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

1、有關0的加減法,主要根據0可以表示沒有來進行計算。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動態真實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思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課堂呈現出生成發展態勢,數學中再現生活,問題中感悟數學。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

2、在探討0的加減法的規律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很好的發揮空間。時我先設計了幾道同類的算式讓學生做,再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算式,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回答得較好,並且有些學生能按順序把5以內的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及相關算式都講出來。

3、在上這個教學內容後,有一深刻的感受,學生的學習習慣對教學效率的影響佔的比重實在高。在一(4)班的教學記錄是以上兩點可以説的,但在一(3) 班,根本無法進行0的加減法規律的教學,一些學生思維渙散,紀律渙散,注意力渙散,你説怎麼進行思維的深層次的探索?我得想想辦法。首先,在兩個班要用不同的方法,因為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嘗試以下方法:1、教學設計的不同:三班必須要用上生動有趣的幻燈加上生動明快的語言進行教學,讓圖像、語言等情景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從而進行有效教學。四班可以加些動手操作的內容,因為習慣已有保障;另外,繼續做好深層次思維的引導,爭取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發學生思維,多出數學尖子生;再者,鼓勵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多鼓勵,多引導,爭取能讓每節課上得有聲有色。2、教學組織方法的不同:採用一種最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激勵措施來組織三班的教學,我覺得可以另外設一套激勵措施,如課堂紀律加星制度。在一張長條紙上寫上名字,再在每節課前貼到黑板右側,每節課都用正字法打星,每週根據正字統計數發獎,前十名5笑臉,第10到20名3笑臉,20到30名2笑臉,30到40名1笑臉,進步10名以上再加2笑臉。笑臉可以換紅蘋果,紅蘋果可以換綠星卡這些都不變。試試看,希望能夠有效果。努力,少説抱怨的話,智慧地努力工作,要讓大家都認為紀律不好課難上的班數學也能教好才是有本事。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2

1、時間觀念的建立,還需想辦法真正內化。儘管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內化這些單位時間,從而建立時間觀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遷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時,還應讓學生當場遷移、擴展,並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繫,才能真正最終建立時間觀念,並會遷移、應用。

2、認讀時刻這一環節,作為教學的重點,還顯得較薄弱,需加強。儘管學生有生活經驗,但在認識好鐘面,認識單位時間1秒、1分、1小時後,能否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並轉化為能力,還需細細考慮。如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幾大格是幾小時,如果及時讓學生髮現時針走幾大格多是幾小時多,這樣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針;幾大格缺一點點,幾時還不到,應是前一格的小時再多幾分。這樣會更利於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對於鐘面的認識不夠形象、深入。本課中,時針、分鐘、秒針的認識是通過一部分學生的回憶介紹展開的,不夠形象直觀,使另一部分學生印象不深刻,以至產生了不少的錯誤。課堂上如能讓學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徵,如時針短而粗,分針比較長,秒針最長、最細,這樣學生記憶深刻,在認識時刻時會更直觀,減少一些不必要錯誤,當然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動手的時候,引導學生的思維同步發展、提高。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在動手、操作,但並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收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在動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讓學生真正明確任務,帶着問題去動手、去操作、去發現,本課中,多次安排了學生操作動手,但真正能得到收穫,獲得成功體驗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動前的問題或要求更明確點,目的性更強些,效率肯定也會提高。當然,教學是一門永遠遺憾的藝術,本節課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更認真深入地反思與完善。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3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的認識,能看着鐘面説出幾時幾分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

一、成功之處

(1)在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新年倒計時……以學生喜歡的情境,吸引住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引出了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2)、在體驗1秒的長短時,我讓學生自己講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動作: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合一下書……然後展示蒐集的有關“一秒能做的事情”的圖片,如計算機能計算4萬億次等,讓學生感受一秒的“神奇”。

(3)、在探究“1分=60秒”時,我讓學生觀察視頻,體驗一分鐘的過程,秒針每走一格,同時滴答一響,讓學生親眼盯着鐘面上的秒針轉動了一圈,讓學生感覺秒是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的作用。

二、問題反思

1、講課語速稍慢,同時應注意節奏變化

2、面向全體同學的提問,應照顧到每個同學“這節課還有誰沒回答問題”,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回答問題的機會,比如一些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讓大多數人都能回答。

3、問題不夠深入、準備內容略少,總是擔心講不完課,以至於在備課時刪去一些內容導致課堂時間把握的不夠好。

4、在讓學生體驗一秒鐘後,應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感受5秒針,如5秒鐘能寫多少個漢字等

5、讓學生體驗60秒時,設計的活動未達到預期效果,應該設計一些更具體容易實施的:跳繩多少次?寫幾首古詩?跑幾圈?

6、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少

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重視“經歷”、“體驗”、“探索”這個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儘快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我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增強自身素質。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4

《加法的認識》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加法的第一課時,也是新教材改版以來新增內容。本課是學習了《10以內數的認識》、《分與合》等知識以後來學習5以內的加法的。本教材通過氣球、小松鼠等創設了豐富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並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加深對加法的理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還要掌握“+”與“=”號,的讀法和寫法。同時,本節課也是學生今後學習10以內加法的認識及更大整數加法的基礎,因此,讓學生認識並能夠理解掌握加法的含義意義重大,對其今後的學習非常重要。

加法的含義是“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的運算”,在其概念中,“合起來”一詞是概念的關鍵,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依據新課標的“四基”要求,注重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我在課前創設了三個活動過程,一個是符合學生實際的“跳呼啦圈”、第二個是擺小圓片、第三個是合併氣球,通過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加法的概念,體會“合起來”的重要含義。所以在三個活動結束之後,我將三個活動的語言描述綜合在一起,並將“合起來”一次重點標註,希望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比較、提煉出加法的概念。當學生對加法概念有個初步認識之後,讓學生再結合情境圖説説加法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及加法算式的含義,並能夠體驗加法算式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由於我從工作以來,一直擔任高段教學任務,今年自從擔任一年級數學課程以後,我一直努力探究低段的教法學法,努力瞭解學生學情。經過近一個月的探索嘗試之後,我雖小有收穫,但仍然不能儘快掌握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方法。在本次公開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就犯了如此低級的錯誤,仍然按照高段的教法來授課,並未能真正瞭解學情,掌握教法學法,導致本節課的重難點未能突破。對於“合起來”一詞,我力求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可往往事與願違。後來,我的一位同事,在給我評課過程中講到,一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直觀簡單,我們不能夠讓他們進行過多的探究與思考,老師的示範與講解對一年級的學生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在我課後思考中也是感觸比較深的。另外,整節課的時間分配很不合理,導致“頭重腳輕”,以至於後來習題練習時間不夠,導致學生不能夠對新知及時鞏固強化,同時,這也是我一直經常有的錯誤,看來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急需提高。

“教,然後知不足;學,然後知困”。是的,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之路中,我仍需不斷地打磨自己、昇華自己、豐富自己,儘快的適應低段的教學,在今後的日子中,我將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高。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5

《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黑板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説説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小?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説説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説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説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説相等?我説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一節課在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結束了。在這節課中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教學反思《《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

第一,充分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後通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利用已非常瞭解的七巧板知識突破面積含義中對“封閉圖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圖板面積大小和七巧板拼圖體會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第四,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這一活動有多種比較策略,因此課前我準備的比較工具多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寬闊,比較的策略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6

從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到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認識分數的一次發展。理解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併不難,理解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這節課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創設情境,產生衝突。首先教師從旅遊準備食物出發,出示圖片,讓學生把這些食物公平的分給兩個小朋友,學生自然想到要平均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學生很容易分好了,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半個,教師提問:半個能有什麼數表示呢?學生就產生疑問了,這時就表明半個可以用分數二分之一表示,揭題:認識分數(幾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一)探究二分之一;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提到的二分之一是怎麼得到的呢?教師揭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二分之一。教師追問:那還有半個蛋糕可以怎麼表示呢?學生都會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請5位左右的學生出來説一説二分之一是怎麼得到的,強調平均分。接着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説明各部分的意義,接着對着自己的同桌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接着出示小練習:判斷圖形陰影部分是否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情調平均分)。(二)創造二分之一;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長方形制片折一折、突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師巡視,展示學生的作品,得到三種不同的折法,教師質疑:為什麼折法不同,但陰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想到都是把這張紙通過對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表揚肯定。(三)創造幾分之一;提問:你還能把這張紙折一折,塗出它的幾分之一嗎?學生活動,學生會得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數。接着通過小練習進行鞏固。

第三部分是初步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學生拿出小圓紙片,折一折,塗出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並且比較大小,學生動手操作,根據圖形大小得出二分之一大於,觀察圖形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份就四分之一越小。教師接着出一張平均分成8份,塗出其中一份的圓形紙片,學生會用八分之一來表示,教師立刻拋出問題:你能比較二分之一與八分之一、四分之一與八分之一的大小嗎。學生根據結論,比較大小。接着聯繫想想做做。

第四部分是練習應用,鞏固提高。通過想想做做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五部分是全課總結。學生自述幾分之一,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分,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如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整節課思路還算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練習的思維含量上做的還不好,在學生能夠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要有一定層次的提高,同一練習題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些細節上如語言的表達還要進一步精煉。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7

《你家怎麼走》是一首詼諧的歌曲,整首歌是用説唱的形式。由於中秋節調休,因此有幾個班已經在我班前面上過這節課了,大一班的李老師是用讓孩子認節奏,再分組對唱的形式來上這節課的,大四班的郝老師則是用圖示的形式讓孩子看圖學唱的。

仔細分析這首歌,我覺得目標應該定位在“學會有節奏地説唱歌曲,並嘗試根據節奏創編歌詞。”因為這首歌並沒有什麼難度,在孩子熟悉了它的節奏之後,可以讓孩子嘗試創編歌詞。

準備:

原本是想用實物展台,也從郝老師那裏找來了她畫好的圖,但比較之後,我覺得還是在磁性黑板上畫一幅更大些圖,這樣能讓孩子們看得更清楚。

實錄:

1.活動開始,複習上次學習的歌曲《小孩不小歌》。

2.接着,我就告訴孩子們,“今天老師又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但是這首歌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歌不一樣,請大家仔細地聽,説説哪裏不一樣?”將電腦中的錄音放給孩子們聽,然後根據孩子們的回答,總結出兩點,一是這首歌沒有唱,而是念出來的,二是歌曲里加上了“1,2,3”。

3.我請孩子們邊聽歌曲邊用手拍出節奏,熟悉歌曲的節奏。

4.看圖理解歌詞。

5.用對唱的方式練習歌曲。

6.創編歌詞。

正如我預料中一樣,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這首歌曲,並能熟練地根據節奏進行表演,而在後面的創編環節,我在地圖上分別標出喜羊羊和小兔的家,請幼兒扮小兔創編歌詞,邀請喜羊羊來幫做客。由於每個孩子都想嘗試,我先讓孩子們分組,組內進行交流。在集體交流時,我提醒孩子們要根據音樂的節奏來説唱,我扮演喜羊羊和他們進行對唱。因為黑板上有圖畫的提示,孩子們很容易就創編出了歌詞,在幾次修改之後,終於變得順口了。這時,我又將邀請的對象改為“村長”,再次請孩子們創編。

7.延伸,我請孩子們想想去自己的家怎麼走,可以編一首歌,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去自己家做客。

反思:

1.這節活動的教案設計是用路線圖,我經過權衡,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幅較大的路線圖,但是孩子不能感受到方位的變化,對“左、右”的方位不太瞭解,而是用“向上、向下”來表示。如果改到地面上,在地板上畫出路線圖,也許孩子們會更清楚方位的變化。

2.這首歌曲其實和當下比較流行的rap有些相似,在活動結束時,可以讓孩子欣賞一兩首rap歌曲,感受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8

《認識路線》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內容屬於新課標提出的《空間與圖形》範疇中《方向與位置》領域,它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在學生一年級學會用左右、前後、上下等術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和二年級上冊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了本單元的內容,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認識包含八個方向的簡單的路線圖。教材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數學的知識,思維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講解去獲取”。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發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本節課通過為小客人介紹行車的路線,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介紹汽車行駛的路線,為學生創設了活動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使學生在一種愉悦的氛圍中,自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於學生經驗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面對同一個圖形也會有不同的表達。而

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這節課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如:遊玩“海上樂園”時,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合理的遊玩路線,只要自己認為合理,有他的理由,就要給予肯定,但是,我還請同學比較哪種方案好?好在哪?這樣使學生知道在數學學習中,什麼是最優化的方案。

在教學中, 學生質疑和創新的慾望不高,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加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認識路線很準確,但在完成開放性作業時,卻出現了不少問題,以後要加強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很好的把數學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體會數學源於生活,也為生活服務。

對於以誰為中心這一訓練,教師可應在補充一下,個別學生仍然找不準。注意強調用手勢來表示所學的八個方向,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9

上了《6和7的認識》後,我更加體會到興趣對於孩子們學習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我以“趣”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學。

一、創設新穎、有趣的童話情境。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説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數金魚圖,還有利於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小棒圖。

由於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説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繫,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設計了“七個小矮人”這一眾所周知的童話形象引入本課,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6和7的認識》。

二、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動腦的樂趣。

在學生已經擺出6個圓片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個圓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敍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繫。

2、在遊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中我設計了“聽口令做動作”這一遊戲使學生明確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快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在基數序數意義的區別這一環節。雖然我讓學生以活動形式,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二者的區別學生只是浮於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學,如果讓學生對“前6名同學蹲下,第6名學生舉手”進行反覆強調就可以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明確二者的區別。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0

新課一開始,我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麼辦法不讓9這麼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新數“10”。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了兩個數字可以組合成一個新的數,數與數之間是有聯繫的,是可以組合的。

在數數的時候,創設大量的情境:數人物,數鴿子,數珠子,數刻度等內容都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教學效果好。

在教學10的組成時,因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這樣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把以前學到的方法順利遷移過來。在回報完答案之後,再讓學生評一評哪種方法最好。然後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對數遊戲鞏固新知。又讓學生説説看到什麼,就能想到什麼,找出各個分解式之間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最後以一首兒歌《湊十歌》結束新課,學生學得輕鬆活潑,興趣十足。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1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上好這節課對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課時中,重點是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那麼就需要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摸一摸、滾一滾、搭一搭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各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外觀特點。所以我在教學設計1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讓幾個學生一起邊玩邊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非常濃厚了。同時,像這種在多種感官一起體會到的圖形的特點感受也不容易忘記,便於記憶和回顧。

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而從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把形象這一步讓學生感受得徹底和深刻了,那麼形成表象和進行抽象就會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從形象到表象的過程用課件展示出來,也便於學生接受和理解,再聯繫實際找一找身邊的立體圖形,那麼學生就會對這些立體圖形有更親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問題:

1、為了體現學生主體,所以要關注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與實物的操作過程中,但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一拿到物體後,就不停地在擺弄,有部分學生就根本不會正確地按要求進行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有時難以控制。

2、學生參與操作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問題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比較總結需要時間,但時間不夠,還有課堂紀律等問題出現,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學環節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學生有效地靈活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2

1、在學生操作將毛線拉直的時候讓同桌相互比較一下,説一説,孩子很自然的就發現了線段是有長短的。

2、在認識長方形中的線段的時候,讓孩子用水彩筆畫出摺痕,其實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僅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物體裏面也存在着很多條這樣的線段。這樣對後面組合圖形中的線段辨析會有一定的幫助,區分邊和線段的區別。

有個別孩子還沿着對角線折了一下,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提出“這條線段那麼長,在這個長方形中會是最長的線段嗎?”這個疑問,孩子非常感興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驗證。

3、對於“4個點連接每兩點話一條線段,你能畫出幾條?”這個問題,一般老師總會引導孩子説出“有序”思考,學生也會體會到有序的思考會更好,但是什麼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學生的難點,所以,再讓孩子充分發表意見以後,是否可以總結一下,從一點出發,按照一點方向連接其他的點。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3

在《認識桌面》一課的教學中,沙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聯繫生活,從學生的學習用品入手導入課題,孩子們是那麼自然的投入,他們沒有了對於這門課陌生的壓力,變得輕鬆自然,臉上充面學習的熱愛,目光中展現了求知的激動。

在教學中沙老師始終貫徹了“自主學習”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受教育者,更是實踐者,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和實踐是教師無法代替的。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導者、組織者。於是我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地、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沙老師設計了通過觀察與發現,瞭解計算機“桌面”的內容。而觀察與發現是有指導性的。從共同觀察大屏幕中的同一桌面到學生各自計算機的桌面,歸納出桌面應該有的共有特徵。每個桌面都有圖標、狀態欄、開始菜單、鼠標指針。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提高。沙老師通過三個小層次的設計(1)自學嘗試(2)示範演示(3)集體嘗試。讓學生從書本上獲取信息,理解方法,學會技能的過程。採用大家試一試,嘗試啟動,“開始”菜單裏的“畫圖”的程序,使學生真正掌握方法和技能。最後通過練一練再次鞏固了技能。使學生嚐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逐步轉變學生的思維,培養能力,發揮了團隊的協作精神。在分層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三個階段的好方法的運用。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信息科技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於孩子們來説才剛剛起步,在他們的腦海中只有遊戲、玩。然而,沙老師在課上所要留給學生的是一種思想上的認識,在啟發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認識到這是一門探索信息科技的課程,它會引領着我們展開對現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探索,探索學習方法、掌握學科知識,提高自身能力,整個學習過程中體驗有探索的樂趣。

整堂課,沙老師帶着這樣的思想開展教學,教學中她和學生們一樣是充滿自信和快樂的,感受這門課給與的思想。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4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就應該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就設計了“生活中的數”這個環節讓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説,使學生不僅認識6、7這兩個數,還體驗到生活中原來有那麼多的數,為什麼平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思維得以拓展。

為了讓學生理解並掌握6的組成,我進行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觀察第一幅圖,讓學生説説:一共有幾個氣球,小朋友的兩隻手上分別有幾個氣球?通過交流認識到6可以分成5和1或者1和5,比較發現這種兩種數的組成兩部分交換位置而已,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對。觀察第二幅圖,讓學生怎樣對數的分與合來表示。第三層次觀察第三幅圖後説説怎樣對數的分與合來表示,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裏只能把6分成3和3呢?

在學習7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動手去把7個方塊,自己去分一分,説一説,並通過板書寫出7的分與合,學生由於受到經驗與思維的限制,學生不可能有序地説出所有的分成,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排一排,讀一讀。

可以説教學6的分成是通過情境圖的逐步的觀察與思考獲得的,而7的分成是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獲得的,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經歷一個類推的過程。

在複習6、7的組成之後進行新授內容時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減法和加法的教學過程一樣,先培養學生理解圖意,學會列減法算式,之後根據六的分解進行計算。學習7的減法時,模仿6的分解,根據7的分解,列7的減法算式。

認識教學教師反思15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

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v72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