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植樹問題”數學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植樹問題”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植樹問題”數學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數學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中的問題,而這個內容以前是安排在四年級下冊。在植樹問題中,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問題並且將這些知識能潛移默化的給大家以思考路線。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三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和環形(一端不栽)。教學過程中需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探究推理和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同時使學生將這一數學問題拓展,感知到這是一種數學額模型,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

我這節課主要解決的是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通過觀察、操作及交流活動,探索並認識將問題探究推理的方式,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之中。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並藉助圖形,利用一一對應的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首先,設計層次分明。整節課設計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通過探索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係,人民大會堂前柱子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通過這兩個問題推理探究到新知識——植樹問題。給與學生一個較大的數據,不能一眼就看出結果,但是能通過猜想假設,並運用一一對應的這種關係來得到對於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得到植數棵樹比間隔數多一。可是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對於植樹這一類的數學模型我們可以通過簡化的線段圖來簡化思考過程,淡化圖形意識。畢竟對於10多歲的小孩子,他們的潛意識還是以完整的圖形思維為主,為了培養他們簡化思考過程。其次,聯繫生活進行拓展思維。當學生體驗到植樹問題,但如何去將這種模型推廣化就值得思考!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植樹、路隊、樓房、鋸木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然層次分明,聯繫實際,但問題仍然存在。一、學生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的邏輯理解性存在差異,無法將規律運用於求路長的問題。只有部分學生掌握,這恰恰説明學生能找規律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説説“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間隔長”知識的擴散。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可以利用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

對於自身的學習還有待加強,對於知識的拓展,像“數學史上有個20棵樹植樹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要試着走出去,並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創新。

“植樹問題”數學教學反思2

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為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通過公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設計和知識結構分析來看,通過實踐,基本上我感覺還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有很多收穫,感悟如下: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的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尋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結合線段圖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兩端都要種時,棵樹要比段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樹。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彙報交流而得出結論。是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而不是老師給他們灌的。因為我知道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這裏為了便於研究,我把例題稍作了改動,原來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為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為上這節課之前我試上過幾次,學生畫20米就畫的20釐米,本子不夠長。所以我就作了調整。)我把這一個單元的內容拿到這一節課來教學(三種植法),讓他們小組討論幫組設計植樹方案。這個時候在組內就產生了爭議,我不怕他們爭論。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辯才越明。我覺得學生在爭論是好事。還有教師點撥時指出了段數就是間隔數(因為在試上時我説間隔數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我説段數學生都知道,所以這次教學時我把間隔數改成了段數)。

三、 關注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在現實中的應用有很多,我們不但要講清楚,辨析出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比如安裝路燈,比如切割,比如上樓梯,比如敲鐘,比如鋸木頭等等,掌握了以後都可以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不同的題目,並不斷提出變式的要求。

四、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點要改進:

1、 由於這節課充分展示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較大,有個別學生吃不透,對教材的梳理上還要學會取捨,照顧好中差生。

2、 除非題目中出現很明顯的兩端都種,否則學生不大會主動判斷屬於哪一類植樹問題。

3、 解決問題時,審題不夠謹慎,容易忽略兩邊或者兩端這樣的詞語。

4、教師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

5、對學生的評價這塊還顯得能力不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2nj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