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新課程下的美術

新課程下的美術

摘要:新課程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帶來了展示自己的機遇。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次改革中實現“蜕變”。作為一名藝術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學。在一階段的藝術教學中,我深切體會到身為藝術教師首先必須進行三個方面的轉變,我把他總結為“三態”。

關鍵詞:新課程;藝術;教師;情態;語態;形態

藝術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誕生的一種新型課程,它是在已有的音樂、美術分科課程基礎上構建的一門綜合課程。新的課程標準就是要告訴孩子,藝術並不神祕,並不遙遠。怎樣喚起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情?教師的教法與引導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對藝術課一階段的教學、探索,我把它總結為“三態”。

1情態

長期以來,老師們在韓愈老夫子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影響下,每個老師都模式化為一個“領導者”了。身為“領導者”,自然就想着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能聽自己的,自己必須強於學生,這樣才“師道尊嚴”。本來該屬於孩子的金色童年失去了燦爛的光輝,本來該洋溢在孩子臉上的笑容變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來孩子靈動的雙眼化作了呆滯的一潭死水。新藝術課程的誕生使原本呆板、單一的教學模式變的活潑而又豐富,既有感性認識,理性反思,又具心靈感悟,讓學生在掌握學科能力和品位文化的過程中建立一種對藝術的感悟,而不是單純的唱歌、畫畫、跳舞、表演,讓學生在藝術的感召下遷移學科能力。所以,我們不應再把自己侷限在三尺講台,而應飽含情感,充滿激情,與學生一起投入藝術所創設的情景之中。怎樣才能為學生開設令人陶醉的藝術樂園?我在《中秋節》這一課上,盡情讓學生充分體驗節日的氛圍,感受節日的意義。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一段王菲的《但願人長久》,同學們已被深深地打動,輕聲跟隨着節奏唱了起來。當談到中秋的情感與色彩時,他們思維活躍,討論熱烈:認為“中秋節”有甜蜜,有傷感,所以色彩應該很豐富。A組學生認為中秋節是團聚的節日,應用粉紅色,桃紅色,表示甜蜜,幸福。B組學生認為中秋佳節,是豐收的節日,應用黃橙色。C組學生認為“中秋”也是常娥與後弈分離的日子,充滿了無耐、幽怨、哀愁,所以,用深深淺淺的藍與紫來表達也不為過……小小的課堂,就象一個演講台,氣氛異常熱烈,同學們在討論中感覺到中秋節是最具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除了用色彩表達外,詩歌則不失為一種美好的表達方式,當我們師生共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時,我身邊的一位學生不經意中拉住了我的手,眼中含着感動的淚水。此時此刻的我彷彿沉浸在與親人團聚地幸福之中,眼前的孩子是多麼真誠、可愛、親切,我感到人間充滿了真情、熱情……我們在親密的合作中體驗到了藝術的魅力。可見,教師的情緒相當重要。當教學活動需要温暖、柔和、優美的情緒時,教師應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滿愛意地“發出信號”去感染學生,當學生的情緒高漲,到了將無法自持時,那麼,教師必須“冷靜”。只有當教師與學生一起產生和諧“共鳴”時,學生才會被你的“情”所打動。教師的情態隨時都處在被學生的感知過程中,當你微笑,點頭,輕拍學生的背或握拳以示鼓勵,讚賞或又揚眉,搖頭時,“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更要營造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欣賞的熱情,讓他們想説,敢説,暢所欲言,盡情領略藝術的魅力。

2語態

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一個“情”和“美”字。課堂教學中,精練的語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言中讓學生感受激情,在表演中讓學生動情,從而使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因此,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自然並富有激情。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聲音把學生帶入藝術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併為之動情。比如,在《走進大師》這一課中,為了介紹了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的縴夫》。在背景音樂(《伏爾加船伕曲》)的伴奏聲中,我滿腔悲憤地朗誦着詩人涅克拉索的詩句:“到伏爾加河邊去,是誰在偉大的俄羅斯河上呻吟?這呻吟聲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縴夫們在痛苦地行進。”婉轉悲切的語調立刻把學生們帶入了那遙遠的19世紀沙皇統治之下的俄羅斯——伏爾加河畔,一羣衣衫襤褸,蓬頭詬面的縴夫們,頂着烈日邁着沉重的腳步,擦着地皮艱難地行進着。鮮活的藝術形象展現在同學們眼前,他們心潮澎湃,怒目圓睜……我注意到他們的小手都拽地緊緊地,滿腔悲憤,他們為縴夫們的命運表示不公,他們對沙皇的統治表示痛恨!當《伏爾加船伕曲》再次響起,“哎嗨喲,嗬……”沉重的歌聲中同學們模仿着縴夫的形象拿起了身邊的繩索,勒在肩背上,邁開了艱難的第一步。歌聲憂鬱、深沉、渾厚、有力!畫面赤黃的色調瀰漫着一種焦躁,淒涼而悲壯!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縴夫的生活是多麼苦難,他們忍辱負重,堅韌不拔,踏平這世界的不平之路!這種身臨其境的藝術實踐給學生創造了鮮活地生命體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義。這就是精練的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在許多學生缺乏信心羞於表現時,教師説一句鼓勵性的語言更尤為重要。在《健與美的丰采》一課中,我曾設計了形體創作這一環節。“同學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偉大的,我們班的.同學都比較有個性,有才能,下面就是你們展現自我的時候,讓我們共同領略你的丰采。”話音未落,同學們早已擺出各種各樣的健美姿態……教師正確、適當的評價語言又能使學生充滿信心,激發廣大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成為美的創造者。

3形態

教育以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為最終目的。馬克思主張培養“體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的全面發展的人。現在,藝術教育的綜合化為人才培養,學習渠道的多樣化提供了保證。越來越多的教師敢於打破傳統的“秧田”式課桌椅擺放,嘗試讓學生以小組(友情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形式。在我國的古典教育名著《學記》中,就有對合作學習的闡述,“獨學而無有,則孤陋而寡聞”,學習中講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學習效率。這種“合作學習”在現在的藝術教學中為天性好動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演機會,雖然偶爾會讓課堂紀律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學生為主體,達到體驗感受藝術的目的,教師以一種親切、自然的教態,多一個鼓勵性的微笑,多一次肯定的頷首,多一個表揚的動作,課堂上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顯示自我的才能與個性。期末時,陳開靈同學説:“沒想到藝術老師是那麼親切,自然,上課時如沐浴在和暖的春風中……”。同時,鼓勵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欣賞與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體驗藝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藝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組織學習活動時,要以提示、設疑、選擇、資料提供、方法指導、討論和解釋等方式,展示學習過程。例:在介紹喜劇藝術大師卓別林這一課時,我先組織學生完整地欣賞影片《城市之光》,並設疑卓別林的形象?卓別林的表演風格等?要求課後學生們分組蒐集有關卓別林的資料以備下節課的搶答活動。在第二節課中,由於同學們準備充分,搶答異常激烈。題目的設置由簡至繁,由淺入深,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答題的機會並充分肯定他們的成績。在最後評選“模仿秀”時(模仿卓的形象或啞劇片段),他們熱情高漲,紛紛要求一展自己的模仿才能,每一個“模仿者”都迎得了陣陣掌聲。同學們通過欣賞、蒐集資料、理解、闡述、表演等這一學習過程瞭解到卓別林機智、幽默、具有諷刺意味的表演風格並體會出他善良、真誠、堅強、對藝術充滿了熱情,執着!現在,每次輪到上藝術課時,他們都爭先恐後地趕往教室,因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暢遊藝術世界,可以説沒有一個同學創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沒有一個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學生正是用自己喜歡的藝術的方式表達對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閲小組作業時竟然發現在落款處出現了文案、策劃、設計思想等專業詞彙。由此可見,小組合作的方式、靈活多變的教法、親切自然的教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相互間的合作團結精神,還可以調動對新事物、新問題、新知識的探索興趣。

標籤: 美術 新課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2jw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