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1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教學和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同時,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由需要進位的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口算類推出相應的整百數加整百數的口算,還適當要求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中,小朋友們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同桌討論。在互動交流時,學生間互相引領,找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既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又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取長補短,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然後在相互補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們的解決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3種。

1、筆算法。個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個加數)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個加數)

3、湊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學生的思維很是活躍,口算方法也很多樣化。因為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他們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特別是他們在面臨挑戰時,都會產生要證實自己實力的願望。因此我倡導算法多樣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給每個孩子以更大的空間,將自己的算法個性化地表達出來。這種個性化的算法,與孩子的經驗是緊密相聯的。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是遠遠不夠的。試想,一個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較和體驗其他同學的算法,而只是滿足於自己的最初經驗之上,他的思維能得到發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嗎?從經驗出發的同時,還需思考怎樣讓經驗得到提升,這才是數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學生呈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後,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得出一個較優的算法,進而推廣,這樣才能得到提升!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2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在新課內容之前,我先組織學生複習了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以及進位加。學生通過口算、交流計算方法、比較三組口算的異同,喚醒已有的口算經驗,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新知的教學上,我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跳繩場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提出數學問題——列出算式——探究算法——鞏固算法的過程。其中探究算法這一部分,我們先研究不進位加法,我通過組織學生小組活動,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覺的對算法進行比較,一方面使學生感受算法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尋找最優化算法。在此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使學生明確不管是哪一種算法都是把2個十加在十位,把3個一加在個位,從而提煉出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先加幾十,再加幾。在學生有了不進位加法的計算經驗之後,組織學生獨立思考進位加的方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在練習方面,我調整了書上安排的練習,將練習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基礎練習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數,一方面提升數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練程度和正確率。綜合練習安排了書本想想做做第四題,再安排了兩個變式。一個是已知四年級男生32人,女生4□,總人數8□,求女生人數。另一個是已知五年級男生32人,女生4□,總人數7□,求女生人數。這題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活用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特點。考慮到例題的教學已經有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將拓展練習改為從1、2、3、4、5中選出四個數,組成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還可做如下改進。

在教學不進位加,學生得出多種算法,比較這些算法,選擇最喜歡的算法時,有學生會根據前面豎式計算的經驗,覺得先算個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簡便。但這就與本課重點教學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導學生體會到先算幾十,再算幾這種方法的優勢。通過對這幾種方法的比較,學生會發現這些算法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不過第三種方法只要兩步就能準確算出得數,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這將大大提高我們計算的速度,因此還是第三種方法最好。

在練習第一題,找三道算式的聯繫時,可將問題縮小,再讓學生討論。如在學生觀察出第二題和第三題的得數相同之後,可問:那第一題和第二題之間有沒有聯繫?當學生髮現:第一題的得數正好是第二題的第一個加數後,追問:哪一題才是我們今天學的新本領?第三題和前兩題之間有關係嗎?通過引導,將問題範圍一步步縮小,學生思考的目標更明確,更容易得出:前兩題就是第三題的計算過程,算第三題時,只要想前面兩道口算。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今後我將繼續努力。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3

“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數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想通過對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注重已有經驗,體驗“多樣化”

提倡和鼓勵算法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倡導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更是實現學生學習個性化的重要途徑。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從這兩方面入手,讓學生充分體驗方法“多樣化”:在學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過程中,及時肯定、鼓勵學生的不同想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通過對教材的再度開發和深入挖掘,讓學生在解決“乘船問題”中,對“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嗎?”“大約需要幾條船?”“兩個班坐一條船,可以怎麼安排?”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重視比較歸納,實現“優化”

方法是多樣的,但也有“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勵口算方法多樣化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同時,更應該讓學生通過對各種方法進行分析、討論、比較、歸納,吸取各種方法中的精華,悟出最佳方法;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過程中,更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選擇最合理,最優化的方案。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基礎上進行的。掌握這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後學習筆算的基礎。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時,創設適合的情境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讓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教學中來。因此,課堂上由買玩具引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交流是學生的天性,學生總願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説説自己口算的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樣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允許算法多樣化,體現數學的個性化,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練習形式多樣化

多樣的練習形式,使學生在掌握和鞏固計算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享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樂趣。

三年級數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教學反思5

一、吃透教材,瞭解學情的基礎上提煉自學重點。

我在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師用書和課標後,提煉出本節課的自學重點是: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的口算。我一直覺得自學重點的提煉不同於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概括,因為自學重點是讓學生看的,並讓學生圍繞自學重點進行自學的,所以一定要貼切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節課都能緊緊圍繞自學重點,絕不能照搬教學目標重點知識技能目標或教學重難點。其次一定要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提出一個自學重點,絕不能貪多求全。出示自學重點後,讓學生各自輕聲讀兩遍,重點就是鼓勵學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後幫助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口算。從五個環節來看,本節課大多數學生都能緊緊圍繞自學重點來開展自學、討論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學方法,緊緊圍繞自學重點進行個人自學。

“引導自學”型課堂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個人自學,只有有效的個人自學,才能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個人自學的效果直接影響着一節課的實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學?首先就要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我們班從一年級開始訓練自學方法,我概括出六個字:看、圈、想、做、問、查。在學生沒有掌握靈活的自學方法之前,這些機械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本節課我也是要求學生圍繞這六個字進行個人自學,並且強調圍繞教材39頁上面的兩個問題(①你是怎麼口算的?②比較兩題計算時,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進行認真思考,並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口算兩道題時,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的思維定式影響,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組的1號一般都是成績較差些的學生,他們能用這一種方法正確口算,對於他們來説就已經完成自學任務了,對於2、3號,成績中等或偏上的學生,我就要鼓勵他們再想出一種口算方法,對於4號小組長也就是每組中成績優秀的學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勵他們想出儘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個問題時,很多學生沒有關注計算時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簡單的`看到兩道口算題的第一個加數都是44。

我適時給予點撥,指出比較兩道題在計算過程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是讓我們比較這兩道算式題。可是我發現經我這樣的點撥後,不少學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羅世祺等幾個同學寫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這幾個學生已經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準確,應該是同一種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很難有這樣準確的概括能力。

還有少數幾個同學跟我的ppt呈現的一模一樣,我估計是在我上課之前用曙光小學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細心觀察的同學就看到了我還沒呈現的ppt內容了。縱觀這一環節,每個學生都緊緊圍繞自學重點認真自學,探索口算方法,雖然不同層次的學生收穫是不一樣的,後進生收穫的是一種方法,成績優異的探索到好幾種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學生在這一環節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新知識,這正是“引導自學”型課堂最大的魅力。對於個人自學環節,我的任務就是不斷的巡視,關注到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個人自學情況,並進行適時點撥,可惜我的點撥不夠明確,沒能給學生更好的指導。

三、加強常規訓練,開展有序有效的自學交流。

在訓練小組討論常規上,雖然我已經花費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基本能做到有序討論,至於有效,還需要努力。本節課在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在討論口算方法時,每組基本都有一兩位學生只使用了一種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組長直接告訴的,沒有經歷探索的過程。全班交流我還是採取了一組同學進行集體彙報,其他小組給予補充。我這麼做目的有兩個:其一,學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鍛鍊,尤其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其二,儘量避免單生提問,傳統課堂回潮,因為年輕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是有限的,經常為了能讓教學順利開展,就會加強控制,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可是本節課的全班交流我選擇了最好的一組進行展示,基本上把兩道題的口算方法都已經彙報了,只有陸子傑補充了第二題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學只好做了觀眾。彙報的小組提出的問題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檢驗我們口算是不是正確的呢?”學生根據以往學習筆算時的經驗,提出多種檢驗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減法驗算還有估算。接着讓其他小組提問題,韋皓小組提出的問題是“哪一種方法能又快又準確的口算?”羅世祺立即就説:“用你喜歡的方法就可以”我為了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抓住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結束了全班交流。

四、緊扣重難點,教師做少而精的點撥。

本節課,我圍繞重難點設計了兩個點撥:點撥一,比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點?就是讓學生髮現我們都是利用拆數的方法,把一個或兩個加數拆分成幾十和幾,然後轉化成兩個或三個簡單的口算題進行口算,能進行又快又準的口算,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點撥二,我們可以用估算來檢驗口算的結果是不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點撥,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本節課我是在全班交流後單獨進行點撥的,效果不太好。應該在學生彙報口算方法時,就立即進行點撥,滲透“轉化”數學思想,同時表揚陸子傑同學的方法,也可以用湊數這種方法來口算。彙報小組提出“有什麼方法可以檢驗口算是不是正確的?”有同學補充説:“可以用估算”,我應該立即抓住這樣精彩的課堂生成,追問學生“我們該怎麼估算?”或“這兩道口算題在估算時有什麼不同?”這樣穿插在全班交流時的點撥,才能引起學生最大的關注,否則在交流後再來點撥,就不夠突出,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鞏固練習。

本節課“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題,題量較大,形式單一。所以我進行的大膽的嘗試,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類題目:基礎練習、解決實際問題、拓展練習,前兩期是必做題,拓展練習是選做題。內容上我也進行了改變,第一題是連線題,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第二題是先讓學生估算,再進行題組對比練習;第三題解決實際問題,第四題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編五道得數是六十多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算式,還有就是在方框裏填合適的數,拓展練習的題目沒有確定的答案,鼓勵學生分散思維,尋求不同的答案。在鞏固自學環節,少數學生能完成所有題目,也有少數學生必做題都沒有完成,大多數學生都能基本完成。我點撥瞭解決實際問題,基礎練習題在小組裏訂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意識到“引導自學”型課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實踐,去反思,只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才能還課堂給學生,還學習給學生。課堂教學的精彩不是靠教師來“表演”,而是讓學生去演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ky9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