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

《分數乘法(一)》是分數乘法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同時,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進行正確計算,進而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整數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在教學伊始,我直接出示“1個蘋果圖佔整張紙的1/5,3個這樣的圖形就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有的學生會通過具體圖形語言來數一數;有的學生會直接用算式來計算。在黑板上,呈現所有學生的方法,並引導學生找出之間的聯繫。緊接着,讓學生回憶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來學習分數乘法意義,便於學生更好地學習,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在探索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時,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説明計算結果。接着,學生在結合問題、圖形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這是一節計算課,看似很簡單。可是,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並不理想。學生的計算過程雖能正確地寫出來,但是在結果上會出現沒約分化簡。這可能跟自己,在幫助學生理解那兩種約分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在對比兩種約分方法,我是先讓學生試着説一説,兩種約分方法的不同之處,學生也能説出來。我也做了一個小結:一種是在結果上約分;另一種是在過程上約分。但是,我卻忘了讓學生體會在過程上約分的優越性與簡便性。所以,從學生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業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結果上約分,這樣就導致部分學生沒約到最簡、或沒約分。仔細地想,自己常常鼓勵學生方法多樣性,卻忽視優化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2

教材分析

循環小數是五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有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標》指出:“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自己的知識”。所以本節課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想一想,在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循環小數的概念。然後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兩個小數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數的商,會有哪些情況呢?”得到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較差,對於小數計算掌握不是很熟練,因而在教學時可能在進行小數的計算時浪費的時間比較多,根據教學的重點,少一點計算,多一些對小數的觀察,從而理解循環小數、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獲得新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瞭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範圍。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敢於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掌握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教學難點:循環小數與無限小數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介紹生活中的循環現象,進而看看數學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看課件

師:觀察豎式,你發現了什麼?(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預設:

1、餘數總是“25”。

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複出現“3”。

師:對你們的發現你有什麼問題嗎?

預設:

(1)、為什麼餘數總是重複出現25?

(2)、為什麼繼續除下去會永遠除不完?

(3)、為什麼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複出現3?

師:由於商的小數部分總也除不完,並且依次不斷、重複出現數字“3”,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寫作“5.33…”。

師:你對這種寫法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省略號表示什麼意思?

2、探索規律

(1)、師:剛才我們通過計算、觀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複出現“3”那是不是隻有這一道題的商具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呢?這種循環現象有沒有什麼規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

出示:28÷18 78.6÷11

3、讓學生髮表看法:

4、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哪些是循環小數?

(1)0.2929 (5)3.212121

(2)1.5353··· (6)3.333···

(3)3.141592··· (7)4.061061

(4)8.4666··· (8)0.475475···

師:對這道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5、介紹簡便記法

如5.333…還可以寫作5.3,7.14545還可以寫作7.145,請學生把前面判斷題中的循環小數用簡便記法寫一寫。(請學生板演),同座互相檢查,大家交流訂正,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

6、理解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意義。

師: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

學生在小組內計算、討論、彙報。

預設: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數,可能是無限小數。

師:你對回答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什麼叫有限小數?什麼叫無限小數?

適時引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師:我們現在學習的小數範圍比以前有擴大了,有增加了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三、鞏固應用,分層測試:

【基本練習】

1、寫一寫:你能根據下列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寫出它們的一般寫法嗎?

2、對對碰:連線。

【綜合練習】

1、求一求下面循環小數的近似數(保留三位小數位數)。

1.29090…≈ 0.0183≈

0.4444 … ≈ 7.275 ≈

2、比較小數的大小

3、把下面三個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拓展練習】

循環小數1.360360…小數部分第50位上是數字幾?

四、分層評價,反思提升:

五、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惑?

六、佈置作業:P30第3、4、5、6題。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3

這是開學的第一課,一來就學習負數,很擔心孩子們會接受不了。因此我認真地看了教師用書,學習了錢教導是怎麼上這課的。之前聽過錢教導兩個版本的《認識負數》,受益菲淺。

個人覺得教材上出現的温度計與實際生活中學生能接觸到的温度計不符,温度計都是隻有攝氏度,而沒有其他的東西在上面,而且作為教材上首次出現這類知識,個人覺得教材內容上對學生學習新知干擾太大,這些知識太專業了,不利於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

剛剛學生把課堂作業送來了,大概看了一下,學生對正、負數的書寫都沒有問題,對數進行分類都能完成的很好。有三個學生把“+、-”號寫成正、負這樣的語文表達方式而沒有用數學符號。課堂上首次出現“+、-”號的時候,只是讓學生互相讀了一下,沒有讓學生説説它表示的意義,以為書寫的時候都能注意到,不過還是有幾個學生出現問題了。

不過回顧整節課,學生表現還是比較積極,除了剛上課的那幾分鐘裏,學生有點不太適應以外,隨着我不斷的鼓勵、調動,在其它時間裏,大部分學生都在積極參與,課堂倒也不顯得沉悶。

困惑:

1、教材是直接從“幾個城市的不同氣温中”讓學生知道負數的應用,並認識負數的。這樣做,學生對為什麼要產生負數的源由不太清楚,至少認識不深刻。我從“要表示出比0還要低的温度”引入是不是更好?

2、教材在編寫負數的例子時單一地用負整數,這樣做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負數就是一些與非0自然數相反的數,即負整數。雖然有練習中出現了一個"—88.3",但這顯然不夠。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便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鮮知識,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儲備上明顯不足,因此數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引領學生經歷將現實、具體的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應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一、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

課開始,老師出示天平並在兩邊各放一個5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嗎?”學生寫出50=50;老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2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學生寫出50+20>5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學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你有什麼發現嗎?”“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為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輔以啟發性、引領性的問題,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獲得知識。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生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為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5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摺紙塗色活動為主線,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和觀察交流,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問題。探索並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夠正確計算,還要能運用分數乘分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我還重視將操作過程、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結合,相輔相成,鼓勵學生討論如何摺紙表示3/41/4及其結果,這樣不僅解釋了符號語言的意義,也直觀形象地展示了3/41/4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摺紙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計算分數乘分數時為什麼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在分數乘法(二)中我結合教材和課程標準的需求,首先向孩子們提出並應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例如在引入中: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一次,用斜線塗出它的 1/2,然後對其再對摺第二次,用紅色塗出斜線部分的1/2,請你説一説紅色部分佔整張紙的幾分之幾。從學生的反饋來看,能夠直觀得從圖中看出網格部分所佔幾分之幾,但是學生很難列出乘法算式。(14的比較多)。説明學生不能夠充分理解兩次做為單位1的量。兩次摺紙中有兩個單位1,比如第一次的1份佔整個圖形的1/2,此時的單位1是1,但是網格部分卻佔斜線部分的1/2,此時的單位1是1/2,也就是説網格部分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説是1/4,這其間隱含着兩個不同的單位1。在此説明,學生對於分數的意義掌握還不牢固。又例如在驗證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摺紙的.方式來理解。

其次,本課我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關注了合作意識的培養。在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分子位1分數相乘)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但是對於摺紙的驗證方法,有個別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允許他們用小數的方法來驗證,但這種方法只適用與能夠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因此在出現不能轉化為有限小數的分數相乘時,這些學生就只能聽同學發言,沒有自己的思考過程了。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還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問題。

把握好教材是基礎,處理好生成與預設是關鍵,這是我上完了這節課後最大的收穫。

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在學生塗一塗理解分數乘法算理時,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圖示方法,而我只認同自己頭腦中預設的那種,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多樣性的,學習結果的呈現也是多樣性的,開放性的。

2、教學中,過分依賴於課前的預設,丟失課堂中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錯過了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內因動態的生成,沒有創造條件促使內因向提高數學素養的方向轉化。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強化學科知識,深刻領會教材,用好教材,處理好教材,把握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6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句話中包括兩個條件,一個是”含有求知數”一個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意義的兩個重要的內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要圍繞着這兩處條件,設計教學。

一、創設情境,在實際天平的操作中等到等式,並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方程。

為了加深學生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採用教科書的設計意圖和設計,用天平的平衡找到兩邊物體質量相等,從而得到等式。為了讓我們的設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直接用我們的粉筆列道具,來稱粉筆的重量的過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讓學生從淺到深,一點一點掌握知識,得到要掌握的知識點。從而學會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過比較和斷定,從而加深對方程的理解。

斷定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從兩個條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數”二是“等式”,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從而學生互相問,這個為什麼不是,哪個為什麼不是。含有求知數:5Y不是方程,因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為沒有求知數。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數。

X+Y=Z也是方程,因為含有求知數,並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為含有求知數,並且是等式。

三、在觀察天平平衡列式過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點,更要理解方程的意義。

從判斷等式方程到藉助現實的相等情境寫出方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學生在把實際問題的等量關係用符號化抽象成方程時,不僅感受了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也體會了方程的本質特徵,從而鞏固了方程的概念。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7

《倍數和因數》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由於這一單元概念較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較多,所以掌握起來較難。我上的這節複習課分以下四部分。

1、先從自然數入手,由自然數的概念讓學生總結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又根據生活實際試着讓學生把自然數分成奇數和偶數。點名説出什麼數是奇數,什麼數是偶數,是根據什麼分的,這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由偶數都是2的倍數,複習2的倍數的特徵,5的倍數的特徵,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邊複習老師邊板書,由於大家共同協作,很快找出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然後總結同時能被2、3整除的數就是6的倍數,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讓學生隨便説一個算式,説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列舉乘法或除法算式,準確表達倍數與因數的關係,加深了學生對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和認識。

3、隨便給出一個數找出它的所有因數,得出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身。根據因數的個數把自然數分成質數、合數和1。複習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20以內的質數。為什麼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這是根據什麼分類的呢?任意給出一個數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若是合數讓學生分解質因數。先説分解質因數的方法,然後點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出錯誤。

4、帶領學生一起做練習,讓學生邊做邊説思路。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是條理清晰、內容全面;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處是我缺乏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以後需多努力。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8

本月,學校重點抓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施方法是行政聽各位老師的"推門課"。雖然讓我們任課教師着實緊張了一把,但是這樣也是讓我們老師教學進步最快的方法。

3月28日,賀書記聽了我五年級《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內容比較簡單,重點在於學生對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對正方體表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在這一節課中,重難點把握比較好,學生表現還不錯,但是學生還不夠活潑,主要是我準備不是很充分,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到位,習題的設計缺少層次感,對學生能力鍛鍊還不夠,沒有能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

課後,聽了賀書記的一番點評,我頓時覺得頭腦很清晰,對以後怎麼教學立體圖形這樣的內容有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在教學中,首先應該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誘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並且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能憑藉自己的直覺和實際情況,提出各種想法,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學生也會因此對學習感興趣,整個課堂上就不會枯燥乏味。

然後要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舞台,挖掘思考潛力,學生的活動是自由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能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再次,學習數學一定要充分聯繫生活實際,本身,學習數學就是為生活服務的,在練習中,多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會覺得很熟悉,並且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再一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慾望。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老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磨練,才能不斷進步。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9

在《正負數》這節課中我能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精心預設教學的各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創設了多個貼近學生認知規律且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生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在第一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記錄數據,請同學們來記錄下面三組數據。要求記錄時做到準確、簡捷、快速”這樣開放性的活動,以實際生活的真實情境為研究素材,呈現出了四種不同的記錄結果,透視出學生的原認知狀態,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新問題的研究,既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又能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為實施有效的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從天氣預報中聽一聽;在存摺上認一認;根據各地的氣温讀一讀;在實際生活中舉例説一説。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温度計這個教具“做足文章”,從温度計上讀出温度;嘗試寫出温度—5℃、—20℃;在温度計上撥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計橫放後抽象出數軸,這些都為學生認識正、負數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據,學生學習起來有具體的事例做依託,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整節課中我緊緊圍繞兩個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接觸、認識、研究,最後才有了課的結尾學生感悟到的:“前進後退可以分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增加減少可以用正負數”“意義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這樣一些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我認為我們老師研究問題時要比較深、透,視角開闊,不要侷限於教材設定的一個局部空間內,而是要廣集資源,充分研發,為我所用。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0

上完了《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我的感受很多,收穫也很多。反思其中的幾點閃光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情境的創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前我就想,如果能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來尋找最小公倍數,深刻了解什麼是最小公倍數,以及如何來計算,讓這一切都由學生自主完成,那他們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考慮到這是一節純數學的課,課上全是抽象的數學化的知識,我就想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於是我創設了學生鋪磚這個情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用列舉的方法找到了最小公倍數。然後以一條數軸為契機,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為情境,通過畫一畫、説一説得出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會第一次相遇,第二次呢?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最後,在肯定大家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又創設了我想帶一部分表現好的同學出去參加一項活動,可以分成4人一組,也可以分成6人一組,都正好分完,你知道我最少帶了多少人嗎?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的情緒高漲,思維時刻處於活動的狀態中。

2、以舊帶新,滲透轉化思想

課堂中當學生體驗到用找倍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比較煩瑣時,適時地引出用短除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因為在前面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也是用短除來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探究,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學習。這節課重點也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把這些乘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了呢?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探討,但感覺學生掌握的深度還不夠,因此,在學習最小公倍數時,為什麼乘最後的商時,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習。

3、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在自讀自悟中學習知識

教學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空間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感自悟中學習知識。長時間下來,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1

我在教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一課時的內容,特別是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內容時,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在兩個班進行了教學,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課下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是教材不可能完全適應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層次的學生與教師的特點和需要。因此,教學時,可以按照學生與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及由此而確定的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如我將例題中沒有明顯特徵的分數換為分子相同的六個分數,然後設問:分子相同的分數,有的能轉化成有限小數,有的不能轉化成有限小數,這跟什麼有關係呢?處與學生最近發展的設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調整思維角度,觀察分母,討論後將分母分解質因數,進而發現規律已是必然。教材數據的改變,為學生的思維鋪設了階梯,架起了橋樑,避免了探究斷層,做到既不是一味地循循善誘,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精心設計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本課有兩個教學目標:理解分數轉化成小數的方法;認識能否轉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做到兩者兼顧,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分數化小數的一般方法,對學生來説比較容易接受。因此,教學時,花了較少的力氣,全部由學生自己思考總結,點到為止。而認識能否轉化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完全沒有知識經驗的抽象概念,無論是探究還是掌握都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側重與它,而且板書設計的重點也在於此。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2

教學實錄:

師:對於統計,你知道哪些?

生:我知道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生:我知道條形統計圖還可分為單式的和複式的條形統計圖。

師:是呀,在統計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採用統計表和統計圖,那麼統計圖與統計表比起來有什麼優勢呢?

生:統計圖看起來比較生動。

生:統計圖很形象。

生:統計圖很好看,折線統計圖還能很清楚地看出某一數量在一個時期裏的增減變化情況。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正因為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直觀形象,能夠反映出數學的多少和變化情況,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都採用統計圖的形式來進行統計和分析,今天我們來進一步學習折線統計圖。

教學反思:

統計這一教學內容常常使老師覺得難教,因為看起來內容不多,也並不難,但教起來覺得無從下手,往往教師覺得教得不錯,自己很滿意,但事實上學生在做題時問題卻一大堆。事實上,統計對學生來説難度不大,也很容易學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這些方面的目標不容易達到,本課教學時,我沒有按照備課的思路組織教學,臨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先詢問學生對統計這一知識瞭解的情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出知識網絡圖,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意義,順勢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這一新內容,使學生對所學的新內容的地位有了認識後,再學習新內容,就能讓學生凌駕於知識之上,不做知識的奴隸,覺得自己是知識的主人,從而能夠以更好的心態進行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感,以及作為人的自豪感。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3

《人民幣兑換》一課是通過人民幣和其他貨幣的兑換,體會求積、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能夠按照要求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因為在學生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用不到外幣兑換,缺乏生活經驗,所以理解人民幣的兑換問題會有一定困難,那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外幣兑換時,什麼時候用乘法,什麼時候用除法。首先讓幫助學生理解“兑換”的意思,看懂須要兑換的貨幣間的關係。因此我設計了多個環節進行貨幣兑換的計算。以下就這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開始,我用具體的教學情境,美國小朋友寄來的畫冊引入,儘可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展示貨幣兑換表時,讓學生充分體驗一美元等於8.28元人民幣是什麼意思,這樣可能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貨幣間的兑換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兑換貨幣可分為兩類,一是外幣換人民幣,用乘法,另一個是人民幣換外幣,用的是除法,在教學時,我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最後總結各種題型的解決方法。當學生體會到外幣換人民幣用乘法,人民幣換外幣用除法時,學生錯誤率大大減少。

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起主導作用。而反思整節課,我還是沒有很好地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説、去總結,我講帶得較多,擔心學生不知道,今後應多加註意。另外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這包括課堂中良好的聽課習慣、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評價他人意見的習慣,與他人合作的習慣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學生知識的掌握,也為學生終身學習起到奠基的作用。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4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認識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這是面積知識的提升和發展。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景,激發學習情感。

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本課一開始我就從談論生活中的各種組合入手,進而出示七巧板拼圖讓學生觀察得出這些圖形都是一些組合圖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為下一步探究組合圖形做好鋪墊。

2、注重方法的指導與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組合圖形,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每個圖形均可分為相應的幾個部分。學生在解答中也將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題方法的指導,在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啟發學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價值的分割方法,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培養髮散思維,體驗成功的愉悦

3、問題來源於學生,迴歸於學生

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放手讓他們拼圖,畫圖,分割圖,並自行解決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拼一拼、畫一畫,分一分的活動中,初步形成“組合”的概念,從而對“組合圖形”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4、順應生成,張揚個性。在備課時,只考慮到“割”和“補”,沒想到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應用了“移補”的方法(是預料之外的)雖然是因為數據的偶然性,但這種想法很奇特,方法用起來比較簡便,予以鼓勵。

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5

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包含小數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以及植樹問題。總複習的內容在編排上,遵循《標準(20xx)》規定的內容領域和教學順序,把分散的學習內容適當歸併,整體呈現,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便於在複習中進行整理和比較,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成功之處:

1.注重知識的整合,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在小數乘除法的複習中,既要把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進行比較,又要把整數乘法和整數除法進行比較,從而溝通新舊之間的聯繫,既有橫向之間的聯繫,也有縱向之間的聯繫,這樣能夠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系統,更加完整。另外還要連帶複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特別是數位不相同的小數加減法,學生特別容易出錯,因此在複習中要予以重視。

2.突出重點、難點和弱點,查缺補漏。在總複習中,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容易出錯的問題、理解混淆的問題。如小數乘除法的計算中要着重複習小數乘小數中積的小數不足需要補0的問題、小數除法中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及商中間有0的除法;複習簡易方程時主要複雜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數是減數和除數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複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注重計算公式的理解記憶,特別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緊,課時不足,導致複習不全面,出現變式問題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解決。

再教設計:

針對每學期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把每單元考試所佔用的時間放到週末,讓學生在家完成,節約出時間以備彌補期末複習時間的不足,複習倉促,導致學生考試成績的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3rr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