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幾》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1

週四週五出去培訓,數學課沒有進行。《第幾》是週一教學的,由於那一天《班主任手冊》寫得很晚,未能及時發表,實感慚愧。

在上一節課中,“=”比較常用,孩子的掌握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兩個符號,似乎還有一些孩子還不是特別理解,需要加強認識和記憶。《第幾》這課,也是一個難點。這一課主要是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物體的數量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課的重難點就是掌握區分“幾個”和“第幾”的方法,會區分“幾個”和“第幾”。

本課通過排隊買票這一情境引入,通過説一説有幾個人,小朋友排第二,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排第幾,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等等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幾個”和“第幾”,初步讓學生理解“幾個”是表示物體的個數是多少,“第幾”是表示物體所處的位置。課堂上,似乎掌握還可以,但是在作業本中,似乎又問題暴露太多,比如第2小題賽車,幾號車,排名第幾,似乎有些搞不清楚,第4小題,從左數,第幾盆花,幾朵花,也有些不清楚,個別孩子在問題理解上還需要加強。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2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數學課程緊密結合,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活動過程真正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信息接受與反饋、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在生活中運用幾和第幾的知識。教學難點準確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課堂上的活動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通過本課的活動學生基本能將新授知識和生活鏈接起來。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要繼續發揚的是:

1、根據教材情境圖,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安排師生互動拍手、排隊遊戲,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視面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放棄每個孩子的受教育機會,不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學生髮言的面較廣,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

3、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練習層次進行了調整,在整節課上知識的進展有序又有度,排隊學生不陌生,遊戲充滿趣味,雖然不斷加大難度,但學生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沒有疲倦感,同時我一直認為課堂上的一切沒有預演比預演的效果更好,也能真正驗證教師的組織能力和駕馭教材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正真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3

“幾”和“第幾”這兩個概念對我們成人來説,再簡單不過了,“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但“幾和第幾”這兩個概念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説是非常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們平常用“幾”表達的經驗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所以學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課堂上我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引導學生對“幾”和“第幾”的認識。

 一、活用主題圖。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不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中我沒有被主題圖束縛,而創設了這樣一個語境:老師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有的説:一共有5人排隊;有的説: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2;有的説:小姑娘排在第5……學生在説的過程中參與和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但僅僅通過例題的教學還有不少學生仍搞不清幾和第幾這兩個概念。

二、巧用“想想做做”。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右邊起點第4個燈籠。這一環節,不僅要訓練幾和第幾,還要想到左右,開始稍微胡點難度,不少學生只顧着4和第4,沒考慮左右這方位。同樣的題型,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兩個,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課後通過學生的作業發現,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一擺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難,再加上今天所做的題中有從左邊數、從右邊數,所以做得效果不理想。

一節課下來“幾”和“第幾”學生學得不是非常理想,這與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小,不會自己讀題,讀不懂題目意思也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加之隨着年齡的增長,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4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説,這個知識點孩子很容易混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手頭又缺乏這幅教學情境圖,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小動物聚餐的教學情境(在比大小中製作的小猴等學具)。當我將小猴子、桃子、蘋果等圖片凌亂的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

2、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能輕鬆地解決隱藏在主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動態的參與中學會“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有層次,正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自然地訓練了思維,並掌握所學知識。如觀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幾隻小兔和小猴,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

①一共有幾隻小動物?②排在左邊第2的是誰?③排在右邊第2個的又是誰?④為什麼同樣是排在第2,小動物卻不一樣呢?⑤左數4個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有着密切聯繫的,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4、強調“第幾”中的“第”字,從生活出發,實際出發。在教學設計中我添加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尋找自己小組中的“幾和第幾”。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5

一、活動的優點

1.注重操作和遊戲的趣味性

皮亞傑認為:智慧發端於動作,活動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樑,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從動作開始。學習序數,不是僅僅滿足於幼兒掌握了序數詞,而應注重讓幼兒在積極操作的過程中,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因此,在活動的設計上,我注重通過操作和遊戲進行鞏固,並儘可能多的考慮趣味性。“小動物排隊”、小動物住樓房”、“翻花片”等一些列的操作活動和遊戲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活動中孩子們思維活躍,積極參與,師幼互動良好。

2.關注序數詞的掌握

序數詞的掌握是序數教學的重點,活動的第一環節,教師充分抓住幼兒注意力集中的關鍵時間,結合直觀的課件演示,幫助幼兒理解序數的含義,學習使用序數詞正確表示物體的排列次序,較好的把握活動重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2。

3.利用標誌直觀地説明判定物體位置的方向

我們知道,物體所處的位置與判定的方向是有關聯的,因起始的方向不同,物體排列的位置也不同。但是,中班幼兒對於“左右”空間方位的判別還比較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注重運用手勢、標記或箭頭標誌等輔助指導語,幫助幼兒直觀形象的理解“從左往右“或“從右往左”開始數。在遊戲鞏固環節,我為幼兒提供了帶有標記的操作板,很好的解決了因為幼兒座位方向不同導致左右方向的變化問題。為幼兒的操作和自我檢驗排除了干擾。

二、不足之處和改進措施

1.要進一步引導幼兒區分基數和序數

在序數教學中要引導幼兒區分基數和序數。我知道要抓住這個要點,但是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困惑。經過這次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在“翻花片”的遊戲環節來突破。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請從紅旗的標記開始翻出2個紅花片,把從右邊開始數第二個花片翻過來。

數一數,紅花片有幾個?(3個)從左邊開始數紅色花片排第幾(第三)?

通過這樣的操作和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有幾個”是問東西一共有多少?“第幾個”是問物體排在第幾個位置。

2.要進一步滲透物體排列位置的相對性

序數判定中的相對性:即物體排列的位置不變,但對於其所處位置的判定會因為起始方向的不同而改變。

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

從星星的標記開始數,小狗排哪裏?(第二)

從月亮的標記開始數,小狗排哪裏?(第四)

為什麼小狗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排第四?

小結:原來,同一個東西從不同的方向數,它的順序就不一樣。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6

今天,教育局的蔡書記聽了我的這堂課後,肯定了成績,同時也給我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她的點撥使我對本課有了進一步的反思和認識,也為我指明瞭今後要努力的方向。以下是我對本堂課膚淺的認識和反思:

一、一年級學生還小,方位感還不強。上這課前應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記住左和右的方向,再讓學生按方位數就不難了。

二、應把靜態的主題圖動態化。

在教學中,我只是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課件,再説一説排隊的人數和他們的排序,學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如果再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情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就會深切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學生在説有幾個或第幾個時,應讓其他學生也來數一數驗算對錯,這樣所有學生都感知了幾和第幾。

四、學生初步感知了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後,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強化對基數和序數的理解。

低年級學生喜歡塗塗畫畫,對小動物有一種特別的情感。若是讓學生給小動物排排隊,按要求塗色,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不知不覺地感知體驗了“幾” 的不變性和“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得以向縱

深發展,同時鼓勵並肯定學生多樣的拼擺,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最後,應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説説“幾”和“第幾”,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進一步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我想,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我反思,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找出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就會取得不斷地進步。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7

以活動為載體進行教學,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悦,從而實現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深化新知。教師設計的兩個活動,頒獎與送水,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在玩玩學學中明確了“幾個”和“第幾個”的含義。“生2説向超排第3,生3説向超排第4”教師及時利用課堂生成資源,讓學生明確事物是不斷變化的,“第幾”是相對的,從不同的方向數,“第幾”也就起了相應的變化,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靈活,符合低年級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得知識,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比老師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分組合作,運用新知

師:運動會還在進行着,天真熱,老師準備了一些扇子,請各小組長把扇子發給同學們吧。

老師説明活動規則:讓小組成員按一定順序排成一隊,組長仿照老師剛才組織同學給運動員送水的活動,組織本組的同學玩分扇子的活動,要求每一個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

老師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並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新知。

教師把一把扇子發給一個同頭

師:我給第幾名同學發了扇子?

生6:第3名。

師:是從哪邊數的?

生6:從左邊。

師:拿扇子的這名同學還可以説是第幾名?

生7:從右邊數第5名。

師:我們在找同學的時候,要分清從左邊數,還是從右邊數

指導組長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發扇子。

要求:

給從左面數第4名同學發扇子。

給從右面數第2名同學發扇子。

給從左面起前2名同學發扇子。

給從右面起前4名同學發扇子。

反思:用學生的親身體驗去感受生活中事物的數量順序,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在深化對“第幾”的認識時,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參加發扇子活動,豐富了學生對“幾個”和“第幾個”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實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這一環節不但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理解、運用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服務意識。

四、拓展運用,發展新知

師: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排隊參加閉幕式,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着解答:

(1)向思琪的前面有3人,後面有5人,這排一共有幾人?

(2)王欲君從前面數排在第2,從後面數排在第4,這排一共有幾人?

讓各小組討論,提示學生可以演示,找出規律,全班交流。

反思: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閉幕式站隊這一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將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站隊活動中,既有效地鞏固新知,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學以至用的目的。一,使“第幾”和“幾個”的概念“活”了,這樣的練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幫助。

在《第幾》這節課中,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們熟悉的運動會場面引入課堂,把“第幾”和“幾個”的概念融入活動中,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領會“第幾”和“幾個”的含義,巧妙設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運用新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我們的課改精神,學生在獲得這些知識的同時,觀察、比較、判斷、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8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説法, “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時,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學生充分地説,自由地説,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了 “幾和 “第幾後,對學生進行了練習,把 “想想做做第三題和第四題整合成學生喜歡的故事,邊講邊引導學生做題,使學生更能吸引到老師這來,鍛鍊他們聽講的能力。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認知幾與第幾,對理解力稍微差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輔導。

除了在教學方面,我還發現要在鼓勵中引導孩子成長。在做練習時有一道題是這樣從幾個梨中圈5個,然後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個上打上對勾。一般都是從左到右的圈,我發現班上一位行為習慣很差的同學他們從中間不挨着的圈,當時我就把這位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其他學生看,並且還表揚了這位同學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圖形。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一直坐的很端正,並且知道舉手回答問題,當時我還覺得奇怪。後來想想可能是我表揚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時常在想這麼簡單的知識該怎樣講,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從中得到學知識樂趣。活躍是孩子的天性,那麼就要從孩子身上尋找可以利用的東西,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彌補他們的缺點。

《第幾》這課,也是一個難點。這一課主要是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物體的數量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課的重難點就是掌握區分“幾個和“第幾的方法,會區分“幾個和“第幾。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9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説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歎了口氣説:“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説,這個人説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説:“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繫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台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一説,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裏霧裏,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複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準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10

自然數有兩個含義,用來表示事物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成為序數。本節課學習的是有關序數的含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點進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導學生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序數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歎了口氣説:“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説,這個人説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樑耀宇站起來説:“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序數。

主題圖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看主題圖,明白主題圖的意思。並提出問題:“從圖中你能不能知道誰最先買到票,為什麼?”從而引出序數“第一”。有了第一的認識,我進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誰嗎?穿粉紅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較明的問題,學生迅速認識了第一、第二……

三、學生主動參與,鞏固新知。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麼必須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主題圖是靜態的,我讓學生演動態的排隊圖,既能使學生樂於參與,也能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實際情景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排隊的學生的具體位置。從左數排在第幾、從右數排在第幾的表述。但由於部分學生還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來容易混淆,區分左右的訓練有必要加強。

四、聯繫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對於低年級孩子的教學,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那就需要採取不同形式,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參與。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11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説,這個知識點孩子很容易混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手頭又缺乏這幅教學情境圖,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學情境。當我將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蘿蔔的圖片凌亂的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

2、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能輕鬆地解決隱藏在主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動態的參與中學會“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有層次、針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中自然地訓練了思維,並掌握所學知識。如觀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幾隻小兔和小猴,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

①一共有幾隻小動物?

②排在左邊第2的是誰?

③排在右邊第2個的又是誰?

④為什麼同樣是排在第2,小動物卻不一樣呢?

⑤左數4個動物都有哪些?

從左數第4個動物是誰?這些問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有着密切聯繫的,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第幾》數學教學反思12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標籤: 數學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24n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