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盡情的發揮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五彩的世界”。孩子們善於發現,他們喜歡把他們知道的,別人還沒發現的説出來,頭腦很活躍。

但是這節課,因為課前準備和學科專業知識的欠缺,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沒有注意到,導致這節課有一些遺憾。第一:對課標把握不準去,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默讀,語文新課標對第一學段的默讀要求是: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但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不會默讀,一般從二年級才可以訓練,學生需要在訓練中逐步做到,這點我需要注意。第二:關於比喻句,在教學中,我有一個解釋比喻句的環節,讓學生理解比喻句,這是很不妥當的,讓孩子們自己造比喻句的時候前面的鋪墊不夠,導致學生不太容易理解。除此之外,PPT的頁數過多,應該刪除一些重複的內容,上課朗讀指導的方法太單一,效果不好。這堂課中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繼續去反思,作為老師,我也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鑑好的教學經驗,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孩子們更樂於學~

《小池》教學反思12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説説)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範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彙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麼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麼意思?(想要做什麼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説説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説説)

2、説説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麼?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範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裏討論一下,試着編一個故事。

七、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小池》教學反思13

本單元共五篇閲讀。《春筍》、《雨點》、《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這幾篇閲讀都對大自然的生機勃勃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小池塘》這篇閲讀,篇幅短小、精悍,非常適合本學段的學生閲讀。小池塘,一個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地方,一個孩子們都熟悉的地方,會給大家帶來什麼呢?通過課文的描述,讓我們體會了池塘美,語言美,意境美,更勾起了我們對這樣美的追求和嚮往。

《小池塘》這篇閲讀最大的特點就是靜、亮、美。沒有大海翻滾的浪花、沒有江河駭人的驚濤,小池塘只是“一閃一閃”的“微波盪漾”;一個“倒映”讓大自然美麗的景物全收進了小池塘的大口袋。小池塘再把這奇異的事物一一呈現給大家時,才發現自己已被裝點得五彩繽紛。

本學段教學目標對閲讀的要求這樣説到“能聯繫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和句子的意思。”“能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大意。”《小池塘》這篇閲讀運用了六處比喻,讓人邊讀邊想邊回味,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事物都倒映在小池塘裏,那這個小池塘可真就成了一個大八寶囊了。

生活中我們或許多了些惆悵,還能再建起心中美麗的小池塘嗎?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抓住小池塘的一個“亮”字。小池塘的池水很清,當太陽、月牙、星星這些光體倒映在池塘裏,小池塘顯得那麼明亮。可是除了光亮,白雲的白,太陽的紅,月牙的黃,星星如珍珠般的又白又亮,蘆葦的白色、綠色和褐色,水草的綠等等等等,無不映出了一個色彩光亮的小池塘。

二、小池塘和“大眼睛”也有着相似之處。相對於江河湖海,小池塘比作大眼睛,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形狀就佔了很大的優勢,而且這個大眼睛不是那麼的誇張。其次,小池塘的河面與眼睛有着共同的特點:透亮,能映出物體。而且,通常來説,它們都屬於“美麗”的一類。

三、抓住比喻句,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出示課文中比喻句的本體事物,讓孩子們説出喻體,然後再説一説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比喻句。其次,在出示喻體的時候,我只出示重點詞語,等到所有的喻體出示完畢,再讓孩子們説出這些喻體前面的形容詞,這樣通過兩個環節的展示,孩子們基本上能夠記住了課文內容,朗讀背誦起來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在每一節課上都要體現,習慣,是必須長期薰陶的,老師要有這個意識。

另一點是朗讀的指導,都明白要讓學生讀好,一年級的學生需要老師的示範、指點。以“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小池塘就醒來了。”這句為例,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以點評代指導。學生讀完,老師一句:“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春風姐姐真温柔啊,輕輕的。”老師在説句子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用朗讀的語氣來,一年級的老師哪怕略微誇張點都可以,只要感覺還自然就行,學生會在長期的聽讀當中受到這樣語感的薰養的。在引導朗讀時的體會有:

1、老師上課精氣神要有,你的精神才能帶動學生的精神。另外,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從每節課的開始就有,對於讀詞語的姿勢,聽別人發言的專心,都可以以表揚的形式來提醒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也是凝聚課堂氣場的需要。

2、引導學生學習的目標類的話語要説得慢一點,讓學生字字入耳,聲聲入耳。

3、對於學生的感受,要讓他們以朗讀的方式給表達出來,要趁熱打鐵。

4、要注意傾聽學生髮言,捕捉學生髮言中的信息,及時提煉總結,也就是老師上課時候一定要心中有學生,不能光顧趕預設的教學流程。做到這一點,課前的解讀教材,深入的鑽研文本,心中有數了,就可以自如地全心全意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5、關於朗讀指導:明亮的大眼睛,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他們會將重音落在“大”上面,“明亮”反倒被他們忽視了,老師要在自己讀課文的時候把這個突出一點。

6、學生自由讀課文,一定要留足時間,讓學生真正讀起來,別搶學生的時間。

7、一年級的課堂,熱鬧還是要有點的,這樣可以凝聚學生,哪怕是有些孩子跟在後面渾水摸魚,跟着拖,時間長了,也可以被薰出很好的語感的。所以,齊讀有必要!

8、寫字教學,自己要有序,而且最好讓學生適應這樣的順序,建立寫字教學的節奏。有給學生自己觀察識記的機會,相信孩子。板書的字還要練習。

《小池》教學反思14

小池》是人教社小學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詩以渲染孩子們欣賞迷戀的蜻蜓輕落荷葉尖角的動人畫面表現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與情趣。整首詩情趣盎然,語言清新,充滿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為促進孩子與教材的詩性對話、情感交流提供了極好的平台。因此在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時,我把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作為主目標貫穿教學始終。在確定知識能力目標、過程方法目標時,我除了考慮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之外,更多地考慮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情感主目標的達成。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將整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重組,確定如下目標:

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知識能力目標:認識課文中“池、惜、陰、晴、柔、露、立”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會運用藉助熟字識字的方法。初步學習藉助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為了達成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鋪墊情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環境。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因此,在課前教師藉助多媒體播放一組以春天為主題的古詩動畫畫面,調動起學生的感情,把孩子帶進了吟詩作畫的情境中。在課首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經驗,創設了一個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調先有情,“夏天是一首詩,夏天是快樂的。”這樣的情感體驗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發並滋長。

(二)品讀詞句,積累情感。

在字詞教學中滲情。一篇文章的字詞教學與文章的情感脈絡在很多時候較難統一起來。為了避免這一點,讓情感脈絡貫穿字詞教學,我的策略是:①隨文識字,所有生字的教學分散在詩句的解讀中。②對生字的教學做一翻詳略安排。與情感主線有關的字濃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詩《所見》中要求四會的生字,考慮到這個字和“惜”、“愛”是本詩歌的文眼,抓住這幾個生字的教學就能緊緊地抓住詩歌的情感線,所以我把“立”字作為本堂課的四會字來教學,並給予濃墨重彩,為情感目標的達成助力。與情感主線無關的生字教學(例如:池、陰、晴)我則通過在語境中復現淡化處理。③從生字的不同角度滲透情感。“惜”從形入手,為什麼“惜”要用豎心旁?讓學生明白心裏愛惜才是真正的愛惜,泉眼從心底裏愛惜泉水,捨不得讓它多流;“立”從推敲其運用入手,體會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輕盈與自在;“柔”從義入手,給“柔”組個詞,詩中講大樹喜歡柔和的( )。這樣的教學努力體現識字與閲讀的整合,生字的教學基本與情感基調保持一致。

在充分朗讀中動情。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手段之一。本詩歌的教學淡化詩句逐詞逐句的理解,已讀代講,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課堂上自由地讀,讀出不同的感受來,帶着不同的感受讀,在充分朗讀中獲得初步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啟發想象,豐富情感。

詩歌的語言凝練,往往留下許多不確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適當的補白,以豐富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裏一首清涼的小詩,他們相憐相愛、相依相偎,那麼有情,那麼和諧。教學中,引導學生藉助畫面,展開想象,一起走進這恬靜、美麗的小荷池,一會兒是蜻蜓,一會兒做大樹,一會兒又成了詩人站在小池邊,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麗,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體味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積累,昇華情感。

在本課教學即將結束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葉圖,學生聲聲驚歎夏天荷塘美麗的同時也積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裏透紅等許多詞語與詩句。同時,讓學生自己去課外蒐集、誦讀跟荷花有關的詩歌與文章,這樣從課內的拓展到課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在生動的畫面視覺作用下,不但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發出由衷地讚歎。

《小池》教學反思15

《小池塘》就是一篇形象生動,內容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池塘裏水波,蘆葦,白雲,太陽,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開豐富的想象,給人一種美的愉悦,賦予靜態的池塘以動感和生命。教學《小池塘》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五彩的世界”。通過這篇課文,可以啟發孩子,引導孩子大膽想象。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先整體感知課文,後精讀課文具體感知,後背誦課文昇華感情,最後是知識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描繪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認字、識詞、讀通課文,教學要強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每個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尤其是學困生。我們往往在課文的導入部分花心思、花時間,其實導入需要緊扣教材採用最簡潔有效的方法,比如提個小問題、猜個小謎語,只要引起孩子的期待心理,讓孩子想學就行,不宜讓導入階段偏長。一下的學生已經養成了預習課文的習慣,就可以直接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中的生字、詞語,進而讀順課文。老師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時,心裏一定要清楚哪些字詞是重點難點,要多加指導,簡單的就很快過關。這時,老師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如果他們都能夠把字詞掌握好了,説明老師的教學基本紮實到位了。教學手段也可以多樣變化,有時讓同桌互相指導,有時讓四人小組活動,有時請幾個同學起來比賽,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能夠集中,也樂於參與。低年級的課文不長也不太難,教師要留給孩子時間自己去學字詞、讀課文,讓學生慢慢學會自己讀通課文。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讀懂、讀好課文,其中有理解知識點、情感培養等多方面的滲透。要上好第二課時,教師就必須緊緊扣住“讀”,以讀促讀、讀中見悟。比如我上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注意到了指導孩子們一句一句地朗讀課文,通過畫面、教師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想象,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説説看到的畫面。如果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眼前出現了文本描繪的畫面,他們就能夠繪聲繪色地讀好課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裏的景物非常恰當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導學生看畫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沒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教材的語言美。月牙彎彎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閃亮,所以像許多閃亮的珍珠,其中的確有值得體味的地方。另外,語文老師也可以用簡筆畫等方法配合理解課文,我畫了橢圓的小池塘旁長滿了蘆葦,就能讓學生很快明白為什麼説小池塘像“大眼睛”了,如果在旁邊再畫個人的大眼睛一比較,就更加形象明白了。

我們一直在追求“有效教學”,那就要有“惜秒如金”的意識,抓緊課堂的每一秒開展紮實有效的教學活動。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學生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中收穫更多!

標籤: 反思 小池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l4d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