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8篇)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8篇)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靈活認讀時間,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好的課件往往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掌握知識。所以,教學開始,我利用關於鬧鐘的謎語引出學生熟悉的鐘表,並出示鐘面,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但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説説、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

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説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裏,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説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為此,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後概括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説一説,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認識時間”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

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表示一時,分針走一小格”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對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進制感到不習慣,所以我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上課一開始利用作息時間表引入,讓學生從表中找出學過的時間,從而複習看整時與半時的時間,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新授部分我首先讓學生認識鐘面(有可以撥動時針分針的鐘面配合教學),並通過觀察、研究、對口令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鐘面上各個數表示幾分,為學習時間幾時幾分的教學,掃除了礙障。接着,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的過程,讓學生得出一時等於六十分,通過本節課的重點,緊接着,我用課件出示上課時間9:40的鐘面,讓學生讀時間,並請讀對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大家如何看幾時幾分的時間,學生更是興致盎然,學習興致更濃了。

此時,又出現2:05的鐘面,讓學生用剛才新學的的方法讀時間,再用課件同時出現9:40和2:05的鐘面,教孩子們用電子的表達方式,表示這個時間,重點講解五分是不滿十分,要用零在冒號後第一位佔一個位置,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最後通過“芳芳的作息時間”讀寫時間,並設計“幫小動物找家”、計算一節課是四十分鐘還要過幾分鐘是一小時等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間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良好習慣。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注重還不夠全面,互動的也不夠,低年級的學生也應適當互動,在互動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也可以有效的堤高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為每個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給予交流的空間。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這節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正確讀、寫時針和分針指在各數字上所表示的時刻,會5分5分的數,知道1時=60分,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這節課雖然取得點滴收穫,但也有不足。

1、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的,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些孩子5個5個地數也不會,是依靠手指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很難。

2、學生在讀時間時往往容易讀錯,例如11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説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45分、5時55分。還有的是分針指着數字3,就説是3分鐘,指着數字8就説是8分鐘等。

3、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太少,只有讓少數學生上台拔鍾,沒有讓學生利用學具生生互動。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動手的環節,並藉助鐘錶、鐘面模型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

本節課教學順序:認識鐘面——理解1分——時分關係——認識幾時幾分。

二、分層突出重點,分步突破難點

(1)教學重點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再認鐘面,發現大格與小格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認識鐘面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學生閲讀教材,知道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小格是1分,建立時針與大格、分針與小格之間的直接聯繫,為進一步學習新知埋下伏筆; 通過觀察分針與時針的轉動情況,發現“1 時=60分”的關係;引導學生在認識“分”的基礎上,探究例2 三個鐘面的認識,梳理認識時間的方法:“時針都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 是4時多少分。”“如果時針走過數字5,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5時多少分,如果 時針走過數字10,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10時多少分。”進一步推理得出認識時間的一般方法:“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 格就是多少分。”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難點是這樣突破的。學生對於接近整時或剛過幾時較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安排瞭如下教學環節:學生學會認識幾時幾分後,進一步認識10時55分,通過對10時55分與11時 55分和9時55分的對比,理解10時55分。

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閲讀教材)、向書本學習(分針走1小格是 1分,探究幾時幾分的認識和1時與60分的關係)、合作學習(重新認識鐘面)等,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教學,學生學得主動,錘鍊了技能、發展了思維。

四、不足之處

1、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説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引導的不細緻,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好。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這周學習了《認識時間》這一單元,是在一年級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5分5分的認讀時間,知道1時=60分。

從之前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再根據主題圖讓學生大膽猜一猜,説一説,引入課題。讓學生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緊接着探究怎麼讀、寫時間。重點強調8時05分寫時要用0點位。

但是知識點太過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意中學生又迷糊了,有些學生對舊知識忘得乾淨,分不清時針和分針;二是上半節課想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沒有時間進行認讀,只能到下一節課,等下一節課重新講解時學生已經失去的激情。

從學生課後練習完成情況看,當出現幾時45分、幾時50分、幾時55分時,學生對於時針的確定容易出錯。所以還是需要加強理解和認知,觀察體驗指針轉動的過程,重點在於分針轉動,時針也在慢慢轉動。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而不是通過語言去總結“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這樣太抽象了。學生不能精確地掌握這一點。

《認識時間》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今天齊老師的以猜謎的方式引出時鐘,再根據小紅一天的作息時間為主線進行教學。齊老師製作了一個非常適合低段學生的課件,,通過圖像的閃爍及顏色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時和分。接着,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這樣會較好地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師注意傾聽學生談話,啟發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在認識35分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找到較簡便的方法,學生髮現了時針指向6是30分,那麼指到7就是35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教學時,齊老師充分給學生説的權利,幾乎每個時間出來後都請學生説説看是怎麼看出來的,讓每個學生都能自己説説時間是怎麼看出來的,加深他們的印象。學生的課堂上的表達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特色,從小朋友出色的表達能力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是很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

課堂中我覺得較為遺憾的是在教學時,教師的課件上有很多時鐘的時針指向是不準確的,雖説一年級的學生看不出來也不懂, 但是數學的嚴謹性向我們提出了要求,應該更細緻一點。在教學9時55分,學生已經能夠判斷出分針指着11是55分了,是不是應該重點去解決時針的具體問題呢?

這裏我也有一個思考,因為之前已經聽過一堂齊老師的課了,所以知道其實這一堂課很多練習是沒有完成的。之前的那堂課,齊老師留給學生説的時間並不多,也是因為學生很多表達上有困難老師就幫助説了,後來留下的練習時間是增大了,但基礎知識好想落實的不太到位。這一次,齊老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表達,知識落實的紮實了點,但是練習鞏固就缺少了一些。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怎麼樣處理好呢?是完成課的完整性還是課堂上根據學生的需要講到哪算哪裏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gp4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