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春筍》教學反思15篇

《春筍》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筍》教學反思15篇

《春筍》教學反思1

前兩課時,我們主要是讀課文,學生字,仔細讀好第一自然段。生字沒有什麼問題,課文朗讀時,把力氣花在擴句練習上。如:一聲春雷,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

“一個一個”與“一個”的區別。讓學生自己説出有什麼不同。再就是“冒”,要聯繫“春筍”的樣子,才能更好地領悟。在老師和畫圖的啟發下,都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設計表演是為了給學生説話的機會。在春雷爺爺請好朋友幫忙這一處,本來認為是一個難點,怕學生難以説出。我提出問題後正打算幫忙,哪知孩子們競相説出了“春風、春雨、陽光、青蛙……”這讓我驚喜莫名,看來不能低估孩子們的能力。這個片斷本是借鑑別人的作品,其中有春筍娃娃的圖片會眨眼睛一處。我沒有圖片,只有換成了一個同學來扮演春筍,讓她跟着劇情走。想不到小朋友很喜歡,台上台下還打成一片。看來,因地制宜設計教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步驟。教學反思《《春筍》的教學反思》一文

《春筍》教學反思2

《春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描寫了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實物演示、表演等多種實踐活動,提高了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動畫導入, 激發興

(媒體演示春雷、春雨聲中春筍紛紛破土而出的畫面)

1、小朋友,剛才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導讀準平、翹舌音)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春筍的知識

(低年級的小朋友知識面窄,對春筍的感性認識少,運用多媒體手段導入,以逼真、形象的畫面,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同時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2、同桌互讀。同桌讀有困難的地方幫助他糾正,讀得好的地方表揚他並向他學習。

3、檢查評價。誰能大膽、響亮、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你們覺得他讀得怎樣?

(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通過自讀、互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三、讀演結合,入境入情

(一)創設情境,以表演幫助理解

1、誰來做春雷公公,來叫醒小春筍,好嗎?

2、有一個春筍娃娃還沒叫醒!沒辦法,春雷爺爺只好請朋友們來幫忙。想想可以請誰來幫忙呢?(讓學生知道可以扮演各種朋友用各種擬聲詞演一演)

3、春筍娃娃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被叫醒了,誰來做做春筍醒來的動作?

4、小春筍睜開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麼?會説些什麼?(請小朋友扮演小春筍,互相説一説,演一演)

(創設“叫醒春筍娃娃”的情境,引出春天的其他景物,充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通過讀、演,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學做醒來的春筍娃娃,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樂學、善學,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二)圖物結合,加深感性認識

1、看圖:你能説説春筍是什麼樣子的?

2、出示實物:老師這裏就有一個春筍,你們覺得它像什麼?師補充介紹春筍和竹子的知識。

(採用圖畫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細緻全面觀察春筍的外形特點,準確理解春筍長得

"像嫩生生的娃娃"。師補充介紹春筍的知識,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

3、出示圖畫:你覺得這些春筍娃娃怎樣?

4、是啊,你們看,他們迎着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多麼開心啊!我們一起來做這些春筍娃娃吧!(學生邊演邊讀。)

(讓學生邊讀邊演春筍在春風、陽光中向上生長的情景,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春筍頑強生長的品質。)

四、音樂渲染,加深情感

1、播放音樂,學生邊讀邊演

2、説説你覺得這些春筍娃娃怎樣?

(在音樂渲染聲中,學生扮演春筍娃娃表演春筍在美好的春天,蓬勃生長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動口、動手,使學生的情感隨着認識活動的深入得到激揚。)

五、自主合作,學習生字

1、自由組合學習生字

2、當小老師教

(讓學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當小老師的形式,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信心和快樂送給學生,做到寓教於樂。)

六、實踐活動,培養能力

1、可以描繪春筍蓬勃生長的畫面

2、去觀察生活中的春筍、麥苗、小草等,豐富直觀感受。

(新課程標準提出:開放課堂,拓寬學習空間,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去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用畫畫等形式,用學科間的知識和本領來充實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

《春筍》教學反思3

呂叔湘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對於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並不是*簡單的邏輯分析所可習得的,主要*感,*悟。而有感情地朗讀是促進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的主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認知方式來豐富讀的內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興趣和不時創造出的快樂。教師以感性的認知方式,引導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讀書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筍》一課為例。

一、以畫激趣——促讀

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一讀的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為有感情地朗讀開啟了成功之門。

二、以演撫情——帶讀

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

三、以想拓意——助讀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通過想象可擴展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能豐富語言文字的情感內涵,彌補文字描述的侷限與乾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課文教至最後,學生在悠揚的音樂生中,閉上雙眼,跟隨着老師極富感情的朗讀聲音,慢慢地整個春筍的生長過程浮於眼前:春雷陣陣,春筍醒來了,“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從地裏冒出來。“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風,沐浴着陽光,在春雨中點頭,微笑,不斷成長……“我就是那頑強的春筍,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學生言)氣氛達到高潮。錚錚琴聲,學生朗讀課文,又增添了幾分自信與力量,將春筍那頑強的生命精神,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這般的圖、演、想,不僅是認知形式上的靈活多變,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樣化。它使學生在近似遊戲的活動中喜愛讀書,樂於讀書,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獲。

《春筍》教學反思4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要謙虛謹慎。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導入階段,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問學生黑板上畫的是什麼。然後告訴學生在這座大山裏住着一棵小松樹和一棵大松樹,,我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圖片,用圖畫和故事作為課文的導入,學生們各個情緒高漲。讓孩子説説圖上畫了什麼,然後板書課題,在板書時,老師有意把“小松樹”的小寫得很小,把“大松樹”的大寫得很大,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趣味,在孩子們進入情境,激起興趣後,老師順勢提出問題,激發其聽故事,學故事的興趣。

二、以“讀”為主,使學生融入課文情境。

如何讓孩子在閲讀中認識到小松樹盲目自大的錯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從小松樹的話中知道了什麼?從哪兒知道的?”讓學生抓住小松樹話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點詞語來理解小松樹的驕傲和沒有禮貌,培養學生讀書感悟的能力。在教學中,我無時無刻都在營造着一種“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或通過精心設置的導語;或用激勵性、挑戰性的話語;或在學生朗讀之後,給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在整堂課中就始終保持着那份“讀”的熱情與渴望。

三、聯繫生活,實現情感遷移。

孩子總是帶着一定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參與閲讀。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對文本的解讀。因此,閲讀教學中,孩子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之前,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小松樹站在高高的山上,他會看到什麼呢?這一設計,説的是小松樹,實際上調動的是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基於文本,體會到小松樹的驕傲之情的由來。

《春筍》教學反思5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圖片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春筍穿着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課堂上我通過圖片,讓學生觀察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淺褐色的外皮……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春筍很像裏三層外三層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語訓練發揮想象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讓學生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説:“那,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孩子的語言貼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三、動靜結合、激發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着讓學生來演一演。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説:“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説,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不足之處:

1、本次教學以讀為主,只照顧了中間的學生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佈置作業照顧差異外,在備課時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也應該將差異考慮進去

2、指導書寫,寫字時間不夠充分。由於在時間上安排不夠合理,所以今後在教學中嚴格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生字書寫得到充分的訓練。

《春筍》教學反思6

《春筍》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段:

1、教師範讀第2自然段,邊演示雨後春筍生長的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雨後春筍生長的特點。

2、出示句子“春筍裹着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讓學生展開想象,生自由第四自然段,説説讀懂了什麼。

3、模仿該句子説説春天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草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花兒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4、順承説話練習形成的語境氣憤,讓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齊讀第二自然段。

5、會春筍的喜愛之情,把第2 自然段讀給好朋友聽。

6、請學生推薦讀得好的朋友為師生做朗讀表演。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以上教學設計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實際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具體表現為:

1、感知個性化。

設計的第一步,意在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實踐感知課文內容。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説什麼,瞭解多少説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呆板的讀文章説意思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做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2、思維個性化。

本段教學設計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先讓學生欣賞雨後春筍生長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景觀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説説雨後春筍生長的特點“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接着放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用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説説春天裏的小草、花兒等有什麼變化,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春天的美麗

3、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本設計不從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揚頓挫的齊整的朗讀效果,而是引領學生看動畫,述情景,談體會,説感受,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與體驗,使學生由心底迸發出對春筍和春天的喜愛之情,再將情感自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在這一設計中朗讀不再是機械的錄放,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泄。

《春筍》教學反思7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

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以下幾種情境 :

一、在角色中體驗

文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雖然寥寥數字,卻顯示了春筍一股不斷向上的頑強。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對話,角色轉化。老師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勸説春筍娃娃安於現狀,別瞎費力氣瞎折騰。一個個春筍娃娃,都紛紛表示不管用多長時間,花多少力氣,都要衝出黑暗。由於角色的轉換,激起了學生熱烈的情緒,發出誓不罷休的錚錚誓言,正是在轉換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筍那種堅忍不拔的高貴品質,在朗讀中,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二、在朗讀中感悟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課文插圖,用教師的激情的語言,幫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儘量讓課文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春筍》教學反思8

總體來説,這節課上的很不好,儘管整個流程走下來了,但也僅僅是在走流程而已,沒有真正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沒有真正發揮到學生的主體性,整節課我講的比較多,總是帶着學生走,提問—回答—讀詞—讀句—讀課文,所以整個課堂學生都顯得很被動,沒有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教學設計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1、詞語板塊,讓學生讀的次數過多,但是沒有體現出朗讀的層次性,詞語的每一次朗讀都是應該有目的的,但是我在課堂上僅僅是在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帶着學生讀了一遍又一遍,也未能把字的音行義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2、學生在課前已經進行過預習了,但是他們的預習沒有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3、課堂紀律不是很好,部分學生會有小動作,《良好的學習習慣2》中的“樂於傾聽”和“勇於發言”在課堂上見效不大。

4、缺少讀和寫的反饋。

5、沒有走進文本,讀長句子的時候我的範讀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應該指導句子的停頓、節奏,詞語的重音部分。

6、寫字教學時,寫字軟件使用了,但是之後我又進行了板書、範寫,與寫字軟件的教學重複,沒有讓學生觀察,剝奪學生識字主動性。識字方法沒有滲透在課堂上,學生沒有主動識字的意識。

《春筍》教學反思9

1.描述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2.分析

文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雖然寥寥數字,卻顯示了春筍一股不斷向上的頑強。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表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老師説:春天到來之前,小春筍正在泥土下睡覺呢!聽:轟隆隆隆!啊!春筍醒來了。呀!厚厚的泥土蓋住了(教師將兩手疊在一起向下壓),你們怎麼辦。學生説:衝破泥土(學生將兩手和並用力向上衝開老師的手)。我又説:看!被石塊壓住了(用一本書來當石塊)。學生説:掀翻石塊(學生用力來掀開)。教師:這樣,你們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從地裏……孩子們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模擬表演,感受到了小春筍頑強,堅韌的精神,同時也體驗到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樣孩子讀起課文來就更多了一層感受。

3.規劃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課標中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課文插圖,用教師的激情的語言,幫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儘量讓課文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春筍》教學反思10

沒教這篇課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經將課文讀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真正讀懂的為數不多。課文第二段是教學的重點,有很多詞語需細細品味。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讀第二段,其他小朋友邊聽邊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讀完後提問。學生不懂的詞語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淺褐色”。其中“淺褐色”一詞,在教學時,我讓孩子觀察課文的春筍顏色,很快解決。接着我問:小朋友們看看書上畫的春筍,他們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來數一數。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幾件!我乘機引導:這麼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層一層地把身體包得嚴嚴實實的,就叫“裹”。並接着問,你們在平時都見過誰被裹在很多衣服裏?學生説:剛出生的小寶寶!並讓學生説剛出生的小寶寶什麼樣,學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詞。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我讓學生説春雷爺爺是怎樣喚醒春筍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説話能力。

《春筍》教學反思11

一、文本解讀。《春筍》它描寫春天到來之際,春筍破土而出,向上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課文語言簡潔、生動、節奏感強,是一篇很優美的小散文詩,非常適合學生閲讀

二、教學思路。我十分喜愛這篇課文,因為它短小明快,文中小春筍那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形象也能引起一年級小朋友的共鳴。在研讀了文本之後,我決定全文抓住一個“趣”字,以此入手,調動起學生的感官認知,從而融入文本,得到體驗。(一)、以畫激趣——促讀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為有感情地朗讀開啟了成功之門。(二)、以演動情——帶讀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課文最後,伴隨着動感活潑的音樂,孩子們舒展着雙臂,挺起胸膛,在春風中生長,在陽光中生長,在春雨中向上,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他們不就是那些生機勃勃的小春筍嗎?

三、以想拓意——助讀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通過想象可擴展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能豐富語言文字的情感內涵,彌補文字描述的侷限與乾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隻小春筍還沒醒呢,你想請誰喊醒它呢?”此時,小朋友們紛紛出謀劃策,利用已有的知識,請出了春風、春雨、小青蛙、小溪、太陽公公等來喚醒小春筍,讓想象的翅膀任意馳騁。

四、反思上午上完了課,我整個人也沉浸在一種快樂之中,姑且不談課的成功與否,我感到自己在課堂上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進去,和這些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一起蹦着跳着扮演小春筍,連我的心也跟着年輕起來了。其實,這節課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首先感到滿足的是,在這節語文課上,我與學生都獲得了一種情感的體驗,這應該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下面具體來談一談關於這節課的得與失。

亮點之一:生動鮮活的形象。為了讓孩子們能對小春筍產生親切感,真正在課堂上能引起共鳴,我在課前花了心思,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不僅在課件中選取了春筍娃娃活潑可愛的畫面,而且還做了小春筍的頭飾,小春筍的胸章,還買了一個真正的春筍,通過“剝外衣”讓孩子獲得了最直觀的感受,課堂上運用了這些手段,成功地調動起了孩子的參與熱情,氣氛很活躍。

亮點之二:惟妙惟肖的表演。曾經的語文課堂流行過一陣表演風,不管是不是需要,都要演上一段,後來這種方法被批駁了。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結合《春筍》這課的特點,我認為,讓他們通過沖報紙、頂書包去感受春筍如何衝破泥土、掀翻石塊的頑強生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親身體驗過再來讀一讀課文,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把自己的感情帶進去,這比老師單純地去説:“這裏要讀重點,這裏要有感情。”好多了。今天的課堂孩子們無論是在破土而出,還是表演向上生長都很投入,這對他們來説也是一種學語文的方法。

亮點這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教學環節中的“剝春筍”、“小遊戲雨後春筍”都是考慮到孩子的年段特徵而設置的,但是在實際課堂上有些字詞的體會學生並沒有説透,要不要挖很深,咬文嚼字,我認為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説大可不必如此,只要他們讀了,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是一種收穫。

不足之一: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應該是重要一環,但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就是最後給孩子寫字的時間太短了,沒有達到真正訓練的目的。其實在許老師班試上的時候時間是夠的,但是我沒有想到春筍的外衣這麼難剝,以至於耽誤了時間,這也提醒我細節不能忽略,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事先考慮充分。

不足之二:基本功不紮實。以前教高年級,對於學生寫字説實話並沒有太多的關注,所以自己的板書也比較隨意,結果到了低年級就發現自己的不足了,每一節課教生字我都是對着習字冊一筆一畫給學生做示範,可是還會出現書寫不標準,寫得不好看的情況,今天上課的範寫“衝”字就是這樣,為了不給學生不良的影響,於是我又擦掉重寫,平時課堂上我也常這樣做,今天上課也就情不自禁地來了一句:寫的不好看,老師擦掉重寫。

《春筍》教學反思12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

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

一、在角色中體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這就指出了在閲讀中要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文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雖然寥寥數字,卻顯示了春筍一股不斷向上的頑強。

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對話,角色轉化。

[教例]

師:現在,我們就是春筍娃娃了,來,一起做動作(師生共作沉睡狀)轟隆隆的雷聲

(學生做甦醒、伸懶腰的動作)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1:什麼也看不到!

生2:黑乎乎的泥土。

生3:到處都是黑乎乎的。

師:那……你們聽到什麼了嗎?(學生思考片刻)

生1:我聽到了小鳥的叫聲。

生2:我聽到了小河水嘩啦啦的聲音。

生3:我聽到了呼呼的風聲。

生4:我聽到了狗熊出來活動的聲音。

生5:我聽到了樹木、花草的説話聲。

師:(點頭讚許)你真有想象力!(停頓一下)你們想出來看看嗎?

生:(齊)想!

師:該怎麼辦?

(少部分機靈的學生做“想出來”的動作,其他人也紛紛效仿。)

師:厚厚的泥土阻擋了我們,怎麼辦?

生:衝破它!

師:呀!一些石塊壓在我們的頭上……

生:把它們掀翻!

師:於是,我們——(學生接着説)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

(學生一邊説,一邊做“衝破泥土”、“掀翻石塊”的動作,然後站起來。)

師: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

師:春筍娃娃們,讓我們一邊表演,一邊來讀,好嗎?

(學生表演讀,聲情並茂)

新課程標準指出:“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從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設計了一個“喚醒春筍娃娃”的情境,讓學生表演,引導他們説出春天的其它景物,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地瞭解了春天,同時體會到了春筍迫不及待鑽出泥土的心情。

二、在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課標中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課文插圖,用教師的激情的語言,幫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儘量讓課文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它們迎着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

第一遍讀:這是春筍歷經千辛萬苦,看到美麗世界的舒心微笑。

第二遍讀:這是經歷磨難之後勝利的微笑。

第三遍讀:這是強者最自豪的微笑。

《春筍》教學反思13

一、表演中理解詞意

"睡覺"、"散步"、"奔跑"、"跳躍"這些詞的理解,教者採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觀形象。瞧!表演"睡覺"的那位同學兩手一合,枕着歪着頭一側的面龐,兩眼一閉,多可愛。當學生將"散步"表演成跑步時,教者及時組織評議:圖上小雨點散步時是什麼樣兒?平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散步時是什麼樣兒,學一學。學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奔跑"、"跳躍"學生表演得都很到位。

學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詞意,既符合兒童好動的特點,又增加了學習的情趣,營造了活潑歡快的教學氣氛。

二、表演中感知常識

教者播放介紹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錄像資料,請同學們邊看邊想象:如果現在你就是小雨點,能把你在池塘裏、小溪裏、江河裏、海洋裏的感受表演出來嗎?瞧,一名學生自告奮勇上前來,戴上老師遞給的雨點頭飾,邊演邊説:池塘裏的水多清呀,多靜呀,我可要睡覺了。伸了個懶腰後,做出了睡覺的姿勢。相繼有學生在師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小溪裏的水叮咚叮咚地流着,好像帶着我散步;呀!江河裏的水匆匆地流着,好像帶着我奔跑;嘿!海洋真大,我隨着波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接着教者鼓勵小朋友可以站起來自由表演。

三、表演中指導朗讀

教者讓學生邊讀課文邊配上自己設計的動作演一演,學生的興趣更濃。演過三遍後,對課文內容已基本記住了。教者又請幾位同學到講台前,老師讀課文,他們演,讓其他同學感受老師讀得好在哪兒。學生在議論中瞭解到:第一句要讀得輕點,不能吵醒睡覺的小雨點;第二句要想象小雨點散步的情形,讀得平緩點;第三句語速要快些,體會出小雨點的匆忙;第四句要讀得高興些。

學生邊讀邊演,不知不覺地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人人是演員,人人蔘與,讀出

了語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學生在生動活潑表演中,不僅理解了詞意,瞭解了常識,深層次地理解了課文,而且有效地進行了語言訓練,受到了美的陶冶。

《春筍》教學反思14

《春筍》一文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我們生活在北方,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本地的孩子看不到竹筍的整個生長過程,大家對春筍這個物體沒有什麼瞭解,部分同學只是品嚐過而已,課文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針對這一情況,我先買來春筍實物,準備在課上讓學生仔細觀察,以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課堂上讓我感到很成功的教學有兩處,值得回味。

“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這是課文《春筍》的第一自然段。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中表示動作的詞語讓學生表演,從而形象地體會到春筍破土而出的景象。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春筍來演一演。孩子們通過動作的演示,真切感受到了春筍破土而出的情景。一個個春筍都從地裏鑽出來了。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再來讀這段話,效果水到渠成。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運用實物教具——春筍深入淺出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即理解了“淺褐色”“裹着”“嫩生生”三個比較抽象的詞語,在實實在在的教學情境中,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視覺、觸覺和朗讀的結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不足之處:儘管課前自己準備得很充分,但自己在教學中還是表現得不夠沉穩,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忘記了熟讀才能成誦的智理名言。沒有引導孩子們以多種方式的朗讀來進行熟讀成誦的鋪墊就急着讓孩子們進行背誦,所以效果並不好。總結起來還是自己緊張了,才會忘記重要的環節。

《春筍》教學反思15

整整用了三節課學完了《春筍》,下課時,鄧天玥一邊衝我豎起大拇指,一邊説着讓我甜透全身,美得幾乎要暈倒的話:“鄭老師,你也真行(我經常在課堂上誇他們真行),我太喜歡語文課了,我喜歡你!……”看着她綻開着花朵的笑臉,我欣喜之餘又長出一口氣,我因為做課件和備課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報。這節課孩子們和我一起品讀課文,他們激情地朗讀,聲情並茂,情不自禁地根據課文內容做起了動作,充分表達出對春筍的喜愛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後的春筍不停地舉起來,讓我應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悦同時也發現了備課過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處。

【衝破泥土】

為了理解春筍不怕困難,衝破重重阻礙,生命力頑強的精神,我提問:“春筍是怎麼樣生長出來的?”孩子們回答:“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如果鄭老師是泥土和石塊,你們是春筍,試試怎樣破土而出,高貫鑫你來試試。”高貫鑫來到講台,我以泥土的語氣對他説:“小春筍,你看我這裏多好呀,再説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還是省省力氣,別出去了!”高貫鑫很乾脆地回答:“不行!”誰知他邊説邊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來,頂散了我緊握的雙手,衝破了“泥土”。糟了,這麼輕鬆就被他“冒”出來,接下來的課沒法講了,果然當我問他們春筍從你土裏鑽出來難不難時,部分孩子大聲回答:“不難!”失敗!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春筍生長出來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實驗,這次我憋足了勁兒,沒讓高貫鑫挺起來,孩子們終於説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貫鑫,這孩子太實在,我從他的表情看出他的頭一定頂得很疼。現在思想起來這一教學環節不太合適,因為我的力氣和泥土石塊的力氣是不同,春筍如果也長個 像孩子一樣的小腦袋,肯定不能衝破泥土冒出來。春筍的生長就如所有的種子的力一樣,是一種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實驗所用的力都是蠻力,即使孩子不能衝散我的雙手,孩子們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筍破土而出的不易。雖然教學過程並沒有因為這一環節而影響效果,但是我不得不為自己的這一設計而遺憾。可是怎樣讓學生理解春筍是衝破重重險阻才冒出來的呢?怎樣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春筍所表現的這種精神呢?拿棵春筍讓學生觸摸,感受它的弱小,讓學生搬搬大石塊,感受石塊的重力?(頭疼了,留着遺憾繼續思考。)

我認為這節課孩子們能夠聲情並茂的朗讀成誦,感受到春筍的可愛,感悟文字描寫的精彩就足夠了。如果能初步領悟春筍不怕困難的精神,哪怕有些模糊,也沒關係,因為這種精神是在實踐中磨練出來的,沒有實踐,則紙上談兵。

【春筍為什麼要鑽出來】

學生回答:

為看到精彩的世界。

為了給人類造福。

春筍長出來,為了給大熊貓洗腸子,為了讓大熊貓吃飽。

長出來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長成竹林供人們觀賞,美化環境。

在陽光中生長,多麼快樂!

我們的大自然非常美好,春筍迫不及待要出來欣賞。

在孩子們的眼裏,春筍的精神已經昇華到樂於助人了;在孩子們的眼裏我們的世界是多麼精彩呀。這是一羣樂觀、思維開闊的孩子,我喜歡!

【春筍與春雨】

要是論功行賞,春筍能夠破土而出的功臣是春雨,沒有如牛毛、如花針、如細絲的“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把硬硬的地表潤軟潤鬆,春筍怎能破土而出呢?

【身臨其境“我”是春筍】

後來孩子們已經能背誦全篇了,我隨機設計一個環節——表演朗讀。我讓孩子們當春筍藏到桌子底下,一邊誦讀課文一邊扮演春筍破土而出,掀翻石塊,裹着外衣,笑,向上長的樣子。最後有的孩子不自覺地“長”到了椅子上。

標籤: 反思 春筍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9ydk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