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7篇)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選7篇)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是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是植樹問題中比較簡單的情況。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都是引導學生髮現兩端都栽時,棵數比間隔數多1,滲透化繁為簡、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教學難點是理解這一規律。

為了突出重點,探究新知環節,我分了五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同桌合作,模擬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思考棵數與什麼有關;第二個層次,獨立操作,模擬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過程,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第三個層次,根據前兩次的經驗,不操作,畫線段圖,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的情況,驗證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第四個層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樹,計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個層次,觀察比較,找出四個題目中的相同點。通過五個層次的教學,學生不難發現“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同時滲透“化繁為簡”這一重要數學方法。突破“理解這個規律”這一難點時,我提示:“植樹問題能不能也看成是兩種物體的一一間隔排列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思考後,自己説出用分組的方法,把每組中兩種量一一對應起來。接着,老師因勢利導,學生髮現如果一組一組的分,正好分完,則數量相等;如果有剩餘,則數量就是相差1,幫助學生理解間隔數+1=棵數。從學生學習狀態、課堂交流來看,達到了本節課的目標,實現本節課的預期目的。

本節課的還有很多足之處:

1、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甚至出錯,我覺得是老師組織語言不嚴密,問題的指向性模糊,備學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學生有時一臉茫然,有時不知所措。

2、課堂條理還需改進,有遺漏的環節,有強調不足的情況,也有不必要重複的話語。

3、因擔心時間超時,在教學過程中,不予理睬學生的答非所問,而急於得到只符合老師想要的答案。

有遺憾的課才是真實的課,才是更有價值的課。我會以每節課為起點,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進的地方多揣摩,從一點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課堂日趨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遺憾。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植樹問題》一課藴含了許多數學思想方法,但對這些數學方法的挖掘和處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這一課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是“化繁為簡”或者説是從簡單入手尋找規律,而這種方法在北師大版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人教版教材的編排上可謂“若隱若現”,因此我覺得我們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課堂,應該充分挖掘教材教給學生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課堂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探究活動,從實物操作到畫線段圖到類比推理,有效地突出瞭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樣性。學生在課堂上也領略到數學智慧的奪目光彩,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通過本課的設計和實踐,我更迫切地感受到數學思想和方法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對數學思想和方法在課堂中落實的研究迫在眉睫。這也是當前數學課堂中存在的重要缺失,身為教研員更為向廣大教師傳播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並提出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數學方法的有效措施。

本課中為了突顯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完整性,我把教材中原本安排兩課時完成的內容縮成一課時。而且在這一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理解上,因此對於本課的知識點的處理上略顯不足。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本單元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線段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為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的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樹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鋸木頭、架設電線杆等。這些問題中都隱藏着總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如圓形。即使是關於最基本的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兩端都要載,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而在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可以轉化為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

成功之處:

分類教學,抓住教學重難點,避免出現知識的空檔。在教學中,我通過教學例1的兩端都栽的情況。這類問題,學生對於求棵樹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於在公路的兩旁栽樹,學生往往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出一些在兩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注意。另外,在這個教學中還注意讓學生逆向思考,如:在學校門前小路的兩邊,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兩端都放),從起點到終點一共放了20盆。這條小路長多少米?提醒學生逆向思考問題,也就是要先求一旁小路放多少盆,即20÷2=10(盆),然後再求間隔數,即10—1=9(個),最後求小路的全長,即9×5=45(米)。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還能培養學生逆向推理的能力。學生以後再見到難題,可以藉助方程順向思考問題,也可以逆向推理思考。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不至於感覺數學的困難了。這個單元容易出現的題目就是敲鐘問題、鋸木頭問題、每個角都擺花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一類一類地教學,把每個問題夯實,再進行綜合訓練,效果會更好。在這些問題中,尤其類似這樣的問題要注意教學,如要在三角形花壇的邊上種牡丹花,每邊種10棵,可以怎樣種?最少需要種多少棵牡丹花?這種類型題學生就要有多種考慮,一種是三個角都不種,每邊種10棵,需要種10×3=30(棵);第二種是隻種1個角,其他兩個角不種,就需要種10×3—1=29(棵),第三種是種兩個角的情況,需要10×3—2=28(棵),第四種是種三個角的情況,需要10×3—3=27(棵),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避免直接教學課本習題中的棋子問題,學生就可以弄清楚為什麼要用每邊的數量乘邊數候後還要減4。

在教學例1兩端都栽的情況,也可以順勢教學其它情況特別是兩端都不栽,除了畫線段圖理解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解釋為什麼要用間隔數減1,實際上中兩都栽的情況中間隔數加1再減2,所以得到棵數等於間隔數減1。這樣再教學只栽一端時,學生又可以在兩端都不栽都情況下間隔數減1加1,就可以得到棵樹等於間隔數,由此類推,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三種情況之間的聯繫,不至於學一種記憶一種。

不足之處:

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學得很好,一到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就不知所措,還是存在搞不清哪種植樹問題的情況。

再教設計:

在教學中,還是繼續採取分類教學,既注重對分類教學的講解,還要注意逆向思維的訓練。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4

這節課中我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一種情況,即兩端植樹問題。反思這節課,我是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學生學習比較投入,氣氛比較活躍,大多數發言積極,悲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中等以上的學生掌握的很輕鬆,但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的不太好,還沒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我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我選擇猜謎語的方式,接着以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後讓他們觀察教室裏那裏有間隔,最後舉出生活中那裏存在間隔,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看,聽,畫之後初步感受了間隔和棵數之間的關係。這一系列的創設使學生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寬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藴涵的數學規律。

學生在分組合作尋找規律的時候表現的很輕鬆。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後,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分組自主解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線段、擺跳棋,完成我給出的表格,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藴含的規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適時的提出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杆,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後,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但這節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也段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複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鬆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5

《植樹問題》內容包括兩頭植、兩頭都不植、封閉情況下的植樹問題(一頭植和一頭不植)這三種情況。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模型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

一、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課前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風景,引導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着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數據,將長度改成20米。

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

通過“以小見大”數形結合來找規律加以驗證,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

二、拓展應用,反映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間隔,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間隔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

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已經自主地尋找到植樹中前兩種的規律後,我適時的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植樹的情況呢?

通過學生的舉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杆,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

三、數形結合,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

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左手,看指頭有五個,間隔就是四個,明白植樹問題的道理與此相似,再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初步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時,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學生沒有完全放開,思維還不夠活躍;二是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6

課前,我利用一根繩子按一定的間隔把小棒(當小樹)捆在上面,結成一個封閉圖形。課開始讓學生觀察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這時我不失時機的從一棵樹那裏剪開,這時學生露出了奇怪的眼神,同時我提出這屬於線段上植樹問題的哪一種情況,學生很快就喊出:一端種另一端不種:棵樹=間隔數。課中利用形象的課件出示了生活中各種各樣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學生輕鬆的獲取了新知。(課始我設計的目的加深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課後,我給學生了一個問題:我班有55名學生,如果要站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方隊,這個正方形方隊最外層一共有幾人?方隊一共有幾人?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七嘴八舌找我討論,我沒有及時告知他們答案,而是讓體育委員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實際的站隊,讓他們自己找到了答案。

這個單元的學習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雖然本單元教學有點難掌握,但只要教師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能突破難點。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7

本節課旨在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數學規律,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最終掌握植樹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

總的來説,本節課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效率也高,較好地展示了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優勢,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學具設計不同的植樹方案,有利於學生髮揮小組交流合作的優勢,學生在相互的表達和傾聽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練習的設計獨特、新穎、有梯度:

本節課的教學我既注重教學過程,也注重教學效果。在練習環節中,我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體現了分參次教學。同時我還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植樹相關問題,有效實現了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目的。

由於練習的解答採取競賽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應用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做了適時的點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g7kk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