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

一、由淺入深,授之以漁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免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在自主性課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着學習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就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與點撥。

因為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教學重點。

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由此,在課的導入中,我從學生們最長遇到地文言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古文就在我們身邊,就存在我們的“語文園地”。在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要想讀懂文言文,首先要讀通、讀順文言文。所以,我在學習完本課生字後,並沒有馬上進入理解課文的教學中。而是順着生字迴文,讓學生們自主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通過學生一遍又一遍的大聲朗讀中,結合自悟與小組交流,加之適時引導。學生們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讀不太懂的小古文。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幫助學生背誦階段,因為觀看了於永正老師講授這一課的視頻,最近一直在看他的書,感悟頗多!我仿照於老師的方法,我先背會課文,並加上動作和表情,此舉看似隨意,卻營造了一個古文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背的慾望。有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在接下來的“理解文意”階段,學生們學的更帶勁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後的“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我又精心設計了《楊氏之子》一個“演一演”這個環節學生興趣高昂!對於大多數學生,到了“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應該是可以把這篇文言文背下來了。

課上我的的評價方式,也富有濃厚的文言文味兒,如:“翟氏之子,甚聰惠!”“誰與楊氏之子一樣聰惠?”等,都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營造了靈動的課堂氛圍。

三、拓展寫話

文言文的語言精煉,孩子們已經發現這個顯著特點,本課55個字。卻刻畫一個思維敏捷、語言機智、熱情大方、彬彬有禮的楊氏子!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本課“語言的妙處”我特意設置了一項作業。

楊氏之子故事新編,並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讓我拭目以待孩子們精彩的文字吧!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2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對於小學生來説,孩子們閲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降低學生學習上的難度,喚起他們閲讀的慾望,就成了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本篇課文的設計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導入時,我由學生熟悉的語言入手,進行交流,然後課件出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説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學習課文之前,我通過課件播放課文情景故事,讓孩子愛上這個故事,激發孩子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教師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學生總算把短文讀流暢了。雖然這個時間花了將近半節課了,但孩子們仍然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用文中一個詞回答。再問:你從文中哪裏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理解,而後緊抓“應聲回答”體會楊氏子的聰惠,比較“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子回答之妙。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想,怎麼説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驚詫之態。為了讓學生讀好這兩句對話,我設計了男女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學生朗讀情緒高漲,讀的效果很好。

在學生理解人物特點後,我適時問道:你們喜歡楊氏之子嗎?學生回答喜歡。於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文的韻味。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最後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兩個問題:

①説説每個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這樣孩子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在教學小結時,我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文的方法,激發他們讀懂其它古文的興趣,使得這堂課不單教會學生讀懂《楊氏之子》,還能學以致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3

初次看到課文《楊氏之子》,因為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該怎樣教學,我頗費了一番功夫。首先,在備課上,我查閲了許多資料,最終成為比較完整實用的教學設計。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另外,在實際操作中,我覺得有兩處教學很有成效。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初讀課文沒有讀出古文味,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範讀、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其次,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子也巧用姓氏作答。當我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學生很快體會出楊氏子語言的婉轉,禮貌。

學完此文,我慶幸學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還在探索階段,但對於自己今後的教學,還是有很大裨益。我相信,再次進行文言文教學,我就能掌握一定的規律,沿用一些較好的教學措施,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4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一、成功之處

教學開始,我通過範讀、領讀、劃出分節線後自讀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要通過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説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二、不足之處: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改進措施:

應該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5

作為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設計本課的初衷是想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個範例,做一個教材二次開發的嘗試。上完這節課,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誦讀是走進文本的最佳途徑。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並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讀古文,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指導;各種形式地讀,各種形式地評,讓學生自己去找讀古文的感覺。只要文言語感有了,至於停頓呀、節奏呀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東西就不言自明瞭。

二、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小學高年級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閲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創編故事、拓展閲讀等環節都加大了難度,各個環節都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目的就是不僅要教他們讀懂課文,更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閲讀興趣。

三、用好教材,合理開發教材

從使用教材的角度來看,本節課對教材的使用還是比較合理和充分的。從課文、註釋、插圖到課後習題,都很好地助力了課堂教學,也為孩子們打開了學習古文的一扇窗。創編故事環節,雖算不上是對教學的二次開發,但卻用活、用實了教材,既是對課文閲讀的有效補充,也落實了課標中要求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節選自《世説新語》中的其他兩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環節,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用策略、用方法,激發閲讀的興趣,開啟閲讀經典的大門,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

回想着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笑臉,爭先恐後舉起的小手,妙語連珠的回答……這一刻,我明白了:其實藉助本篇教材為孩子們學習文言文做一個好的示範和引領,讓孩子們愛上閲讀古代經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嗎?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的參與率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創編故事的時候,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緊。一看學生靜默的時間有點長,就下意識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擔心學生寫作有困難,實質上是對自己把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

當我們心中只有純粹的教學,眼裏只有學生的發展時,教材就會用活,課堂就會生花。正如曹培英説的: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寫、在活動,又怎麼會耽誤教學時間呢?

教學即是研究,研究更是為了教學。化用《禮記》中的一句話來説:“教研相長也。”其此之謂乎?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6

品味對話,領會“聰慧”。

課文主要表現楊氏之子的“聰惠”。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重點品讀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然後彙報討論楊氏聰惠之處:一是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禮有節。我出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有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學生馬上説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楊氏之子的“聰慧”,躍然紙上。

狠抓朗讀,讀出韻味。

這篇小古文,字數不多,教學中,我狠抓朗讀,讓學生讀出韻味。我先讓學生端正朗讀態度,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讀的重要性;接着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自讀自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然後總結出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

不足之處

反思整個課堂,還有一些遺憾:

在教會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學生從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別是:“為設果” “果有楊梅” “夫子”。此時我沒有加以拓展,設計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這樣的話題離學生生活很近,孩子會充滿興趣。

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要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4vwm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