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

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

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閲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閲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喜悦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為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

《比尾巴》這篇課文以問答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表達,使人讀來朗朗上口。在兩組一問一答的課文編排中,既要學習其中的十多個生字,又要掌握動物尾巴的特點,還要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好問與答的句式。這是我選定課文後的設定的簡單又明瞭的目標。

一年級的孩子純真可愛,個性明顯,上課時的一切好習慣都在逐漸養成中,課堂紀律的維護,傾聽習慣的培養,發言習慣的鞏固等等,都要花上一定的時間,要在課堂上變着花樣反覆強調,才能讓這些個好奇寶寶安靜地上好40分鐘的課,學到這40分鐘當中該學到的知識。同時,上課的內容主要以識字寫字為主,而識字寫字又是相對枯燥的教學內容,怎樣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在輕鬆活躍的氣氛中紮紮實實識字寫字,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課上通過猜一猜動物謎語等方式引出文中的幾種小動物。入情入境,請孩子們來當這次比尾巴大賽的裁判員,宣佈比賽的項目,同時提醒孩子們裁判員説話應該大聲流利,這既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又明確了讀文説話的要求,一舉兩得。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孩子們運用豐富的識字方法隨文識字。當然,為了活躍氣氛,還請孩子們上台貼一貼,噹噹小老師,男生女生比一比,小組賽一賽等多種形式融合在教學活動中。

這節課的成功更讓我明白,一年級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是多麼重要,沒有平時的點滴積累,就不能運籌帷幄,沒有熱情和興趣的陪伴,就沒有駛向前方的動力。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3

1、基礎目標待強化,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

本文要學習12個二會字,可以説是比較多的,不過,在這篇文章中,一些生字包含在動物名字中,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愉快學習,學生們在欣賞動物圖的過程中輕鬆學習“鴨、公、猴、鬆、鼠”等字。

2、情景創設生動有趣。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堂極忌沉悶、單調,因此我注重情景創設,讓學生有如身處其中,在愉快中學習。

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兩個課時)的整體情景創設為在動物園裏觀看比尾巴大賽,把所有要學習的知識納入其中,如:第二課時中複習二會字環節,我就説是唐老鴨想來看比賽,但不認識路,要同學們給它帶路,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本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整個教學情境創設為一條完整的線索,這條線索貫穿其中,形成一個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如此一來,教學中,就有如在講故事,講者和聽着都娛樂其中,課堂氣氛活躍、有趣。

3.、形式多樣,強化朗讀訓練。

在朗讀中,我運用了齊讀、男女分角色讀、範讀、、同桌練習等方式,強化了朗讀訓練,培養了朗讀能力。根據本文的特點,我特意讓帶領學生一邊朗誦,一邊做動作,極力形成在遊戲中學習的氣氛。在課文朗誦環節,學生們熱情高漲,一個個都全身投入的邊讀邊舞,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把全文背誦下來,收穫不錯的效果。不過這兒環節,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特別留意學生的動向,避免有些學生在後面開小差。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4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那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比如在本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説説動物的名稱,這樣可以複習學過的部分生字。然後,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

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説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一到兩個字,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一兩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運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賞識學生,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化地讀和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師生、生生引讀、對讀;加上動作表演讀:小組內評讀、推薦讀、“比尾巴”表演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打開校門,走進社會,拓寬領域,開闊視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身的直接體驗、經驗以及間接的認識(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媒體)也都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

這種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豐富,更具情境性。在這節課的末尾我就設計了一個拓展交流:把蒐集到的動物尾巴的圖片或相關資料跟全班同學交流分享。在動物尾巴介紹會上小朋友們可真是積極,他們充分談論着自己的課外所得。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獲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求知的慾望受到呼喚,主動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得到培植,這樣也為所有的學生提示了語文學習的廣源性,重視了平時知識的積累,同時,他們也理解了動物們的尾巴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用處,從而加深對動物的認識,產生熱愛動物的感情。

新課程所帶給我們的新的理念、視野與感受,讓我們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中一步步、一點點地去解讀、去品味、去體會、去詮釋。《比尾巴》一課的教學,在與學生一起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三問三答、遊戲學習中,我充分地解讀着兒歌中的情與趣;品味着每一環節的得與失;體會着學生的喜與愁;詮釋着新課程的語與文。

1、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堂環境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其教育資源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一篇篇課文、一個個課堂、一位位學生、一名名教師之間必定存在着某種生活的、內在的聯繫,使我們可以在一種完全自然的情感狀態下、和諧整合的課堂環境中,學習語文,學習生活。

2、展開平等對話,用心觸摸文本

自然的、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師生平等對話的沃土。課堂上的琅琅書聲、歡歌笑語與輕鬆表演,是師生平等對話的表現。

3、感受動態生成,激活課堂生命

教學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與課堂的動態生成性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也只有讓課堂真實地不斷地去生成,教學才可能激活知識、激活生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於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於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5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再根據自己的特長,自己畫了課文中動物的圖片。本課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容易創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慾望。

我是今年剛剛分配的新任教師,上天給了我們這批幸運兒一個絕好的鍛鍊機會,先有“藍青工程“活動,我們每個青年教師都有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師傅,後又學校舉行了教學“創新杯”大賽,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是非常看重這次比賽的,一來可以鍛鍊自己的能力,二來對自己把一個學期的工作也是一個檢驗。在比賽之前,我進行了準備工作,關選課文就用了兩天的時間。最終選定的是一年級語文課文第10課《比尾巴》。選定課文、設計教案、試教、修改教案。反反覆覆地徵求指導老師、其他老師的意見。根據自己的的理解,結合老師們的意見進行着緊張的準備工作。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再根據自己的特長,自己畫了課文中動物的圖片。本課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容易創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慾望。而且,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學生當裁判的環節,充分發揮本文的“趣”,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學會識字,讀好問句是本課教學的重點,12個生字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一次性很難很好地掌握,在試教時樑老師建議我分開識字,三個問句分開讀。我覺得識字是低年級學生的重點,特別是識字方法的教學,課前每一個字我都想好了識字方法,並結合在短文的學習中,最後再進行一次集體的鞏固。

終於,星期二上午輪到我上課了,是第三堂,當時真有點“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感覺。上課的思路基本還是清晰地順着教學設計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並且用適當的語言把它們串起來,如,一開始,我採用激趣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今天動物園裏可熱鬧了!小動物們要開展一項比賽,邀請每個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項什麼比賽呢?”一下子把同學們的吸引力給集中了,同學們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我,很想知道答案。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給小朋友了帶來了兩份小禮物,一份是亮晶晶的大星星,是獎給大組的,還有一份是紅紅的小蘋果貼紙,獎給優秀個人的。在讀課文的時候,我先給學生一個問題:到底有哪些動物來“比尾巴”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讀了課文去解決問題。到了最後的時候,我用這樣的語句穿插:“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老師決定獎勵你們!”學生眼前一亮,我不失時機地馬上説:“送一首很好聽的歌曲給你們。”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要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在教學時,除了老師範讀、錄音範讀之外,我還根據問句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句子最後的一個字音揚上去,還用了一個往上的手勢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練習,同座位互相學習等辦法去解決難點。新課標的要求是要學科綜合,我在教學當中也注意和美術與音樂結合。在學習各種動物名稱時,我及時出現相應的動物圖案,讓學生字詞和動物樣子結合起來,整體認識。課件還配有歌曲,一邊看着漂亮的動畫一邊拍手唱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更高漲了。

我能夠以認真的態度去上好這節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體現和解決了重、難點。但是,作為一個新老師我有很多的不足與缺陷。上完課後,幾位聽課的專家和語文骨幹教師結合我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一、教學經驗不足,指導還不到位。

1、因為本課的上聲比較多,對於一年級來説,讀好上聲是一個難點,很多小朋友的上聲沒有讀好,為了使得我的.教學任務很好地完成,我就沒有一個個去糾正,而是最後一總告訴他們上聲到底該怎麼讀。我想講了一下,全部就應該知道了。可是,袁主任説:“他們才是一年級的孩子啊,不要太高估他們了,一定要出現一次就指正一次,否則你會徒勞無功的。”在教學問句時,問句是從第一個字就開始上揚的,而且每一句的感情應該是不同的。而我卻沒有很好地指導。這樣對於問句的讀這個難點就難上加難,學生無法很明顯地理解問句和陳述句的語氣的不同。雖然,老師們只是安慰我説這是經驗不足,但我覺得自己是準備不充分。如果我在解讀文本注意到這個難點,可以聽聽磁帶上的範讀,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想法讀就不會出現這個不應該犯的錯誤了。

2、不能很好地投入,感覺自己遊離在課堂之外,與課文還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樑老師説過:“教一篇課文,你首先必須先把自己放在文章中去,讓自己成為其中一員。

二、自己的語音語貌影響了整堂課的水平。

有老師跟我説,其實你的整堂設計以及組織都非常不錯,可是你的聲音太尖了,一來影響課堂教學水平,二來對你自己的嗓音也是一種很大的傷害,教師是你一輩子的職業,必須好好保護。看來,上課用什麼樣的聲音也是一種很大的學問。

雖然為這次賽課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是我平時花再多時間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教無止境,學無止境,今後,我要向同級組的同事多多請教,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努力把教學水平提高。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6

《比尾巴》是一首極富童真童趣的兒歌,抓住各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以“比”的形式為主線,以對話的形式向孩子們介紹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

在孩子們眼裏,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他們天生就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鮮。這為本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課前,我跟孩子們做了個熱身遊戲。看看誰的反應快。“摸摸你的臉”;“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腿”;“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哈哈哈……”孩子們一片譁然。“你們有尾巴嗎?”“沒有!”“那你們知道誰有尾巴嗎?”“小動物。”“小動物們有尾巴可高興啦!今天,它們要在森林王國裏比一比自己的尾巴。”趁孩子們遊戲時的興奮勁還在,我趁熱打鐵,迅速把他們引進課文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創設了一個動物王國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請孩子們來當裁判,把他們置於活動當中,讓他們走進文本,同時也讓接近生活實際的活動走進他們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這樣的情境確實很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裏,我始終都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要想的當一名合格的裁判,必須正確的叫出這些小動物的名字。”所以我反覆的讓學生讀詞語,還點學生當播音員,請出小動物。“聽課文錄音、聽音樂(課文兒歌)。”“給小動物找尾巴(拓展訓練)。”讓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識字、朗讀都順利過關。

不足之處:

在這堂課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的。在課堂上要多激勵學生,對於他們的回答予以中肯的評價。一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許,這些往往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生活,所以以後,我不會吝嗇與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在上課時,應變的能力還不夠敏捷。尤其,當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有些操之過急,反而沒有很好的循循善誘,共同找出正確答案。以上的這些不足處,我會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多加留意,讓學生學得更開心,對自己更有信心!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7

教育的生命不是“複製”,而是創新。課改呼喚本性,張揚個性,實現創新,它以生命的高度關注課堂,關注新型的教學行為,即重知識的生成過程,不惟單純的結論;重情感生成的機制,不求表面的熱鬧,重課堂的“百家爭鳴”,不求整齊劃一。雖然課前我們都精心地設計了教案,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卻不是教師完全可以預料的,為張揚個性、顯現靈性,動態生成已經成為新課程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教學行為是動態生成的,課程是動態生成的。我們教師就應該在預設和生成之間尋求動態的平衡。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師原先的設計主要有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學生幾遍一讀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有學生就在課堂中開始做起小動作,淘氣的張吟賓更在座位上大聲説道:“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像把傘?何俊的尾巴長,陸路的尾巴短……”面對他的惡作劇,我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形式,只是當着全班的面説:“張吟賓小朋友真厲害,才讀了幾遍課文就會學着創作了,”只看見張吟賓馬上臉上一紅,倒不好意思再頑皮了,我接着説:“但這樣的兒歌不僅不好聽,用來取笑同學就更不好了。”

接着我抓住這一生成資源,重新組合板塊,把拓展延伸提到這一環節,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指導學生展開模仿與創作。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説:“誰的脖子長,誰的脖子短,誰的脖子會噴水?鹿的脖子長,熊的脖子短,大象的脖子會噴水。”有的學生説:“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不一會兒,學生就編出了不同的兒歌,而且同桌之間互問互答,玩得開心、學得認真。由此看來,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就並不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改“線形結構”為“板塊結構”;在課堂調控上,改“封閉結構”為“開放結構”;在課堂交往上,改“單向結構”為“網狀結構”,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靈性、悟性、個性充分張揚的新時代的學生,會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8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尤其是處於5—6歲年齡段的幼兒,他們對動物的感情更是有增無減,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提及關於動物的話題,他們都會表現出莫大的關心和好奇。但是一談到關於動物方面的科學知識,他們往往是瞠目結舌,一下子沒了興趣。如何在幼兒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中恰到好處地滲透科學常識教育?讓幼兒在科學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達到“遊戲在其中,學習樂悠悠”的自然效果呢?現就以本人組織的大班科學《有趣的尾巴》為例,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就“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愛上科學”這個話題與各位同仁作一交流,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反思設計思路: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因此本節活動的設計我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枯燥的科學知識情境化,將遊戲融入到科學活動之中,以猜測、觀察、描述、遊戲為主體組織幼兒活動。活動重在讓幼兒瞭解幾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幼兒瞭解其它動物尾巴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究能力。活動設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也基本體現了我園“354”遊戲教學模式的相關要求。

二、反思活動目標:

1、自主學習目標:通過參與遊戲讓幼兒認識幾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感受動物世界的神奇。(適宜幼兒的年齡段特點)

2、合作學習目標:在共同遊戲中熟悉動物尾巴的特點,瞭解幾種動物尾巴的作用,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符合大班幼兒的興趣出發點)

3、探究學習目標:激發幼兒探索其它動物尾巴的興趣及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德育滲透比較切合五歲孩子的情感體驗)

三、反思活動過程:

1、遊戲情境導入自然。

通過和幼兒饒有興致地談論喜歡的小動物,並引導幼兒學學自已喜歡的小動物的樣子,以引起幼兒對動物的關注。活動中,説起自已喜歡的小動物,孩子們説得滔滔不絕,學得栩栩如生,活動室裏氣氛融洽,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遊戲情景的成功創設使得幼兒的興趣很自然地遷移到“動物的尾巴”這一主題上來。

另外,我成功植入了“捉迷藏”這一小遊戲,小動物們非常粗心,把身體藏在了裏面,卻把尾巴露在了外面,讓幼兒由尾巴來猜是哪種小動物。此時,幼兒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認真地觀察,興致勃勃地描述,大膽地猜測,並和同伴積極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遊戲材料準備豐富。

遊戲中,我投放了充足的活動材料,諸如多媒體課件及動物身體和尾巴分離的圖片等,從而有效地鍛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讓幼兒瞭解動物尾巴的樣子時,我首先讓幼兒從尾巴的大小、粗細、形狀、顏色等多方面觀察自己看到的尾巴,並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接着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猜猜是誰的尾巴,然後再出示動物全圖。緊接着,讓幼兒進一步通過合作、動手拼圖等,在探究交流中熟悉了幾種常見動物尾巴的樣子和妙用,這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發展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整節活動讓幼兒在輕鬆自然的氛圍中習得了科學知識。

3、多個領域相互滲透。

整節活動中,我將活動的主體交於幼兒,引導幼兒將自已觀察到的、想到的用恰當的語句表述出來,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讓幼兒玩動物尾巴拼圖遊戲,發展了幼兒的構圖、動手能力。

4、直面瑕疵以待提高。

當然,本節活動中也存在不少實際問題:

如:活動中應進一步發展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究,不能“見好就收”。在讓幼兒猜測動物尾巴的作用時,應給予每個孩子發言的權利,讓孩子們把自已個性化的看法説出來,再讓孩子們探討誰説得對,誰説得不對,為什麼,必要時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不能當聽到幼兒説出教師所期望的標準答案後,就剝奪了其它幼兒發言的權利,匆忙轉入下一個活動環節。

再如:在組織幼兒玩拼圖遊戲時,可再增添幾條尾巴圖片,活動增加難度,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通過本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如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科學始與好奇”,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們探索的內在因素,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好奇心又是興趣的先導,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使幼兒主動學習科學、愛上科學、迷上科學,通過活動,我明白——幼兒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要能夠抓住幼兒的心理特點,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採用適合他們的遊戲情境來組織教學,這樣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激發出來。

二是如何做到“小遊戲大生活”。要做到以教材為“教學資源”,教給幼兒更多的知識,做到“小遊戲大生活”,就要做到遊戲前準備充分,遊戲中興趣激發到位,遊戲後拓展延伸自然而富有層次,這樣的以遊戲為載體的集體教學活動,才會真正有助於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長此以往,我們的幼兒教育才會呈現出和諧的“原生態”、“自然美”!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9

我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課前我本着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教師應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組織者”,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為目的,進行了精心地備課,準備課件。課後通過和教研員的交流,自己有了很大收穫:

一、讀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閲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指名朗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表達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瞭解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時,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麼?説了什麼?它為什麼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説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並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閲讀,展示學生和老師收集的資料,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説,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

三、不足

課的前半部分學生表現還好,可到後面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雖然本着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備課,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着老師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課文內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麼?説了什麼?它為什麼沒有借到尾巴?”這樣的問題沒有什麼思考價值。教學的重點就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讀,然後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着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然後提升,訓練有一定的空間,要善於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後的幾點想法。我要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0

上個周我執教了《比尾巴》一課。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本着省時、省力的原則,充分利用了網絡資源下載了教學課件。因為教學課件製作精美,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於我本人基本功不夠紮實,儘管有那麼多的領導、老師從旁指點,教學中也是漏洞百出。先將《比尾巴》反思如下:

一、注重情境創設

一年級學生課堂常規較差,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創設粗心的小畫家、與小動物比智力的情境,讓學生始終情緒盎然,有聲有色地投入學習中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上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理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髮展和提高。

二、生字教學力求紮實

新教材識字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識字量增加是一明顯特點。識字教學要注重識字過程,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字巴、把、公、鬆寫在一起,讓學生髮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但是由於本人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對於學生回答問題中出現的錯誤沒能給予及時的糾正,是這節課最大的失敗。

三、練讀課文,體會語氣

本節課重點指導疑問句的讀法。我採用多種形式練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在讀中體會感情,在讀中瞭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由於指導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1

《比尾巴》這一課,我本着“課堂上老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運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的熱情”。這一理念展開教學的,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在整堂課中,我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整個過程充分尊重了主體的地位。

另外,本課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在第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問句和答句的讀上,我讀,讓學生髮現問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過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問句和答句讀法的不同。接下來,又進行了男女比賽讀、個別讀,誰讀的好,就請他來給大家示範某一句,讓大家跟學。最後,請個別同學採用問答形式來讀,並請個別學生來表演着讀。大家的興趣很高,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可是,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地在那學着小動物的動作來表演課文。

《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2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這首兒歌語言歡快活潑,富有童趣,它用問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孩子們天生喜歡小動物,對於動物們各種奇特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這為他們學好課文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

開始上課,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出六個小動物,讓孩子們當裁判來評評動物們的尾巴,同時也讓接近生活實際的活動走進他們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們躍躍欲試,很快能猜出來,這樣的情境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也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讓學生説説你有什麼方法學好這些生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這樣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比如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生字“巴、把、公、鬆”放在一起,讓學生髮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

兒歌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前就會背了,為此,在朗讀指導中,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同時注意穿插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開火車”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邊讀邊表演等,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指導朗讀時,有些亂,層次性不夠強,沒有落到實處。二是課後拓展部分,從課堂實效性來説,花的時間較長,意義不大,我經過反思覺得安排背誦會更有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y9l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