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

《生命生命》是第八冊教材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充滿哲理性,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關注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後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麼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結尾處我又迴歸課題:“生命是什麼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麼?生命是什麼?出示課件,説説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説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於自己的格言。

二、品讀詞句,感受生命。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麼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麼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繫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説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拓展資料,情感昇華

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我講完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後,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説“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棄自己生命的人。”幾乎所有學生的表情很驚訝。我們完全可以推想到此時此刻學生內心的巨大震撼和撞擊:一個對生命的體認如此敏感、如此精細的人,一個連小蟲小草的生命意藴都能嚴肅地加以關切、加以思考、加以感同身受的人,一個對生命充滿了無限敬畏、無限珍愛的人,竟然會跟“最有理由放棄生命”連在一起,這怎麼可能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我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出示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講述了她與病魔頑強的作鬥爭的一生,此時驚訝,更大的驚訝又一次寫到了每個學生的臉上。此時此刻,我們才有足夠的理由堅信,對於生命意藴的解讀,學生邁向了一個他們從未到達、從未領略過的視域,而這樣一個凝重卻不乏温暖的心靈視野,已經和杏林子的生命視野融為一體了。

四、不足之處。

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而第二件事應該引導學生感受瓜苗的頑強,在三件事處理時各種側重,這樣才能避免千篇一律。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2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個事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生命為什麼用了兩次?結束時解題是要我們珍愛生命,達到結構的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然後老師深情地介紹杏林子的生平,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再通過閲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繫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有限、無限”的理解則是靠聯繫自己平時所聽、所看的事例來降低難度,深化主題。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課堂上我在努力演繹着教案,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殊不知前兩個事例是為最後作者感悟生命做鋪墊,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遊離與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為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朗讀也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讀。還有最後的練筆,因為時間關係沒來得及寫,課下細想,其實練筆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內心的想法上,可能會為深挖生命的含義搭建橋樑。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3

【建議思考的問題】

1、如何解決由於學生課堂提問而產生的耗時、低效問題?

怎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能將我們的課堂引向縱深?

2、語文課怎樣將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實處?

3、培養學生的思維應該從何處入手?

【案例背景】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課堂上增加了學生的活動形式和活動時間。又向學生強調要有質疑精神,要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明顯比以前活躍多了,對學習表現出更多的興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得到拓展。但伴隨着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希奇古怪的問題越來越多了,教師控制課堂變得十分艱難。有些課堂提問脱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教師又不得不對此作出反應,因而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嚴重的耗時、低效問題。有時候,甚至一個問題還沒討論完就下了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又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成了一個令我困惑的問題。

【案例描述】

上課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寫的《生命

生命》。本課時教學時,我採用了猜讀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學生對一些關鍵詞語的關注,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品味,學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表達出來的熱愛生命、珍視生命的情感。學生的合作、自主學習也進行得有條有理。

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我請學生談談生活中如何珍愛生命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我:“老師,夏天的蚊子叮你時,該不該打?”我一愣,反問他:“你打嗎?”他老實地回答説:“我是打的。”這一問激起了千尺浪,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説:“蚊子也是一種生命,它有存在的權利。”顯然這個學生是順着我的上課思路在往下講。教室裏頓時炸開了鍋,有很多聲音在同時説些什麼。我意識到:簡單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學生在舉手要求回答問題,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裏迅速地分成了兩派,學生因為這個看似遊戲的問題而興奮地對峙着。不過很明顯這種興奮是孩童般惡作劇式的,不是真正進入積極思維狀態的興奮。

如果在前段時間,我會索性讓學生來一次大討論,根據我的經驗,學生肯定會很投入,氣氛也會很熱烈,當然這下半節課也就會在討論聲中結束了。可是這樣的討論有價值嗎?學生能在討論中得到什麼?我覺得我應該有所改變。

怎麼引導學生呢?我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如果我順勢而下,説對小生命還是以珍惜為好,符合課文“珍愛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輕鬆地上下去。可是這樣的教學合適嗎?這不是在教學生説假話嗎?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説:“蚊子是一種生命,我們要珍惜生命。”可是,課後呢?生活中沒有人會在蚊子叮咬時,置之不理。語文教學要培養的是誠實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審美的眼睛。珍愛小動物當然是對的,但問題應該辨證地來看,現在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對生命的珍愛上,而在要做一個怎樣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説:“生命是可貴的,老師相信剛才提問的同學也是一個珍愛生命的人,可是他為什麼還要將蚊子打死呢?請大家討論一下。大家可以考慮蚊子的生命形式與其它如蜜蜂等小動物的不同。”小組合作又開始了,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聲音,多了一些認真的思考。有的還在思考,有的則激動地説着什麼。討論結束之後,有的同學説:“蚊子的生命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而維持的,所以必然會遭到拍打的下場。”一個同學説:“蚊子的下場是罪有應得。”還有的同學甚至説:“以損害別人來生活的人,也必將遭到別人的唾棄。”至此,話題迅速地轉到了怎樣珍愛生命,做一個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虛度一生上了,而發言還在繼續……

【案例反思】

這堂課的中間部分因為一個學生的提問而偏離了討論的主題,課堂呈現出一種斷裂,學生的思維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進入積極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對簡單、幼稚的狀態。課堂的後半部分,討論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討論的主題上,並且將討論繼續推向縱深,較好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本人認為是較好地處理了學生提問的結果。

新課程的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提倡,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之後,必然會出現很多像上述一樣的場面。學生的問題往往參差不齊,我們會很驚喜地發現不少創新的火花,靈光的閃現,但確實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問,有的問題還會脱離了課堂討論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老師會選擇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而鼓勵學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視學生的問題,可是我們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拿所有的問題來討論。(那種將學生所有的問題都列在黑板上,逐個解決的教學方式是我所不認同的。)這種兩難的處境,令我困惑。這堂課的後半部分的偶然的處理,給了我一個啟示:課堂效率高低與教師能否快速、妥善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直接關係。(那種不管問題是否值得討論,都不做處理,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師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將學生的問題導入討論的正軌,不僅能避免耗時,而且能將課堂引向縱深。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方法是多樣的,可以去掉了學生問題中片面的、表面的東西之後,提煉出問題中積極的東西,再將問題還給學生,去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也可以將問題中尖鋭的矛盾衝突展示給學生……方法可以千變萬化,但宗旨只有一個: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將學生的思維導入縱深。我想這樣做既鼓勵了學生,實際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將問題提得更有質量、更有意義,同時也節省了時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

同時我也想到了現在我們的課堂中存在的這樣一個問題:虛假的熱鬧要不得!新課程實施以來,為了追求課堂熱鬧的效果,不少老師想出了很多妙點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熱鬧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這堂課在學生提出“蚊子該不該打?”的疑問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大討論,我想課堂一定是非常熱鬧的,但是這樣的熱鬧有用嗎?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感的薰陶、思維的訓練有百弊而無一利。老師不應該是一個主持人,更應該成為一個引導者。

由此,我想到教師平時學習、提高的重要性。沒有豐富的學識、敏捷的思維,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是很困難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些教師的做法:在課前收集學生的提問,然後根據學生的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這樣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處理學生的提問,想到比較妥善的方法。這樣做對備課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於解決課堂低效、耗時的問題應該還是比較有效的。

【案例擴展】

1、語文教學是積極的、入世的,要培養的學生是有着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對社會、適應社會的人。所以作為教學者,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要隨時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隨意地拔高教材,當然也不隨意地將教材庸俗化,兩個極端都於教育不利。

2、語文課程標準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中強調要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也應該能培養學生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如果摒棄了聯繫的觀點,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問題,往往看得不夠全面。同樣,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發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東西,而我們的語文學習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問題探究,也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帶來思考和啟示。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4

執教了《生命生命》這節組內課後,受益匪淺。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我課前佈置學生蒐集並閲讀有關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讀,讓學生對人生,對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本課作了鋪墊,減少課文教學的難度。開始授課時,我自己用杏林子寫的生命格言激情導文,借“題”發揮,故意將第二個“生命”用有不同顏色的粉筆寫大一點,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題,讓學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從而順理成章進入文本。當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寫作思路後,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並動手畫出自己認為寫得精彩、含義深刻、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通過抓其中的關鍵詞咬文嚼字談感悟,並進行範讀、個性化朗讀、賽讀、評讀等方式,體會飛蛾強烈的求生欲、瓜苗頑強的生命力和作者積極的生命觀。最後將總結段同一組有關生命主題的圖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議和觀賞的基礎上談全文讀後的收穫。

應該説,課前我做的準備是充分的,課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縱觀全課,仍感覺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的調動未能達到期待的效果。這使我大為震驚、深感疑惑。經過反覆思考,我認為問題出在以下兩個方面:

讀中質疑不到位:課文一開始,作者就設問:“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此處完全可以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教師對每一種回答予以充分關注和肯定。這樣就能較好地調動學生表達的慾望,並激發他們探索文本的興趣。再如,第一個事例不妨設問:作者起先是怎麼對待那隻飛蛾的,為什麼這樣對待?後來又是怎麼對待的,那又是為什麼?從而讓學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感受到“螻蟻尚且惜生”!

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體現:比如,飛蛾奮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磚縫兩個事例讀完後,完全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説説自己曾經感受過什麼小生命的可貴、可敬。同樣的事例,學生髮自內心説出來比課件中出示,效果明顯不一樣。再如,學習4、5節由物及人時,應充分讓學生談珍愛生命、珍惜時光、奮發有為的人和事。這樣不僅體現語文的人文性,也讓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得到提高,同時也為本單元習作作了準備。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5

今年學校圍繞“有效教學”舉行了課堂展示活動,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19課《生命生命》一課。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似乎過於深奧。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前先讓學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始,由課題入手,讓學生關注生命,再品讀詞句,感受生命然後通過資料的交流,情感昇華,最後迴歸課題,感悟生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課情況談幾點體會。

一、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敍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敍,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閲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閲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二、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感悟生命。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個事例時,讓學生切身體驗自己的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用認真、鄭重、自豪地告訴大家“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引出了這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也給了杏林子以啟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並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説飛蛾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從對杏林子的介紹中讓學生體會到杏林子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聯繫實際生活舉個例子來説説怎樣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杏林子的決定就是必須對自己——負責。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和聯繫生活的閲讀方法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感悟“如何讓自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學生列舉了雷鋒、保爾、革命先烈等人物。通過簡單瞭解人物的事蹟,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這一堂課雖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進步,也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了讓某些問題的探討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個事例中佔用時間比較長,以致課堂密度較大,從而導致後面的內容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

2.文中的一個亮點,讓學生書寫生命感言,由於時間的問題,沒有落實在課堂上,沒有達到檢驗學生對生命理解的程度。這是一個最大的遺憾。

3.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練,評價還應再多樣些。

4.教師缺少教學經驗,教學機智也不夠豐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學會取捨,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6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主題。通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通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蒐集了關於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通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於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為本單元最後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後,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於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7

回顧十二年的教學生涯,已參加了三次學校舉行的教學策略研討會了。這次第十五屆小學策略研討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題,本身就貼近了真實的課堂,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我由衷地為大道語文課邁進了真正的課堂生活而高興。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9課《生命生命》,本課屬第五單元一類文。首先從課題來看,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沉重的話題,如何把這個人生成長中很重要的話題讓十歲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暱?我們知道不同閲歷的人,不同經歷的人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是大不相同的,於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經歷為線索展開教學。隨着對作家杏林予的瞭解、敬仰、到對生命的感悟層層深入,從而徹底領悟了生命的不同含義。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參與。説到參與就要考慮到主動參與、被動參與,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等問題。為了使學生很好的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主題教育理論的滋養使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如何在課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並在學生需要時能適時地給予指導和點撥。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瀰漫着人文關懷的氣息,如:學生感謝同桌的提醒,老師感謝學生的補充,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命”的不同解釋,課堂上呈現出辯論的情景……。這種精彩的生成説明了學生的思維被煥發,被激活,説明學生真正進入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的學習中,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由平靜到泛起微波再到波瀾壯闊和奔湧不止,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這精彩來自於充分的預設,來自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認可,來自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來自教師對課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節課不可能完美無瑕,我們要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們要牢記教師的厚重沉澱,知識的廣博,充分的預設,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礎。

本課中“交流新發現”和“書寫生命感言”的設計都體現了讀與寫、言與書,工具與人文,自主個性張揚與教師指導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課結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開始了,如果教師們評價中説我成熟了,大氣了,那要感謝我的學生們。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鑽研,深思熟慮,力行實踐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相信我以後的路會走得更堅實!

最後想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參與的廣度與參與的人次之間的關係。

2、教師的評價語言與學生的參與深度的關係。

3、教師指導的時機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之間的關係。

4、課堂所提問題對學生參與的影響:

影響參與的因素有許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每個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紛呈,讓我們都來享受充滿活力的課堂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8

《生命生命》是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一、給予學生解讀課文的舞台。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時,我就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感悟了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又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時間。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過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用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首先,我讓學生默讀,畫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後,在精讀品味階段,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品讀,採用齊讀、個別讀、創設情境讀、接讀等等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在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創設情境,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以讚揚鼓勵為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確定從3個故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同時能夠賞析重點詞語。3個故事在第一課時已經概括出來,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從畫好詞,再到品味含義深刻的詞句,接着感情朗讀,最後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並總結出四步學習法,“畫——説——讀——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詞句的環節中學生們很躍踴,積極發言,基本上説出詞語的好處。有了上面的四步學習方法,另外兩個故事,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自學並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很積極。老師只是適當點撥,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課上好後,我自己覺得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設想的種種也已發生、已解決,總體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順暢多了。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應該是過多的注重了學困生、上課走神的學生,導致課程常常不能預期完成。這是我的公開課和常態課的最大差異。

感悟第二個事例時,我特意編排了三個關於“然”字的詞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關於第二個事例的,意圖是既練遣詞又讀句,幫助感悟本段內容。對於這個設計,聽課教師的意見不一。有的説,這項填空把課文的教學流程截斷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師的想法和我的教學意圖不謀而合。我又覺得前者説得很有道理,到現在為止還有點混沌。

對於學生,對於課堂教學,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9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自主閲讀、批註閲讀體會、彙報交流幾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而且是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來進行概括,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還有課中設計的兩個讀寫結合點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完成,學習起來不是很吃力。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努力的按照教案的節奏一步步實施下去,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指讀、齊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沒有走進文中的情感世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以後上課時一定要我去適應學生的節奏,這點是我一定要改正的。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0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結束時給課題加標點,表達個性的感悟,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然後老師深情地朗讀杏林子的生平,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再通過閲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繫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在努力演繹着教案,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遊離與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為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朗讀也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讀。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1

經過兩星期的準備,我上了《生命生命》一課。課後得到了幾位老師的肯定,尤其是能得到馬老師的肯定,讓我激動不已。但靜下心來對這節課進行反思,發現了自己的差距還相當巨大。

一、教學設計環節合理、思路清晰,但課堂呈現還欠火候。

雖然課前備課較完善,但在課堂上卻沒能完全發揮出來。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語言不流暢,意思表達不準確;沒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與學生的交流不夠充分。

二、對學生的情緒調動不夠,學生髮言仍不夠積極,課堂效果與預期效果還有較大差距。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髮言的狀況就不夠理想,這節課準備得較為充分,問題的設計經過了較為精心地考慮,但還是沒能調動起大多數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原因可能不僅僅是課堂教學造成的,但課堂上對學生的情緒調動考慮確實不夠,這方面的經驗也不多,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學習、多鑽研、多實踐。

三、對課文的解讀到位,但朗讀的指導還很不到位。

本課主題深邃,在老師對文本解讀的基礎上,能夠引導學生對課文內涵有所感悟,但在讀者一環節上做得還很不夠。原因主要是老師朗讀的基本功不夠,朗讀指導的教學經驗不足,今後要在這方面多下些功夫。

四、教師語言功底不夠,缺乏激情。

更為嚴重的是,至今我還沒搞清具體怎樣才能有效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

五、對學生的發言缺乏及時地評價,沒能及時洞察學生的閃光點。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這方面的問題並不嚴重,但這堂課這方面做得不夠好,主要原因是課前沒有做這方面的準備,教學時注意力沒能完全放在學生身上所致。今後教學準備是還應要更完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鍛鍊。

六、心理素質不過關,有待歷練。

總之,此次“課堂教學達標活動”使我收穫很多,我的課堂教學終於踏上了正確發展的軌道。我深知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會更加虛心的學習,積極鍛鍊自己,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2

《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列舉了三種生命現象,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三件小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進而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本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篇文章原本是初一語文的一篇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感悟透徹實在很難,在選課時,年組的老師不同意我選這節課,但倔強的我還是想接受這種挑戰,我在備課時下了許多的功夫,自己研讀課文,閲讀教學參考書,上網到中學的教育網絡查找關於這篇課文的資料,又經過年組的老師的指導幫助,終於在週二講完了這節課。課中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時也有許多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發揚的優點。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緊扣主題

教學設計中我僅僅抓住“生命”這一主題,在學生談到對課文“飛蛾求生”一部分的理解時,我問學生:“此時,作者看到這一幕會想到什麼?”在“瓜子破土”的理解時,我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同時,透過自己傾聽心態,感受到對自己生命的驚喜(此處,應該再多找幾名學生傾聽自己的心跳),進一步感悟作者的理解,同時,讓學生説出對“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理解,以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説説怎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學生談得很實在,也很深入,特別是王佳月在以後的學習中開始有所改變。

在教學“飛蛾求生”、“瓜子破土”的結尾處,通過我的語言過渡,使學生兩次齊讀課堂,呼喚生命,緊扣課文主題。

四、拓展延伸,思想得到昇華

課文結束之時,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蹟,以及生活中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昇華。最後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為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生命因奮發圖強而美麗、生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

但在此處設計中,我沒有把我所準備的人物介紹一一介紹出來,總覺得有些失去了課堂的亮點。

五、教學中的不足

1、學生髮言有些拘謹,不夠精彩。也許是課文難度太大,也許是學生緊張,總之,學生的語言沒有平時有序,沒有形成很多的亮點。語文學科是個語言積累的學科,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加註重學生表達語言的規範,以及學生的分析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2、學生對教材的分析挖掘不透,教師應及時作好調控,引導學生分析,這樣更利用挖掘教學內涵。

3、對於這樣的講課,我以不是一次的經歷,但緊張的情緒日益加劇,這與自己的心態有直接關係,欲速則不達,同時,也顯現了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自己也更要多多鍛鍊自己。

4、可以説教學設計沒有太大的紕漏,還是很合理的。但教學之後我總會琢磨,如果再換一種途徑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試想如果抓住“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麼呢?”這句話進行教學,同時,在課文分析之中,反問學生“作者從飛蛾求生、瓜子破土就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嗎?”,也許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明顯一些。

其實,每個教師都會在執教之前和執教的過程中很迷茫,教學之後或有深深的感悟,雖然課已經講完,但這樣的反思會促進教學進步。我會通過自己的進一步的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精彩!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3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使本課結構完整。但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課外資料的拓展是主題拓展書上的課文《生命生命》,學生邊讀邊思考最能打動他們的句子,學生彙報的很紮實,不過在學生閲讀學習的時候,我沒有在大屏幕上展示課文,導致我在講課的時候,聽課的老師們也不知道我的拓展資料內容。

我也忽略了一個細節,在知道完各部分的朗讀的時候,我可以讓學生帶着理解配樂朗讀全篇課文,做到迴歸課文,再次感知。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4

本次在到深圳龍崗區平湖鳳凰山小學跟崗之前也在學校上過《生命生命》這篇文章,也能按學校的要求上好,也得到了領導的好評。可到了深圳龍崗區平湖鳳凰山小學跟崗學習後,看到了更高標準,更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便對以往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所以在鳳凰山小學上這節課時,大膽摒棄了以往的教學方法,用上了鳳凰山小學的教學模式進行試教。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19課《生命生命》一課。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似乎過於深奧。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我讓學生先看一組有關一些動植物在惡劣的環境下怎樣頑強生長的圖片,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自課文,在掃除生字障礙後自主歸納有關生命的三個事例。在此基礎上我轉入教學的第三環節,讓學生針對最能讓自己感動的事例進行畫詞句,抓住相關的語言寫出對生命感受。在集體彙報時通過品讀詞句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教學的第四個環節通過資料的交流,把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價值?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這樣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後迴歸課題,感悟生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雖然在教學時我根據了學生的學情進行了相關的調整,但上這節課仍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在教學“知妙”這一環節時,由於看到學生的書寫慢,為了保證明第四個環節裏可以讓學生有寫的時間,所以在講述這三個事例時,有點操之過急,而且多搶了學生的話説,從而導致後面的內容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

2.在教學第三個事例時仍未能從以往的教學中跳出來,只把教學點放在讓學生知道杏林子很珍惜她的生命,而忽視了這節課的最終指向目標,沒有從字裏行間都表現出杏林子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所以沒能吸引學生要讀杏林子的書的慾望。

3.在教學時的語言還不夠簡練,評價未能多元化,也沒有退在學生的後面,讓學生精彩。

4.在備課時曾思考這節課的目標指向,最終取決於指導向閲讀。但在備這節課時設計第四個環節時曾在“讓不讓學生寫對杏林子想説的話”或“讀完這第這篇文章把有什麼想説的寫下來”要不要出現糾纏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選用這一環節,可上完後節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學會取捨,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生命生命》 教學反思15

《生命生命》一課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説,這樣具有理性的思考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的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課前就安排孩子們收集杏林子的資料,瞭解她的生平事蹟,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導入新課時,我以杏林子的一句名言“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着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毛蟲,可能蜕變為一隻五彩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引入課文的學習,學生就不會感到難以理解了。

課堂上,為了加深對杏林子的瞭解,我再次播放了杏林子的資料,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這位“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的殘疾作家的敬佩。帶着對作者的崇敬,再來學習課文,孩子們就會更有興趣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前準備得不夠充分。例如沒有指導孩子寫自己的體會,這樣,在課堂上完成“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孩子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另外,課堂的朗讀訓練不夠。因為課件容量過大,從而忽視了孩子的朗讀訓練,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老師牽着孩子走,沒有孩子自己的讀書體會,這一點在今後的課堂上要加以注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22yqp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