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通用5篇)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通用5篇)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1

初次拿到課文《楊氏之子》,因為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第一次需要教學古文,而學生也是第一次學到古文。雖然如此,總也不能不教。那麼我想,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那麼我想讓孩子學會藉助註釋學習,這是一種習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再讓孩子去研讀。也許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學生的“先學”很重要,但初學後仍未明白的,應當點撥。因為這是第一次。

其次,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説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

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説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有了這次學習的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繞着看的當兒,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是非常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藝術。

學完此文,我自感牽引過甚。但是我轉念一想,雖然教得多,可孩子們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他們有收穫我心應足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2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户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難點放在讀順課文,結合註釋理解句意上。為了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第一步,我先談話導入後相機出示課題並解題,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第三步,藉助課件,引導學生逐步瞭解課文意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這句話,讓學生説説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我想,學生在領會文章的妙處時,也一定能激發他們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在學完課文後,我創設了一個練習情景,用“不要踩草坪”來進行拓展延伸,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也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進入課堂互動,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3

“平實、樸實、紮實”是我追求的語文課堂,“潛心會文、情滿課堂”是我追求的教學境界,“喜歡語文,獲得發展”是我所教的學生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楊氏之子》這節課就是我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利用學案完成得比較成功的一節課。通過實踐,本課體現新課改導學精神。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卻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學生認知的一個全新領域。對於 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我是這樣組織課堂教學的:

首先,合理出示學案導學來確定教學目標:1、會讀“為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其次,精心組織課堂結構,善於利用學案導學儘可能地兼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課堂結構如下:

1、談話導入新課。針對孩子愛看書的習慣,設計“談談最近你在看什麼書”的小問題,和學生親切交流後,推薦《世説新語》一書,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然後告訴孩子什麼是文言文,給予孩子對文言文的初步認識。最後引出本課的學習,揭示課題,讀一讀。説一説課題的意思。特別是強調“子”在古代是指兒女,泛着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詞語精煉程度上的區別。

2、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特別強調“為設果”、“應聲答曰”等詞語的讀音,然後請孩子完整地讀課文,鞏固字音。

3、教師範讀,強調古文在朗讀時的節奏感,通過孩子自己劃一劃停頓的節奏,增強孩子對句子節奏感的認識。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讀出句子的味道。

4、學生交流朗讀:先自由練讀,然後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多讀幾遍,並把句子的意思説給同桌聽。交流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逐詞逐句的進行解釋,並連起來翻譯成現代漢語。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反過頭來朗讀句子,使學生能較好地讀好文中的停頓,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5、通讀全文,讀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7、小結時,鞏固孩子在學習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等。最後以“下節課再來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解釋課文的學習。

8、學以致用,完成語文課堂作業本里的2、3兩題。鞏固本節課的一些知識點,保證課堂8分鐘的作業時間,讓孩子們在運用的過程中再次回顧知識。

縱觀一堂課,課堂結構緊湊,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帶領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而能達到目標,挺不容易。學生在一節課自始至終熱情很高,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較融洽等,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整節課,學生既有嘗試練習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樂,還有從教師

講解中收穫新知的驚訝。他們良好的學習狀態帶給我的是一種叫幸福的體驗。而課堂中有些環節教師抓得過緊,如“句子該如何停頓”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剝奪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權利,則是本節課的失敗之處。選擇每一句話來説説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通句子,教師對重點字詞做適當的點撥,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孩子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自悟自讀為基礎,使學生增強了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講解,有點“平均主義”,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展開豐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夠。時間安排有點前鬆後緊,作業時間比較緊張,實為遺憾之極。在教導朗讀時,我做的還欠到位。過分重視停頓,而忽視句子本身的連貫性,反而失去韻味。

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教學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充電”,不斷反思,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4

一、由淺入深,授之以漁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免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在自主性課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着學習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就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與點撥。

因為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教學重點。

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由此,在課的導入中,我從學生們最長遇到地文言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古文就在我們身邊,就存在我們的“語文園地”。在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要想讀懂文言文,首先要讀通、讀順文言文。所以,我在學習完本課生字後,並沒有馬上進入理解課文的教學中。而是順着生字迴文,讓學生們自主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通過學生一遍又一遍的大聲朗讀中,結合自悟與小組交流,加之適時引導。學生們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讀不太懂的小古文。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幫助學生背誦階段,因為觀看了於永正老師講授這一課的視頻,最近一直在看他的書,感悟頗多!我仿照於老師的方法,我先背會課文,並加上動作和表情,此舉看似隨意,卻營造了一個古文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背的慾望。有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在接下來的“理解文意”階段,學生們學的更帶勁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後的“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我又精心設計了《楊氏之子》一個“演一演”這個環節學生興趣高昂!對於大多數學生,到了“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應該是可以把這篇文言文背下來了。

課上我的的評價方式,也富有濃厚的文言文味兒,如:“翟氏之子,甚聰惠!”“誰與楊氏之子一樣聰惠?”等,都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營造了靈動的課堂氛圍。

三、拓展寫話

文言文的語言精煉,孩子們已經發現這個顯著特點,本課55個字。卻刻畫一個思維敏捷、語言機智、熱情大方、彬彬有禮的楊氏子!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本課“語言的妙處”我特意設置了一項作業。

楊氏之子故事新編,並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讓我拭目以待孩子們精彩的文字吧!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5

《楊氏之子》是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理解古文的意思,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2.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參考註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總體來説,這節課遺憾挺多的,首先,課件做的不充分,在頁面呈現時出現了許多低級錯誤,比如錯別字,翻譯不順等,這是講課最忌諱的,因為錯誤可能會誤導學生。第二就是關於課文的朗讀方面,沒有引導學生讀課文,而是有點把重點放在了後面的綜合性學習,使得整堂課有些頭重腳輕。

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讀課文,只有把感情讀出來,才是真正的理解課文,理解思想。在教學實施之前,一定要好好備課,做好課件,安排好課堂流程。學會以學生為中心,把時間儘量的放給學生,在把握自己設計的同時跟着學生的思路走。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以後,一定要注意及時複習,最好能當堂掌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o4p3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