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分解質因數是五年級第三單元倍數和因數中的內容,是在因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解質因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設計還算流暢,但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課後,經過聽課教師的評議及個人總結,感覺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質因數概念揭示有些“蜻蜓點水”,落實得不夠紮實到位。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將60寫成幾個因數相乘的形式,這一環節後,讓學生觀察式子發現其中的特殊性,這些都引導的較為恰到好處。可之後就匆忙地揭示了質因數的概念,開始進行下一環節了。這樣一來學生對質因數的概念只是理論上的瞭解,而沒有實質上的應用。所以,應將揭示質因數概念環節放到舉例完成後再進行,讓學生觀察所有的式子,再説説這些式子有什麼特點。學生會説道:所有的式子中因數都是質數。此時再揭示質因數的概念,同時加入讓學生找質因數的環節。在此,教師可先以“60”為例找出其質因數,説明2、2、3、5都是60的質因數,其中雖然“2”出現了兩次,但不能只説一個。之後,再將舉例環節中學生所舉出的一些例子做為訓練點,再讓學生去找每個合數的質因數,這樣學生對質因數的理解就更紮實到位了。

二、在小組合作時,沒有合理化的利用時間,有些拖沓。

在小組合作舉例説明時,本想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舉例驗證,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找到答案。由於所要求每組舉例的個數有些多,班內學生又比較多,這樣一來,無論是小組討論環節還是彙報環節都耽誤了不少時間,以至於後面的環節有些擁擠,甚而沒有了更多練習的時間。在此應要求舉3個例子即可,這樣還可以均出時間給更多小組彙報的機會,以此來充實例子進行總結,效果會更好。

三、沒有利用好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去輔助教學。

在小組合作舉例環節,學生在彙報時式子中出現了合數,可教師卻沒有及時的發現,失去了一次實例教學的機會。如果當時能夠及時發現,引導學生討論,相信學生會對分解質因數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也會對學生後期的應用練習起到警示的作用,就不會在後續的練習中屢屢出現有合數的現象了。

四、教學短除法環節處理較好,引導到位。

在教學短除法時,由於短除法是學生新接觸的內容,而且只是一種特定方法而已,在未接觸時學生是沒有探究能力的,所以採取先由教師利用最簡單的例子介紹講解方法,再由學生探究難點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師先以“6”為例,講解短除法,只除一步即可,之後寫成式子。再舉出“18”為例,讓學生按剛剛所講的方法來敍述,學生在敍述完這一步之後就出現了問題“商是9,是否停止?”讓學生討論明白:9是一個合數,還要象上面這樣繼續除下去,直到商是質數為止。這樣,學生對短除理解掌握就更深刻了。接着再緊跟練習,進行嘗試訓練,由此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再針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補充教學。這樣,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既突破了方法教學的難點,又讓學生很自然的掌握了方法,效果較好。

總體來説,這節課在整個教學設計上環節清晰緊湊,教師在課堂上語言簡練,評價到們,引導適度,但在重難點突破上有些急於求成,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夠揚長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實現有效、高效地教學,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再上新台階。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認識小數”是新教材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小數的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學生認數領域上的一次飛躍。但是由於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多數的學生對於小數並不陌生,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再配以適度的講解,這樣的設計符合知識的類型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應用的過程。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思想。在教學小數這節課時,我把重點落在小數的讀法及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特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知識鏈:一、説説生活中的小數,並説出表示價格的小數的實際意義;二、認識表示長度的小數,並知道它們所表示的意義;三、用小數表示身高,多方面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對於表示價格的小數的實際意義和用小數表示身高這兩方面掌握得不錯,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學得輕鬆,也掌握得較好。自我反思,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聯繫生活,調動認知。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超市裏隨處可見的商品價格。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説説印象中的小數、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這樣一開始孩子們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他們必須去搜索知識庫中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認知,為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同時能讓他們很深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強對小數的認識,感悟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實際含義,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氣息,並由此總結歸納小數的讀法。

二、由易到難,充分體驗。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以米為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實際含義。我通過創設測量和購物的情境(課前讓沈佳浩、孫靜等分組進行測量和購物,把數據記錄下來),把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初步理解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外一種寫法。在組織教學時,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難點,講練結合,讓學生充分體驗。圍繞第一道例題的教學(即認識零點幾),我設計測量書桌、認識尺上的小數、根據正方形中的塗色部分寫小數、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應的小數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獲得對小數的直觀經驗,豐富對小數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幾可以表示成零點幾,零點幾就是十分之幾。

圍繞第二道例題的教學(即認識幾點幾),我先是讓學生認識0.3元,感知3角還可以寫成0.3元。我通過形象的一元硬幣和十張一角的紙幣,讓學生説其中的一角是十張一角的幾分之幾,也就是一元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建立起了小數的模型。其次是認識1.2元,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之所以採用價格問題作為學習素材,正是基於學生對價格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從“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義。接着是認識3.5元,這是對形如幾點幾的一位小數的再次認知,強化了對小數的認識。

以上幾個層次,由易到難,很好地突破了幾點幾是幾和十分之幾合起來的數這一教學難點。一堂課下來,即使像學困生王雲、趙麟等也能認讀小數,瞭解小數的意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的是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通過教學,一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計算方法的機會,同時也鍛鍊、培養學生運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整堂課設計與教學過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點:

1、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主動學習,促進三維目標的落實。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本課在設計簡單的分數加減法計算的例題時,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作為教學題材,從學生熟悉的分吃蛋糕的情境出發,整節課我儘量做到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能回答老師的絕不包辦代替。在教學同分母加法的計算法則時,因為學生已經會計算的情況下,充分讓學生自己探索“為什麼這樣算,為什麼能這樣算”這一問題,讓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又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瞭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與成功的樂趣,有效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向,體現算法的多樣化和優化組合。

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過程主動理解算理,通過比較、綜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材通過的是現實的問題和直觀的圖形,揭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規律,最終達到擺脱對直觀圖形的依賴,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既然問題來自於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也應當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與體驗,這是新課標所要求的。因此當提出問題後,老師不是急於授予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引領學生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過程理解算理,並進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的本質特徵,從而得到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課以分吃蛋糕的有趣情境為主線,引導學生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憑藉已有的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在頭腦中逐步積累並建立起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表象,在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初步的算理。學生正是藉助直觀圖形來發現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律,最終達到擺脱對圖形直觀的依賴,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同時也在探索、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愉悦和成功。

3、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整個教學過程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在複習環節中通過實際生活引入,新授課時通過過生日分吃蛋糕的具體情境為主線,在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一道生活題,這樣設計,貼近了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通過這節教學,使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要做一個有教育智慧的人,應該會把複雜的東西教得簡單,會把簡單的東西教得有厚度。今天這堂課的厚度我想就要體現在當學生針對性的對這道題進行分析、運算時,學生明確了計算的道理、方法,學生就能夠結合這一道理很快的解決其他問題,從而從眾多的普遍中總結出具有概括意義的方法。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真正只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認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深入解讀文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簡單而又有效的問題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學與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瞭解通分的意義。在教學中,我有效地運用教材中的例子,並更進一步挖掘教材,變靜止的插圖為動畫的問題情境,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慾望,促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動中,為本節課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2、放手自主學習、注重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高思維能力。

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數學教學一旦離開了這一核心,就背離了數學教學的本質。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沒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熱鬧,而是以學生的思維訓練貫穿整堂課,讓學生在不斷的猜測、驗證、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學習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教師真正只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後,我讓學生大膽猜測哪個分數比較大,繼而用自己的方法驗證,並對學生採用的各種有效策略給予肯定,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軌跡,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通分》教學反思《通分》教學反思。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時,我不急於向學生講解,而是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疑惑之處,讓學生在自學、交流中自己去發現通分的兩個基本條件,理解通分的意義。還比如:在總結通分的一般方法時,我讓學生嘗試通分後,再回憶通分時先想什麼,在做什麼?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只需略加整理,就輕鬆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課中,學生一直處於輕鬆而又緊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沒有指令性的要求,沒有權威性的評價,我認為,這樣的課,才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

3、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教學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一個教學目標,並較好地完成了這一目標。例如,讓學生自己驗證2/5與/4的大小時,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出示課題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通過自學課本、小組交流等活動解決所提出的問題,都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4、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遵循這一教學理念,尊重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如在教學中,我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已經有辦法的同學請把你的辦法寫在答題紙上,有困難的同學有三種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辦法的同學請教;第2可以舉手跟老師一起討論;第3可以求助課本94頁。這樣,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並提供多種途徑讓不同的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也有一些比較遺憾的地方,比如,對時間的把握不夠科學等。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本節課我是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知識背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了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一個問題:“關於長方體你們都瞭解了哪些知識?”這樣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回顧舊知、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

二、講究問題出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圍繞整節課的設計思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的研究問題,如:“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這個小組為什麼沒有搭成長方體?”“是不是有稜、有面、有頂點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長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什麼特徵?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了學生問題研究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參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的慾望。

三、有效運用自主探究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體驗、生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有效運用了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確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題,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學習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發現、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發展了空間觀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難點環節有思維層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搭不成長方體的開放式的、有探究價值的操作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了嘗試性操作、理性選擇、操作後思考、頓悟等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對長方體的稜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本節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體驗探索、親歷感悟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以“做中學”的思想為指導,通過採用“自主探究、操作內化、直觀引導、交流討論”等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關係。首先,我讓學生先對長方體的實物進行觀察,找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長方體框架了解長方體的12條稜怎樣分組,每一組稜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再觀察正方體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徵。最後按照面、稜、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處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利用集合圖進一步説明它們的關係。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時,發展了空間觀念,提高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於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後一些有關的辨析練習沒有時間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課前預習,所有學生都能根據真、假分數的概念及其特點對分數正確進行分類。但請學生用假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或在數據上表示帶分數則比較困難。

針對這一現狀,我對例2的教案進行了改動。在教具方面,原先準備用掛圖教學,但考慮到掛圖一次性呈現所有圖案,不便於學生感受到一個圓是單位“1”,最後改為用自制圓片作教具逐一展示。在教學設計方面,原先準備一開始就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用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現在,學生是在我的引導下,逐步完成三個假分數的學習。特別是第二幅圖,針對學生的困惑“為什麼這幅圖不能用7/8來表示”質疑,使其明確單位“1”,並且掌握假分數7/4的含義。從第三幅圖學生獨立完成情況來看,這樣的改動是成功的。

做一做第2題也是練習中的難點,需要老師輔導學生完成。在這裏,我是這樣指導的:我們把從0到1的線段長度看作單位“1”,請大家仔細觀察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

請大家把1/6、6/6、7/6、13/6在直線上表示出來。

指名板書,集體訂正時問“為什麼13/6在直線的這個點?”1/3表示什麼意思?如果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1份是多長呢?你是怎樣知道的?

請同學們將1/3、3/3、5/3在直線上表示出來。

為什麼3/3和6/6在同一個點上?

問:請大家觀察表示真分數的點和表示假分數的點分別在直線的哪一段上?

師:我們將分數與1進行比較共分為兩類。一類是真分數,真分數都小於1。另一類是假分數,假分數等於1或者大於1。

這樣分層練習,由易(分母是6的分數)到難(分母是3的分數),最後通過觀察對比,對分數進行分類,形成正確的認知編碼。

學生質疑:最小的真分數為什麼是1/N,而不是0/N?

整數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分數,分母是1的分數和分子是0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它與我們課本上所定義的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是不一樣的。這兩類特殊的分數是不能用課本上所説的分數的意義去解釋的,它是靠分數的補充定義來説明的。有些老師認為0/12不是分數,是因為他們不瞭解分數的補充定義。再者,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也可以説明0/12是分數。小學《數學》第十冊第91頁説:“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被除數÷除數 =被除數 / 除數在整數除法中,除數不能是0。在分數中分母也不能是0。用 a 表示被除數,b 表示除數,就是 a ÷ b = a / b (b≠0)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整數除法中,被除數可以為0,這時表示成分數就是分子是0的分數,例如:0÷12 = 0/12,所以0/12是分數。第二:0/12是什麼分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數學教師手冊》第90頁説:“在分數的原始定義中,沒有包含分子為0的情況,但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可類推出 0÷ a = 0 / a ( a≠0),所以補充規定:0/a = 0 ( a≠0) ,並稱之為零分數。在小學裏,對零分數一般不作專門介紹,它在分數減法運算中自然出現。”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分子是0的分數(比如0/12)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它們叫作零分數,這種分數一般不獨立出現,多出現在分數減法計算的過程中。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五年級數學第二單元是小數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是本單元的第二節內容,繼學習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之後。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依據商不變的性質先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來計算,“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計算。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在計算前口頭表達出除數和被除數要同時擴大到原來的多少倍,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幾位。還要多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口頭訓練,令學生習慣於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在教學除法豎式時,必須規範。運用商不變的方法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後,豎式書寫方面事先我也進行了考慮,讓學生明白,小數除以小數的關鍵在於轉化,即把除數轉化為整數。如何轉化,要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先把除數的變成整數,為使學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學生把除數和被除數的小數點位置移在豎式上,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小數位數,除數有幾位小數,被除數的小數點就向右移動幾位。

在練習中錯誤較多,應將學生的錯例拿出來作為例題進行全班講解,讓學生找錯改正,效果大於讓學生做書上改錯題。讓同學們分析,訂正即對新知的鞏固練習,又起到學生間互相幫助效果,學生印象更深。通過學生自己學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效果會更好。

鞏固練習中我也發現學生計算錯誤較多。我認為首先學生應該是對算理的理解不夠,應該多讓學生説每一步該怎樣算,為什麼要這樣算。而且很多學生移動小數的位數錯誤,導致了計算思路不清晰,導致計算結果不正確,比如,1.68÷0.02 0.02擴大到它的100倍,1.68也要擴大到它的100倍。0.02擴大到它的100倍,目的是使0.02變成整數,為了使商不變,1.68也要擴大到100倍。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和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原因二我認為是學生在學習整數除法時基礎不夠牢,特別是商中間有0這種類型,它既是除法的重點,也是難點,可能是前面的教學有疏忽的地方。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忘記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還有部分學生用餘數再除一次。原因三我認為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做題老是丟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數點,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有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小數除法是比較複雜的,懶與計算,動手太少。原因四我認為是在完成豎式商的小數點不能與被除數的小數點數位對齊,現在反思其中的問題,覺得教學中在商的小數點的處理上沒有具體的細化分析和引導,學生的理解也沒有真正到位。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出現了紛繁的錯誤也就再所難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思考設計教學,不能以為一些問題能很簡單的生成。

對於小數除以小數的講解應有以下改進:要強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題都讓學生來説説每一步計算的理由。總結列豎式的過程:移動除數的小數點,移動幾次變成整數。被除數也移動同樣的位數。在商的位置上標上小數點,與被除數對齊。用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除到哪位商就在哪位,不夠時先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落下一個數繼續除。最後還是要通過大量的計算練習,做到熟能生巧。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在看了單式統計表,瞭解到了製作完整的統計表需要的部分之後,組織學生討論,還可以補充什麼東西,學生能説出分男生、女生來統計,可見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引出例一的內容後,學生明白了要製作表格,為了突出讓學生去探索表格的製作方法,我放手讓學生重新設計表格,不帶半點指點。走進學生中間,發現了學生製作的統計表真是五花八門,別出心裁,有些是對的那時看過書本的,有些呢表頭設計錯誤的,有的呢表格不會設計就會些數字,有的呢數據填寫錯誤,沒有幾個學生符合要求的……這個時候,我有點緊張,難道學生對統計表格的製作這麼沒有經驗嗎?當時候我陷入了思考中。看來處於本班實際,在學生製作的時候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尤其是讓學生講這樣設計的理由,學生不會講,這就無法走進學生的思維,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真奇怪,一張完整的統計表學生都明白了哪些部分,為什麼老師會忘了日期呢?書本里的標題都已經寫好了,要求學生操作的就是添上表頭、欄目、數據等。製作日期在標題的右下角學生總是看不到。此外,學生都是直接做表格,計算好合計和總計,以為全部完成了,不把時間寫上,可以看出學生做一件事情沒有做到一步一回頭,沒有全面地再看看自己的“成果”而是急着讓老師看,得到表揚。因此,我認為讓學生認真完成表格的製作,仔細地填寫數據很有必要,尤其是完成後要全面地觀察一下,具備的內容都有了沒有。同時養成做作業一絲不苟的精神。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教學 例3時先用邊長6釐米和4釐米的正方形紙片,分別鋪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教師選擇正方形紙片鋪長方形的活動教學公因數,是因為這一活動能吸引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用同兩張正方形紙片分別鋪一個不同的長方形,面對出現的兩種結果,會發現“為什麼有時正好鋪滿、有時不能”,“什麼時候正好鋪滿、什麼時候不能”這些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他們沿着長方形的邊鋪正方形紙片,就會想到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可能和邊長有關,於是產生進一步研究長方形邊長和正方形邊長關係的願望。分析長方形的長、寬和正方形邊長之間的關係,按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成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聯繫鋪的過程與結果,從長方形的長、寬除以正方形的邊長沒有餘數和有餘數的層面上,體會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第二個層次根據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正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而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的經驗,聯想邊長几釐米的正方形還能正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先找到這些正方形,把它們邊長從小到大排列,知道這樣的正方形的個數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概括地描述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徵。顯然,前一層次形象思維的成分較大,思考難度較小,對後一層次的抽象認識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內涵、外延,讓學生準確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讓學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聯繫用邊長1、2、3、6釐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的現象,從長方形的長、寬分別除以正方形邊長都沒有餘數,得出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一方面概括了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點,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後進一步概括 “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是12和18的公因數”,形成公因數的概念。

由於知識的遷移,學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圖直觀形象地顯示公因數的含義。第27頁把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分別寫到兩個集合圈裏,這兩個集合圈有一部分重疊,在重疊部分裏寫的數既是8的因數,也是12的因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先觀察這個集合圖,再填寫第28頁的集合圖,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公因數的含義。概念的外延是指這個概念包括的一切對象。

運用數學概念,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例4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出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有的先分別寫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有的在8的因數裏找12的因數,這樣操作比較方便,但容易遺漏。我有意引導學生選擇第一種。練習五的第3題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

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自制課件,協助教學。

限於操作的局部性,我認真製作了實用的課件,讓直觀、清晰的頁面直接輔助我教學,學生表現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提問、釋疑、解惑,練習的熱情很高。

本課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並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從整節課學生表現情況和課後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本部分知識知識掌握較好,學習積極並具有熱情,就實效性講很令人滿意。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打電話》是新課程五年級下的一節綜合實踐課。這節課題材非常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通過這節實踐課,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更學習瞭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通過教學,我有如下幾點的體會:

1、能上出活動課的特點。

首先是“活”,能主動引導學生靈活處理問題,活躍數學思維,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師生共同探究,學生參與度高。再是動,這節課不僅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能否積極動手、動腦、動口,把問題解決好。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想説就説,想寫就寫,想畫就畫,有爭有辨,在愉悦的環境中探索知識,心情舒暢。

2、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打電話,學生熟悉、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從海塘小學要對文藝節目進行排練需要通知演員入手,到對打電話方案的設計改進,都讓學生結合知己的生活實際,使整節課的知識發展都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合作完成。能看出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引導者、研究的參與者。在課堂上我能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水平與進度,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幫、放,例如關於7名小演員的通知示意圖的教學時,當學生用一個一個打電話通知或平均分組的方法發通知時,教師就用投影儀把他們的想法展示出來,並讓學生看圖説事,當學生在填圖中發現這樣分組不省時時,就自己畫起圖來,有所創新地改進畫圖方法,這樣讓學生自己有序的學習畫圖,這種方法更能讓後20%的學生也能接受。這裏也體現了數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方法的優化。

3、教師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悦中,把知識的探討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學通知15名小歌手的過程中。把15名學生平均分成3組發通知時,需要7分鐘,學生同樣用分組法研究,把時間艱難的一分鐘一分鐘的縮短,最後只需5分鐘。每縮短1分鐘,學生就為自己的成功高興一次。又如學生把不同的分組法,用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時候。要充分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尋找規律的過程去體驗數學的樂趣。再將學生髮現的問題應用到實際中去。如在6分種內最多能通知到多少名小觀眾的問題中,就是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學的開心,為以後學習數學知識埋下了快樂的種子。培養了學生對未知領域的一種勇於探索的精神。

當然,通過本次學校開展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我也從中發現自己存在着不少急需改進的方面:

1、鑽研教材還不夠深入,使得課堂設計不夠緊湊。

2、教學過程中的高潮把握時機的能力不強,使得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突出重點,沒有讓學生感受到特別之處。

3、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還比較弱,課後發現有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是很理想。

4、數學的思想方法在課堂中展示的不夠清晰,使得學生對打電話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不高。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不僅發現了許多學生的巨大潛力,也感知在新課程環境下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產生和發展中得到對知識的那份欣喜和興奮是多麼的重要。課的好壞不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是否學到了如何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技能。我將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爭把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台階。使自己的課更能讓我們的學生所樂於接受,更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嘗試從講台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暢所欲言,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傾聽與發現,在激烈的爭論中做引導和評價。

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數學課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必須具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在上《循環小數》這節課時,以一個小朋友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進入了新課教學。同時,我提出了問題:生活中還有象這樣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無窮無盡的現象嗎?你能舉例嗎?通過學生舉生活中有關循環現象的例子,不僅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也讓學生感知什麼是“依次不斷重複出現”?“誰在循環”?這樣,有效地分解了教學難點。

二、大膽嘗試、自主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程序上主張“先教後學”,這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不利於學生自覺能動性的發展,於是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把學習內容設計為前置性研究:

A.通過解決例8和例9,豎式計算,你發現了什麼?它們的商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B. 什麼是循環小數?你還知道了循環小數的哪些知識?

C.這樣的商應該如何表示?

這樣不僅讓學生通過課前研究,初步瞭解所要學的知識的基礎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課堂上在小組裏面交流、探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做出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到成功之喜悦,又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在學生探索後彙報、展示不同思維方式後,又以此為出發點,順勢研討,怎樣來判斷循環小數,為什麼要加省略號?能不能省略不寫?對於循環小數的寫法,則讓學生比較兩種寫法有什麼區別?哪種寫法更簡便?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獲得科學的認識方法。經歷主動建構過程,得到正確結論,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練習的突破

練習時,我採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32.7272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並説明為什麼?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32.7272成為循環小數,應怎麼改?在教寫法時,則讓學生把研究題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環小數用循環節表示,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資料,又使學生牢牢記住,只有那些小數部分有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數,才是循環小數。練習設計中,我多次採用設疑的方法。如問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於學生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或敍述理由的能力。

四、對小組合作展示的思考

小組合作展示讓多個孩子成為一個小集體,在這個小集體中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都有展示的機會,個人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教學實錄:

一.公倍數的意義

師:出示問題: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分別鋪兩個邊長6釐米和8釐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鋪滿哪幾個正方形?

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因為邊長6的正方形面積是36平方釐米,長方形面積是6平方釐米,36÷6=6個,用6個正好鋪滿。

師:那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為什麼不能正好鋪滿?

學生沉默。

師:我們接着他剛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積64平方釐米,64÷6=10……4,還多4平方釐米。

師:好的,還有別的想法嗎?

學生沉默,教師引導。

師:我們一起來想想這6個長方形怎麼鋪,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個,擺3排。

生:6÷3=2個,6÷2=3個

師:很好,長3寬2的長方形除了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還能鋪滿邊長几釐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師:這些數有什麼特點?

生: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師揭題。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它們是2和3的公倍數。現在再來説説為什麼能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鋪滿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數,8是2的倍數但不是3的倍數。(師: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數。

二.找公倍數的方法

師:找出6和9的公倍數有哪些?

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數,學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數有18、36、54、72……

師:你是怎麼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個位上加2……

師: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數來,可總覺得不太保險,會不會有遺漏,有沒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數,再從中找出一樣的。

師生共同找,(略)

師:這方法是保險了,但有點煩,有簡單點的方法了嗎?

學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數,再從中找出6的倍數,因為先找6的倍數的話,比如第一個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數。

師:大家覺得這方法怎樣。老師覺得至少有兩個優點,第一,比剛才的方法簡單了,而且不會遺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範圍裏,9的倍數可定比6的倍數要…(少)這樣,考慮的數也就……(少)

師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數再找6的倍數。

生:還有方法,先找9的倍數,第一個是9,第二個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數,那麼以後的公倍數就只要依次加18.

師:剛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數大家懂嗎?

生:就是公倍數中最小的那個

師:哦。那我們來一起試試看。

三.教學韋恩圖(略)

教後反思:

本課教學中,除了開始部分由於教學準備不足,學生思維有點跟不上外,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圍繞着為什麼能鋪滿,還能鋪滿邊長几釐米的正方形,豐富學生對公倍數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公倍數的意義。能圍繞着找公倍數的方法展開方法優劣的比較,讓學生從中較為主動地自主學習有關公倍數的一系列知識點。本課上完後的體會是:一是教師的問題不宜過多,要有重點的設置幾個即可,有益於學生在課堂學習總思維的連貫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備課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細小的地方還應完善做得充分點。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體積單位換算》這節課我是按照平時上課的要求來上的,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但上課的效果看來比精心準備的公開課來得實在一些,就此也對這節課的設計以及上課後的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備課階段的反思

本節課的最初設計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感知體積單位,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但是考慮到1000這個數字太大了,如果説要讓學生感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用1000個學具小正方體裝在1個1立方分米的學具盒內,但是一千個這樣的小學具不好找,再説找到了也得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實踐操作。基於以下原因:1.考慮到自己的課件操作水平較好。2.觀察法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 雖然不常用,但也在一定的領域產生相應的作用!3.新課標指出:現代信息技術也是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易於並有更多的經歷投入到顯示的、探索的數學活動。所以本節課期望通過學生觀察課件的演示來理解這個進率關係。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純粹依靠課件的演示和教師的講解。教學方法主要以學生的觀察學習法和教師的講解法為主。所以本節課教師的語言要求非常關鍵,重點在於10個小正方體排過去長10cm也就是1dm,寬數過去共有10個小正方體共10cm也就是1dm,高數上去共有10個小正方體共10個10cm也就是1dm。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加強了板書的設計,力求以合理醒目的板書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

1.由於製作的課件能夠很好的給學生以直觀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又有個計數器來記錄小正方體的個數,學生一邊觀看演示,一邊跟着計數器來數小正方體的個數。很好的理解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如果説直觀演示從感性的角度來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關係,通過第二環節的推導給學生從理性推理的角度來認識這個規律。

通過觀察學生的上課參與反應和課後習題的完成情況,可以感覺到這節課的上課效益還是挺好的。

我想這次課上得比較成功的原因是課件的製作能夠比較直觀的給學生1個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可以裝1000個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從而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這樣課件的動態演示消除了以往靜態的模型教學。

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能夠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又擔心沒有符合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

回頭我又想了想,讓學生通過觀察不也是讓學生在體驗嗎?經歷並不一定侷限在所謂的動手操作吧?想想現在的課堂為了迎合新課標的要求一味的追求所謂的動手操作而出現有動手沒有實質的空虛課堂!我這節課雖然沒有通過學生的動手,但卻讓學生動眼動腦,經歷了這個知識的形成啊!回想起學生一邊觀察課件的演示一遍隨着課件小正方體的增1,2,3,……,10,20,30,……,100,200,300……的數,不是印證了他們也在體驗這個過程嗎?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中位數”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中位數”能更合適的反映出數據組的一般水平。同時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中位數的值。根據教材特點我這樣展開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思考。

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小李去應聘普通職員,經理告訴他,我們這個部門的月平均工資是20xx元左右。當一個月後,小李卻只領到了八百元的工資,就去找經理,經理把工資表給他看,小李頓時傻眼了。原來工資表是這樣的,部門經理一人,月工資8000元,職員5人,月工資800元。同學們,你們覺得經理欺騙小李了嗎?那問題又出現在哪兒呢?”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後得出了結論:這組數據不能用平均數來表示職員的一般水平。這時我自然的引出了中位數。這樣的情境創設,一下就激起了學生的思考,他們明白了有些數據是不能再用平均數來表示一般水平,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表示方法,使他們對新知充滿了渴望,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提起來了。

二、設置懸念,層層深入。

我板書了“中位數”,學生髮表想法了,“中位數”就是處於一組數據中間位置的數據。學生沒有發表疑義,我也暫且不説。於是又出了幾組數據讓學生找出中位數。(1)1,3,5,7,9(2)2,13,18,24,27,35,38(3)9,3,5,11,14(4)5,11,14,3,9前兩個學生毫無疑義的找出來了,第三個都説是“5”,我還是不發表意見,再繼續找第四個,都説是“14”。我一句話都沒説,微笑着看着他們。有些學生髮現不對了,後兩組的數據相同,為什麼中位數會不一樣呢?吳晉順同學發表意見了:“我覺得應該把一組數據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要不然把數據的順序重新排列,中位數就不一樣了,而一組數據的中位數應該只有一個。”掌聲響起來了,同學們非常高興,不少同學説,我也是這樣想的,應該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是順序排列後,再找中間個數。聽了學生這樣的總結,我的心裏也非常高興,孩子們真是太善於思考了,那還有問題嗎?短暫的沉默後,王晗同學説“剛才我們找的數據都是單數個,如果是雙數個數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太好了,請同學們想一想。”教室裏又熱鬧起來了,“中間兩個數。”“不對,中位數應該是一個數。”“那就用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最後學生一致認為,應該是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這個環節的處理,非常成功,學生一直處於思考的狀態,再也不是被動的聽老師講了。後面的練習自然很輕鬆,學生都順利解決了。

從這一節課中使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我們絕不能低估了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學生是能主動學習的,並且也有這個能力學好。在以後的教學中,隨時謹記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中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情境,使他們在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五年級《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_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教學內容:教材第65頁例1。練習十二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意識與規範書寫和自覺檢驗的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學難點:正確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據下列句子説出其數量間相等的關係。

1)女生比男生人數的3倍少10人。

2)這個月比上個月水電費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導入:

同學們見過足球吧?(出示1個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觀察掛圖,問:圖中的哪些信息是解決“共有多少塊黑色皮?”這個問題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師: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塊,就必須瞭解黑色皮的塊數和白色皮的塊數有什麼等量關係?

老師可以用線路圖表示幫助學生分析題中的等量關係。

2.請學生依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還有另外的學生找到另外的等量關係式,列方程。

3.師:大家依據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較複雜的方程,怎樣解答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稍複雜的方程”。(板書課題)

4.探究求解過程。

1)生:我們可以用“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的塊數 ”這個等量關係式列方程,可以怎麼解呢?

2)強調:把2x看作一個整體,先求出2x等於多少,再求出x等於多少。

3)最後求出 x=12,還要檢驗12是不是這個方程的解。(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驟)

4)2x-20=4 這樣的方程能轉化成我們原來學過的簡單的方程再解答嗎?(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驟)

5)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這幾個同學解答較複雜的方程都是先轉化成簡單的方程,然後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請同學們不要忘記,最後要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5.大家在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什麼共同特點嗎?步驟是什麼呢?

(生答完特點後,師生共同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① 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檢驗並寫答語。)

四、鞏固拓展:

1.p66 第1題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題

五、全課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p66 3

板書設計: 稍複雜的方程

例1 解:設共有x塊黑色皮。

黑色皮塊數x2-4=白色皮塊數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塊黑色皮。

課後小記:這節課由於有了前面的幾節課對等量關係的訓練,在根據老師出示的線段圖,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關係,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過程就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定要反覆的請學生説,達到都會的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omv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