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座銅像》教學設計和反思

《一座銅像》教學設計和反思

《一座銅像》是小學新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一座銅像的來歷:比利時小英雄於連以自己的機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圍繞實施新的課程標準,使用新教材的情況下,如何在語文課上進行基礎能力的培養的主題,我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力求通過《一座銅像》的學習紮實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有以下兩點設想:

《一座銅像》教學設計和反思

1、以讀為本,讀中顯悟

在本次教學中,我力求體現以讀為本的語言教學原則,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上,讓學生在自己的閲讀實踐中學會讀書,達到自讀自悟,讀中顯悟的目的。教學中,通過以讀代講,以讀帶悟,來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我設計了多種的朗讀方式。學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瞭解故事,感悟文字,體驗情感。

2、以書為本,學以致用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拓展知識的好範例,也是學生學習説話、培養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好憑藉,因此以書為本,學以致用是我這次教學的指導思想,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文本為載體,緊扣語言文字,設計了幾個語言實踐的項目。如,在學會生字的基礎上理解新詞並通過説句加以運用;在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學會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徵;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懂得相同的情節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在學習全文的基礎上,運用習得的方法再去學習同類型的課外文章,真正落實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相互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也是檢驗教學設計是否有效、合理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便是最有力的鑑定。公開教學後,我針對自己的教學預設進行考量:

1、以讀為本,讀中顯悟的預設是否有效。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琅琅書聲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而每一次的朗讀並不是為了朗讀而朗讀,以讀為本,讀中顯悟體現在每一次朗讀我都預設了要求。如:讀描寫小於連姿態的句子,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抓住特點描寫人物外形的寫作方法。讀課文的一、四小節,是為了讓學生邊讀邊思,針對這兩小節內容進行質疑。讀課文二、三小節,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小於連的機智勇敢除了讀的要求不同,我採用的讀的形式也不同:個別讀、男女讀、引讀、默讀、輕聲讀、齊讀等等。我想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朗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感悟到位。

2、以書為本,學以致用的預設是否有效。

以書為本,學以致用是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最花心思的設計。我通過以下環節落實: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徵的方法,我設計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自由描述,再通過課文描寫人物句子的朗讀來發現作者抓特點按順序的寫作方法,最後在課外閲讀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填空,讓學生用習得的方法來描述人物的姿態。這樣的訓練過程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課文第三小節詳細介紹了故事當時情況危急的各個方面,但如何幫助學生體驗危急並從中感受到小於連的機智勇敢是有難度的。為了避免在課堂中瑣碎的分析,我設計劃出小於連所見所想的語句,在反覆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空。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懂得同樣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於連優秀品質。

本課課後有凡是都的句式訓練,生搬硬套會讓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彆扭,為此我將句式訓練融合在課文中心的體驗中。通過學習,學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時的遊人,都要去瞻仰於連銅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説話:今天,凡是學習了這篇課文的小朋友,都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表達出對小於連的崇敬心情。同樣在課外內容的學習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學得輕鬆而有方法。

3、預設中的遺憾。

應該説從整體效果來看,我的教學預設基本達成了,也較充分地體現了語文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但在上課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的引體現得多了些,學生自發的、充滿激情的學少了些。細細思量,我覺得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跟我課前的預設有着密切的關係:為了體現自己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的設計欠巧妙,沒能充分讓學生的思維與文本的學習碰撞出動人的火花。

總之,備課---試教---修改---再試教---再修改---公開教學---反思---再反思這樣過程是痛苦的,可是這樣的過程也是最能歷練人的。我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空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機會,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語文教學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達到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學習,鑽研教材,不唯教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ow2o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