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天鵝》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天鵝》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鵝》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鵝》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天鵝》的教學反思1

因為學期臨近期末,且前期活動較多,所以這節課我把第9課中的《天鵝》與這課中的《小烏鴉愛媽媽》結合起來上,雖然他們在音樂上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但是他們在情感上是可以聯繫的。

《天鵝》是聖桑一首比較著名的作品,且非常成功,短短几分鐘,為我們塑造了一隻高貴優雅略帶憂傷的潔白天鵝。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講,這首作品不宜講得太深,只能給他們感悟。我先渲染這首作品的成功,聖桑是如何喜歡,待孩子們非常期待時,我再請他們聽音樂,並且提問“你從音樂中所聽到的是一隻怎樣的天鵝?”有些孩子會説是潔白的,當然還有人會提到憂傷的,可能是在回憶往事等等,孩子們説得差不多時,我補充這還是高貴優雅的天鵝。看來大家能從音樂中感受到樂曲的基調,我適時地用幻燈片展示雪白高貴的天鵝,有飛翔圖,戲水圖,還有把腦袋伸在羽毛裏睡覺圖,給孩子們描繪一隻天鵝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慢慢遊蕩,回憶着往事。再復聽,這一遍孩子們聽得都非常安靜。這首曲子我還進行了延伸,從網上找了芭蕾《天鵝》的視頻片斷,給孩子們欣賞,我在音樂背景中介紹,這是一隻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天鵝,但是它還是想飛上高空,它拼命扇動着翅膀,終於它飛起來了,可是它的身體已經不能支撐了,它還是掉了下來,最終去世了。當舞蹈開始的時候,孩子們都在認真地看着,當看到天鵝飛起來了,他們也跟着高興,可是看到天鵝又落下來了,大家都為它揪心。終於在音樂的尾聲中,天鵝結束了它美麗的一生。我想在這節課上孩子們應該牢牢記住了這美麗的天鵝。

《天鵝》的教學反思2

《天鵝》是法國作家布封的作品。之所以選取這篇課文作為研究課上的載體,就是本文集中了説明文與散文的所有特點,把説明文寫的典雅脱俗,語言温婉流暢,是一篇極具欣賞價值的文章。

北方學生對天鵝沒有過多的瞭解,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天鵝的圖片與文章,發現學生們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本形成。因為學生本身對課外知識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學生們介紹的津津樂道,但是時間有些沒有控制好,充斥了文本賞析的時間。

對於文本當中的美詞佳句,學生分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作者是十七世紀的法國作家,語言表達的方式自然不被學生們所輕易接受,光是單純的積累沒有什麼效果。現在想來,應該放手,讓學生們自主探究文本中的句子,把喜歡的句子分析積累,然後在集體彙報中,大家教學相長,效果一定會比老師牽引學生,生澀地要求學生跟進老師的思維與指引要好。

本課的朗讀指導很到位,學生們的朗讀來源於對天鵝的讚美,讀起來來源於內心感受,所以在課堂上的朗讀掀起了高潮。我決定抽時間再讀布封,瞭解這位科學家是怎樣把百科全書寫成史詩的。呵呵。

《天鵝》的教學反思3

《天鵝》這課是小學語文新教材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了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教育。課文描述了幾隻潔白的天鵝,落在美麗的珍珠湖上高興、悠閒的樣子,以及幾個孩子躲在遠處看着,不肯打擾它們的舉動,寫出了天鵝的美麗、可愛,表現了孩子們愛護動物的思想感情。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天鵝的美麗、可愛。難點是在第四自然段中,體會孩子們對天鵝真心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由美麗的天鵝圖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這一課的興趣,使學生帶着去認識天鵝、瞭解天鵝的慾望。初讀課文,並説説從課文中知道了什麼。由於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課文。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容,同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課後我對本課進行了認真反思,感覺做的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1、由於天鵝離我們生活很遠,親眼見過天鵝的同學很少,多數同學不瞭解,為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也是讓學生對天鵝又一個更直觀的感知,在課件中我設計了三張形象的圖片,分別為學生呈現出了遊動的、從水面起飛的、在空中飛翔等不同姿態的天鵝。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在看圖片的同時,還融入了教師的範讀,把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天鵝的美麗與可愛。

2、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向學生滲透畫批的方法。為了進一步瞭解天鵝的樣子,我安排學生從課文中找一找吃飽了的天鵝什麼樣子,畫上橫線。這樣一來使學生讀書的目的更加明確,同時也在逐步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為培養學生良好閲讀習慣,提高閲讀能力打下基礎。

3、為突破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個教學重點,課堂上我採用自讀、互讀、評讀、範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同時抓住重點詞語,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學習天鵝的樣子的一部分時,緊緊抓住“潔白”、“歡快”、“不時”幾個詞語進行朗讀指導,在讀中使學生體會到天鵝的美麗和可愛。讀的形式多樣化,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了明確的目的。通過指導學生能夠讀出自己的感悟。

4、教學中注意了語文工具性的體現。一年級主要是説話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學中我安排了兩次説話練習,一是在導入部分讓學生看着天鵝的圖片説説可以用那些詞語來描繪天鵝,完成的天鵝的填空練習;第二次是在學完課文讓學生對天鵝説些什麼,對周圍的小朋友,對大人們説什麼。這也是突出文章主旨的一個表現。

5、為了增強保護天鵝,保護環境的意識,突破教學難點,在最後一個自然段的處理中,圍繞“躲”、“悄悄”、“尊貴”幾個詞,深入挖掘其含義。讓學生知道孩子們躲起來是為了不嚇跑天鵝,這就是在保護天鵝,由此引申到我們也應該愛護天鵝,愛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6、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對天鵝有更多的瞭解,在教學結束後安排學生欣賞黑天鵝的圖片,為學生介紹和天鵝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做到課內外知識相結合。

但本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不妥之處:

在最後一段教學中挖掘保護天鵝的主旨時,對於“躲”、“悄悄”“尊貴”幾個詞挖掘的不夠深入,應該讓孩子多説説這幾個詞語的含義,從孩子口中説出要保護天鵝,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是老師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做,這樣就會淡化説教的味道,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

《天鵝》的教學反思4

一、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課堂裏,學生是小主人,教師是引路人。我歸還學生應有的主權,有意識地讓學生針對文章的重點小節提問。如:在學習課文的第三小節時,讓學生先自己讀課文,在不太理解的地方做記號。接着,讓學生同桌交流讀課文和自己心中的疑問。再引導學生交流問題,並通過各種形式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看有關的媒體課件,不僅學會了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進行提問,還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經十分熟悉了,因此也為後面教學中積累文本語言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以朗讀貫穿始終,加深理解

朗讀猶如一串熠熠生輝的珠子將這堂課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它不只是一個點綴,更多的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學生在朗讀中對文本獲得初步體驗,在朗讀中獲得情感薰陶乃至昇華為理性的思考。以朗讀為基礎,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理解能力。培養語感,激發對祖國博大精生的語言文字的熱愛。這節課的朗讀形式多樣,但主要是圍繞着天鵝們的三次叫聲來指導。在指導學生朗讀不是直接告訴他們該怎樣讀,而是通過讓學生體會天鵝在啼叫時的心情,來幫助他們讀好這些句子。例:第一次的叫聲不是文章的重點,因此我在設計時就配上悲傷的音樂渲染氣氛,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齊讀很快過渡到了第二次叫聲的指導。第二次叫聲的指導就重在學生的體驗,我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想像説話等環節,讓學生自主地去體會天鵝們當時的心情,學生們的朗讀也是充滿着幹勁和激情。有了前兩次的指導,第三次勝利的歡呼聲就水到渠成。我們的心在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激情飛揚,同時被驚心動魄的故事場面深深地感動了。原來語言是如此地富有魅力!

三、以想象拓展思維,深化主題

現代語文課要求教師把目光放大,以學生的和諧發展為基礎,在對話中實現課堂生成。在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過後,我趁熱打鐵,激昂澎湃地説:“天鵝們就這樣呆呆地看着老天鵝一次次用身體撲打冰面,在沉重的撞擊中,它的羽毛片片撒落;在沉重的撞擊中,它的鮮血染紅了冰面。但是老天鵝沒有停下來,它要和冰面來個殊死搏鬥。你認為這是一隻怎樣的老天鵝,你想對它説些什麼?”這是很好的鍛鍊思維的問題,學生在對課文的學習中,已經不知不覺地將老天鵝的形象烙印在心底,教師沿着教材的內容線索在學生的情感狀態處於高潮期時,設置這樣一個展開性的問題,為學生創設可運用自己理解、自己感受、自己評價,用自己語言敍述、想象的空間。因此,學生思考片刻後,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流露出對天鵝的敬佩之情,並表示要向它們學習。這是體驗者以自己的情感結構、價值取向去生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的領悟,學生通過深入地想象和思考,思維創造得以充分發揮。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個別學生在朗讀中將“撲打”讀成“拍打”,我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糾正字音上,而沒有具體分析他讀錯的原因。如果我當時將“撲打”與“拍打”進行詞義比較,就更能突出老天鵝的勇敢拼搏的精神。因為“撲打”比“拍打”更有力,而且是全力以赴。這樣也能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匠心獨運!在時間的把握上,我感覺最後十分鐘左右的學習為了扣準下課時間而顯得有些倉促。總之,從這次的參賽課中,我深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深厚的語文素養才能在課堂中運籌帷幄。另外,還要獨具慧眼,隨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相機指導,領會課文的精髓。

《天鵝》的教學反思5

這篇文章講了一羣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行動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壯觀場面,反映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充滿激情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語言文字向讀者發出的巨大力量。我被老天鵝的勇敢、奉獻,羣天鵝的團結、拼搏精神深深地震撼住了,我用自己的感動帶領學生走進教材。

本文篇幅較長,我抓住故事敍述中有三處重點語句,有兩處是對老天鵝捨己破冰場面的描寫,一處是對斯傑潘老人目睹這一壯觀悲壯情景後反映的描寫。這三處語句,詞句內涵深刻,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來講,一時之間較難理解,我採用了指導學生“讀——感悟——感情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讀採用了多種方式:個別讀、自由讀、齊讀、老師範讀等。此外,語文課堂教學,應注意讓學生養成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多種形式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圈劃關鍵詞句幫助理解老天鵝的勇敢奉獻精神,斯傑潘老人為什麼後來不開槍。從而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感情朗讀。讀寫老天鵝捨己破冰的語句,要讀出讚美、敬佩的語氣;讀寫斯傑潘老人後來做出不同選擇的語句,要讀出他心靈所受到的震撼,內心的感動。在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激情飛揚,不僅體會到了多次撞擊,也被驚心動魄的故事場面深深地感動了。更深深地體會到了原來語言是如此地富有魅力!

讀悟結合,以讀文本為主,追求個性解讀。閲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教師過多的講解都是多餘的,只有讓學生進入文本中充分的自讀,有充分的時間坦然的讀書,他才能夠感悟到文本的美,才能在讀中體會作者想體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現的精神,才能投入到文本中進行感情充沛的朗讀,並在朗讀中感悟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學《天鵝》這篇課文之前已體悟到這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經驗不足和急於完成教學任務,仍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並沒能讓學生做到充分朗讀。這是我在這節課中最明顯的失誤,也是我今後的教學中應不斷探究和改進的地方。

閲讀教學要注意讀書的層次性,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任何事情總有個過程,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閲讀教學也是如此。教師不能要求學生一步到位的把課文讀出感情來,也不是將自己體悟到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讓學生乾巴巴的按教師所提出的“要讀出天鵝破冰的壯觀場面”或“讀出天鵝團結互助的精神”來朗讀課文。試問,學生還沒有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流利,並不理解課文究竟寫的是什麼內容,怎麼就能直接拋給他們那麼高難度的要求呢?所以,我們在教學時還要把握閲讀教學的踏實性,在第一課時的教學時,要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做到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流利,將默讀、齊讀、小組朗讀、個別讀等讀書方式充分結合起來,既注重默讀的理解,又有齊讀的情感渲染,還有個別讀的獨特感悟,這樣,在第一課時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在第二課時深入的理解文本時,學生才能在流利、通順的基礎上有感而發,而且這種感情不是單一的,而是屬於不同個體的獨特視角產生的特殊感情。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怎能要求全班幾十個只用一種情感基調讀書呢。

以上,是我執教《天鵝》這篇課文的幾點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y0z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