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1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小學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穫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麼?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展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於這點認識,在制定小學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儘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後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遊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本的插圖,根據查閲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儘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敍述,他們腦海裏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問題:“我”為什麼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並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為背景音樂,範讀課文,同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裏的意思。二讀,思考這裏的桂花為何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為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為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説: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説:“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後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遊、運動會、旅遊等照片,激發學生説一説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為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並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澱!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迴歸。

最後,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衝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着許多問題,儘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閲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閲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渴望專家、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2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激活學生頭腦裏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説“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XXX,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説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説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麪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説。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為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裏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説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為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

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特別是這篇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閲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裏,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着,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

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為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yn0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