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1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

2、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接着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

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

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2

任教以來我多次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在這個年級的教學中,認識時間的教學我一直感到很難教,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半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把這節內容提到“五一”假前教,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理解認識時間,讓家長加以實踐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繫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時間單位小時和分的關係,知道1時=60分。

本節課,我以複習的形式引入新課:小朋友們,今天芳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誰?激發興趣,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進行的,由複習引入,對知識起到個承前啟後的作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使原來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動化,增強了學生的直觀認識,使學生很輕鬆地認識了鐘面,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以及1小時等於60分等概念。

認識時間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大格一大格地演示,這為認識分針指數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為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大格一個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由於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我通過對口令的遊戲,讓學生掌握當分針指數時的時間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時間。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誤:

1、由於本課知識點多的緣故,我總怕後面的練習完不成,因此又是我講的多。有些學生還是沒有理解。

2、學生對於五格五格數的環節應該讓學生填寫或是在教學中進行遊戲5,11,15,20……60,加深印象。

3、結合生活實際太少。

改進措施:

讓學生每人帶一個時鐘,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面,掌握分針在任意數字的認識,對學困生要進一步細心輔導。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着,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4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

2、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接着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

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5

前天聽了我校荊睿老師的數學課,感受頗深,荊睿老師是我校今年新進的數學老師,他高高的個子,帥帥的,是一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陽光男孩,荊老師的彙報課講的是《認識時間》,整節課,他不緊不慢,臉上始終面帶微笑,從其課堂上可以看出荊老師是一位性格温和、親和力極強的老師。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

1、藉助課件教學,能把抽象的時間教學變的直觀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2、學生課前準備比較充分。學生準備的有自己動手製作的小鐘表,我看到有很多學生製作的小鐘表形式多樣,很漂亮,藉助於製作的學具,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積極性將會更大。

當然由於荊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存在問題,在所難免。

特提出以下幾點,共同學習:

1、數學課上師生互動特別重要,本節課師生互動很少,或者説學生不理解老師説話的意思,不知道該幹什麼,經常出現啟而不發、沒有響應的尷尬局面。

2、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邏輯性、嚴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説的太深奧、學生聽不懂,説的既準確又淺顯易懂是我們數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3、教師提問學生時應適時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這將會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俗話説:“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今後荊老師在師傅的帶領下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認識時間》這一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知道1時=60分,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重點是用5分5分的方法讀取時間和正確寫出幾時幾分,難點是學會正確讀取時間的方法,特別是快接近下一時刻的時間認讀。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繫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從學生最後的掌握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也是相當不錯。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懂得了無論怎麼難的知識點,只要我們教師不着急讓孩子們自己慢慢地來説,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來理清,這樣所到達的效果遠遠超出教師直接教給孩子們。

《認識時間》評課稿《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説説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説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説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裏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裏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6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會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學習、和珍惜時間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會讀幾時幾分。

三、教學過程:

一)謎導入新課

1、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學習和休息,你們猜猜它是誰?

2、鐘錶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3、(課件)你能説出圖上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嗎?

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時間。(板書: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課件)要想準確地説出鐘錶上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仔細觀察看還有什麼?

2、認識分

1)教師指着鍾説:看時針是用來計時的,時針從12走到1是多長時間?時針從1走到2呢?誰還能説一説?

2)分針是用來記什麼的?分針走多少是1分?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為什麼?

3)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鍾,小組學習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1是5分,從12走到2是幾分,從12走到3是幾分,——

4)學生彙報,教師出課件。

5)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感知1分鐘(課件計時)

1)分針走1小格,經過的時間是1分。分針走2小格,經過的時間是2分。分針走幾小格,經過的時間就是幾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鐘內能幹些什麼?

學生:跳繩、拍球、夾球、仰卧起坐

3)1分鐘後學生彙報。

小結:一分鐘跳繩()下、拍球()下、夾球()個、仰卧起坐()個。課下老師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分鐘能寫15個生字,20道口算題,打字員阿姨能打200個字等等。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你們看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時間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呀!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每一分鐘努力學習。

4、時、分的關係

在鐘錶裏還有一個小祕密,只要你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

1)鐘面,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2)(課件)在同一時間裏時針從幾走到幾?分針從幾走到幾?

再觀察一次,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

3)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幾時?(板書:1時)

分針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所以1時與60分有什麼關係?

(板書:=)學生讀1時=60分

三)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1、有時時鐘不正好指着幾時。

2、像這樣(出示課件教師演示)

看鐘面時針不是正好指着8時,而是過了一些,所表示的時間就是8時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還要看分針。現在分針指向幾,(指向1)分針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時間是8時05分。(板書)由學生寫出另一種表示方法。

四)鞏固練習

1、讀出下面鐘面的時間。83頁1題

2、撥表練習。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

2)小組合作,每人説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組內互查)

3、找朋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到了生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由於時間在生活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猜謎語來回憶上學期鐘錶的一些知識,從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來引入課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課上,我告訴學生鐘錶裏還有一個小祕密,認真觀察的學生才會發現。當我用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轉動但在嘀嗒聲中卻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時,我發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鞏固練習中做找朋友一題時,學生也是興致盎然,我抓住了這個點,以此貫穿整堂課。

二、在實踐中體驗的價值。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能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本課在練習設計中不僅注重了練習的優化,還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1分鐘就是分針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鐘有多長呢?又能做些什麼呢?在此我為學生們設計了感受一分鐘到底有多長這一環節。讓學生們在一分鐘裏做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來了解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以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實踐活動中學生樂此不疲,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時間無處不在,所以通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練習,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如:撥表練習。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讓學生動手撥出時間,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前提,參與實踐的質量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關鍵。作為一線教師,及時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從觀念到行為都要努力使自己儘快進入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課堂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新課程來。<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7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

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説説、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説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8

13:42:40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裏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着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裏,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着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對舊知及時的複習,沒有對舊的重點知識強化。

二、對於“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係,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四、不要把課設計的太滿,讓學生消化不了。

認識時間同步習題

一、填空

1.鐘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 )時;分針走1大格是( )分;分針走1小格是( )分。

3.分針從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針從2走到6,走了( )分;時針從2走到6,走了( )時。

5.新聞聯播晚上( )時整開始,要播放30分,( )時( )分結束。

考查目的:瞭解鐘面上的基本知識,知道時針和分針位置變化的關係,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時間上的變化。認讀時間,並結合鐘面進行簡單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時 4.20,4 5.7,7時30分。

解析:第1題注意指導學生區分大格和小格。

第2題注意時針、分針的對比,區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時間的不同。

第3題分針繞鐘面一圈是1時,也就是60分。

第4題正確區分時針和分針走4格所表示的時間。

第5題需指導學生掌握,過30分針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針的位置,進而讀出時間。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可用鐘面學具撥一撥。

二、選擇

1.一堂課的時間是( )。

A.40小時 B.4分鐘 C.40分鐘

2.現在是6時30分,過一刻後是( )。

A.7時 B.6時45分 C.6時15分

3.時針只在5和6之間,分針指着5,這時的時間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認識時間單位,能將合理的時間單位與學生的日常學習聯繫起來。進一步鞏固時間的認讀和書寫。認識“一刻”的含義,並會簡單的推算。能根據時針、分針位置的描述,説出具體時間。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題主要是區分時和分,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可指導學生使用排除法解題。

第2題讀鐘面上的時間,先看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鐘走過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講解時可利用鐘面撥一撥,關鍵是讓學生找準時針在鐘面上走過了哪個數。

第3題注意4:05的書寫,提醒分鐘數不到10,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加0。

第4題知道“一刻”表示15分,“過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礎上再加15分。

第5題脱離了鐘面,僅根據對指針位置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具體時間,較抽象。對有困難的學生可利用鐘面輔助理解。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9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

2、説説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接着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10

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11

《認識時間》這節課是學生在掌握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學習的,進一步認識分和幾時幾分,並能夠藉助鐘錶模型掌握幾時幾分的正確讀、寫法。在教學中,我用音樂導入讓學生感受時間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然後讓學生嘗試讀出例題中的時間,老師質疑,像這樣的時間你會讀嗎?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在之後的學習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學生心中的疑問。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對鐘面有更多的瞭解,認識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學生自己動手撥一撥,先一分一分的撥,在5分5分的撥,使學生充分地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老師提問5大格是幾分鐘,10大格是幾分鐘,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訣之間的關係。在學生認識了分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索時和分之間的關係,知道1時=60分。多媒體課件演示分針轉一圈時針剛好走一大格的變化,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撥一撥、動一動形象生動地感受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在認識幾時幾分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然後觀察分針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或者走了幾大格的時間就是幾個5。但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預想過高,學生在認讀7:56、4:45、9:55……這樣接近整時的時間時錯誤較多,不能靈活地運動時和分的知識認讀時間。老師在練習中對學生進行輔導,在認讀幾時幾分時,先看時針指向的區域在數字幾和幾之間就是幾時,在看分針指向數字幾,就用幾乘以5。在書寫時間時,掌握普通計時法和電子計時法,注意8時5分的電子計時法書寫格式,在分鐘少於10分時,就要在這兩個小圓點後面加上一個0,然後再寫分。學生在這部分的練習中錯誤也比較多,書寫時總是忘了寫0。

通過教學,我發現在授課中,學生在撥一撥的活動,教師沒有及時對學生評價,教師沒有關注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照顧到學困生的學習,因為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比較抽象難以掌握,老師課堂中對學生的鬆懈,使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許多困難。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節省更多的時間啟發學困生的思維,為學生創設良好地學習環境,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12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靈活認讀時間,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好的課件往往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掌握知識。所以,教學開始,我利用關於鬧鐘的謎語引出學生熟悉的鐘表,並出示鐘面,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但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説説、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

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説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znl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