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眾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眾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眾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眾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眾數》教學反思1

眾數和中位數是新增加的內容。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平均數是在一組數據內移多補少,假想各個數據變成同樣多,用這時的數據代表一組數據的狀態。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頻數最高的一個數,利用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表現整組數據的狀況。中位數是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利用中位數,也能描述整組數據的狀況。平均數是小學數學的傳統內容,有些時候,它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有些時候則不然。課程標準新增了眾數、中位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統計量,初步瞭解對同樣的數據有多種分析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比較客觀地描述數據的特徵,從而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認識眾數,我認為需要達到這樣幾個目標:

(1)讓學生體會到眾數產生的價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3)能根據實際情境判斷選擇哪種統計量分析這組數據比較合適,進一步體會眾數的實際應用價值。整節課有這樣幾點做得較好:

1、注重從情境引入,製造衝突,讓學生認識到以前所學的平均數的侷限,再引入學習眾數的概念,體驗其優越性。

2、注重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眾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3、注重聯繫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比較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客觀地分析數據的特徵,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能力。

總體來看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沒有問題的課總感覺也不是一節好課。學生真的對眾數非常瞭解嗎?真的能聯繫情境正確判斷選擇哪個統計量嗎?例如眾數的存在是因為一組數據中出現了極端數據,使平均數明顯偏離中心。可是怎樣來界定極端數據?對學生來説是個難點。教師應該對這點進行必要的指導。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生生爭辯中將學習中的矛盾凸顯出來,從而對平均數、眾數有更深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眾數》教學反思2

眾數是小學數學統計中新增的教學內容,而中位數、平均數、眾數的選擇與運用對學生來説又是比較難掌握的。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眾數,這部分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圍繞“怎樣選取人員更合適”展開討論,讓學生通過討論、嘗試的過程,認識另一種統計量——眾數。在理解眾數的意義和作用的同時,初步體會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並能根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到平均是、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在教學中我把眾數放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學習。在認識眾數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均數和中位數。在新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數學意義和統計意義的比較;在新課的練習中,強化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

從課堂效果上來看,孩子能夠初步區分中位數、平均數與眾數,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找中位數時,由於數字較多,孩子經常出現找錯中位數的情況,可以看出,孩子對於中位數的掌握還不是很牢固,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注意對舊知識的複習。

《眾數》教學反思3

眾數是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學習的統計量。因此,眾數的學習不能也不應該脱離現實情境。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把眾數這一概念的學習放在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比較、感知。

在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

小王看到一份電子廠招聘廣告上寫着:本公司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1500元,現招收普通員工若干。小王一看條件還不錯,就做了一名普通員工。可第一個月他只拿到工資760元,第二個月也只有800元多一點,問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1000元左右,少數超過1000元。小王很氣憤,就找公司經理去理論,公司經理將公司員工工資發放情況交給小王看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廣告中説的話是否準確?

同學們根據提供的數據,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計算員工的平均工資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得出平均每人是1500左右。馬上引起了學生的質疑:那為什麼小王只能拿到800元呢?

通過學生交流得出,平均數不能反映員工工資的集中趨勢,從而讓學生得出一個結論要尋求更好的統計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情境創設,交流解決小王在找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貼近生活,

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幫助小王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裏平均數不能真實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

然後,通過幾組相關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些數據的特點,並從數據的波動大小中,體現概率的可能性。讓學生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成就感。

《眾數》教學反思4

眾數和中位數是新增加的內容。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平均數是在一組數據內移多補少,假想各個數據變成同樣多,用這時的數據代表一組數據的狀態。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頻數最高的一個數,利用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表現整組數據的狀況。中位數是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利用中位數,也能描述整組數據的狀況。平均數是小學數學的傳統內容,有些時候,它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有些時候則不然。課程標準新增了眾數、中位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統計量,初步瞭解對同樣的數據有多種分析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比較客觀地描述數據的特徵,從而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認識眾數,我認為需要達到這樣幾個目標:

(1)讓學生體會到眾數產生的價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3)能根據實際情境判斷選擇哪種統計量分析這組數據比較合適,進一步體會眾數的實際應用價值。

1、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生活素材貫穿與整個教學的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信息來源於生活。並在參與中引發他們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的認知衝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徵有時是不合適的。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教學實施中,我側重於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教師在合適的時機進行補充和總結。在例題教學中,我充分給予了學生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大膽想象,結合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3、在眾數意義的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有關奧運會的信息,目的在於再一次給學生創造一個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機會。通過射擊比賽的案例,當平均數相同時,啟發學生去尋找其他的統計量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三個統計量的意義,解決了眾數的應用,還及時滲透給學生眾數的缺點——不唯一性、也可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了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的區別。

4、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的,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三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但描述的角度並不相同,三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同時也滲透出了他們的優越性與侷限性:中位數和眾數都不受極端數值的影響。中位數是一個反應數據集中趨勢的位置代表制,能夠表明一組數據排序最中間的統計量。當一組數據有較多的重複數據時,眾數往往是人們所關心的一個統計量,它提供了哪個(些)數據出現的次數最多。為了能讓學生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總結,如射擊隊員的選擇,這個案例的知識綜合強,既體現了眾數的不唯一性又聯繫到數據的波動大小(數據的穩定性是由方差來決定的)。同時又融入了眾數的大小和出現次數的比較,甲中9。5和9。4出現了三次,乙中10出現了四次。無論是從大小還是從出現次數上比較,乙都佔有一定的優勢。能經過更多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由數據的穩定性及波動大小再考慮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結果會不一樣。往往數據越多越有説服力,也體現出了概率中的可能性事件。在整個案例的深入挖掘中,已漸漸體現出了統計量與概率之間的關係,教學中知識點的定位確實有深度,但是,這節課下來,我已經感受到孩子們思維的廣泛性和想象力的豐富。我深深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可以説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創設了數學。數學是人類通往智慧大門的金鑰匙。

《眾數》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課堂非常豪放,非常輕鬆,富有生機。整節課至始至終老師都不包辦,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

首先,我把課題更改為《尋找數據的代表》,而不是直接寫成《眾數》。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和聽課老師都有新鮮感,有強烈的未知慾望。第二也能充分體現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不但要學習眾數,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數據特點和實際需要尋找不同的數據代表。所以,本人認為把課題更改為《尋找數據的代表》還是挺好的。

第二,導入課題體現新課程要求。我是設計學生熟悉的、喜歡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讓學生尋找代表中國人身高的數據,然後出示國家統計局有權威的統計情況説服學生可以用平均數代表。再結合老師本人的身高設計兩個對比例子:老師的身高是中國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對嗎?老師的身高是五個同事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下對嗎?通過讓學生對比,可知平均數和中位數雖然都可以表示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但平均數有它的缺點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中位數恰恰又能彌補這個缺點。雖然都是身高問題,有時要用平均數表示合適,有時要用中位數更合適。這樣設計目的一讓學生知道數學緊密聯繫生活,二能為後面的學習眾數和三者的對比都起着鋪墊的作用,從而很順利地引出本節課我們繼續尋找數據代表的課題。

第三,要讓學生有問題思考,有話可説。這樣做才能挖掘出學生的潛能。

1、引導學生用自己語言闡述眾數概念。在講到眾數的概念時我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學生們在闡述過程中互相補充不斷完善,學習效果挺好的。而且為了強調眾數的眾表示眾多的意思時,我説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粽”嗎?是植樹節種樹的“種”嗎?學生説是羣眾的“眾”,眾多的“眾”,於是我又順便讓學生用“眾”字組幾個成語,同學們舉了很多成語:眾目睽睽,眾志成城……等等。不但與語文學科進行了整合,還進一步幫助理解了眾數的含義。

2、講完如何求眾數,讓學生猜一猜在求眾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情況?學生們説得很好,有的説會遇到一組數據非常多的情況;有的説可能眾數和中位數是同一個數;有的説可能出現多個眾數,也在可能沒有眾數現象。本人認為只要放手,學生的思維都可以很活躍的。

本人有一個思考:就是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到眾數原理”的事例後,下個環節是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先求出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然後思考“一個數變化,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會變嗎?”這樣的一個問題,目的是要為後面的比較三者之間的聯繫作準備。課後我在思考:學生尋找的生活例子的環節是高潮環節,學生學習熱情高昂,舉的例子也非常經典,能否把學生舉出的實際例子直接運用昇華到“一個數變化,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會變嗎?”這樣的問題上呢?如果能這樣設計效果一定會棒的。可見,今後在教學設計上還要再大膽些,一定要進一步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r9v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