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説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

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説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在《規則有什麼用》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種因素中,建立課程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並以遊戲、對話交流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質,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對於學生來説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努力把這節課打造成為一堂真實、互動、開放的課堂。

這節課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和整合,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進行了課前預設,讓學生課前去調查訪問、查找資料。這樣,教學空間就得到了拓展,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關心身邊事物的態度,最終理解了規則的作用。具體來説,本堂課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還課堂的真實性。

教學內容要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正在過着的生活,否則這些所謂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説,只是一種符號與事件。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繫生活事件,生活體驗,生活空間,生活領域,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克服“課程即知識”的傾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使課程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生活的過程。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品德教育迴歸學生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由近及遠地感受生活中的規則,活動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展開,如參與遊戲活動、實地調查,以學生調查的素材進行辨析,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從遊戲的開始,由近及遠,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課程內容是真實的,真切的,可以觸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對話,讓課堂靈動起來。

如果把課堂看作是一種生活的話,那教學就應該是對話的過程。

教學中,我多處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談規則,如在遊戲中談規則,在小組交流前談規則,在即將下課前談規則,使學生又一次實現了與現實生活的對話。而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獲得新知,老師則在學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這堂課中,我還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裏合作探究,尋求答案,又在課堂的彙報中不斷完善、充實答案,實現了學生於同伴的對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同時,完善課本中的表格,進而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從而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享受。

三、學生自主探究,在建構中感悟與理解。

作為經驗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它恰恰讓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經歷。而新課程也指出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所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不應該是一種傳授,而應該是一種探究、感悟與體驗。“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一個枯燥而又乏味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沒有因為我的“告訴”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與體察,沒有因為我的“知性”去扼殺學生的“感性”,而是通過遊戲感悟、小組討論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規則兒歌感悟等手段瞭解規則的作用,並且自覺地遵守規則,讓學生從有意識地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從外在的道德教育轉化對學生道德的引導,進而促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上,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實現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建構,去盡情的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了成長的經歷。

此外,我還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讓每一步驟都有規則,創造了一種寬鬆、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標籤: 反思 規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z33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