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力與運動教學反思

力與運動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力與運動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一下吧。

力與運動教學反思

力與運動教學反思篇一

一、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現代教學要求擺脱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着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我在教學時,有時還會不自覺地側重知識地教學,而在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欠缺。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可以是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總結歸納能力的好機會,而我匆匆地用投影將其打出,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含量。我應有意識地將其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反觀我這堂課,我與學生雖有溝通,但停留在表面上,沒有在深層面上溝通。

三、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偶爾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我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例如,對於如何設計驗證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有的學生提出了通過改變壓力的方法來改變阻力,有的學生提出改變斜坡的粗糙成度的方法來改變阻力。其實第一種方法是不可行的,因為在改變壓力的同時,該方法也同時改變了物體到水平位置時的初速度,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變量。課堂教學中首先鼓勵學生的創新,然後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四、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鐘後,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髮言。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偽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言的權利。這也是我在這堂課中考慮欠缺的地方,我計劃是六人一小組,但未考慮到學生的分工與協作問題,有的學生只在旁邊充當看客的角色,有的學生扮演了小組中的所有角色,又是操作員,又是記錄員,又是設計員,實驗成了他展現個人能力的舞台。關於小組合作真正探究的問題上,我應該多向綜2課老師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組織小組合作交流的。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經過各位領導與專家的指導後,我特將所教的部分內容從新構思與設計,慣性這部分內容我將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共設計了五個實驗,即1.慣性球;2.小車運木塊(起動和剎車);3.瓶口取物;4.套緊鐵錘;5.杯子倒水等。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十分輕鬆活躍。

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通過讓學生動手的形式來探求知識。這節課設計的五個實驗全部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實驗中發現規律,探求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貫穿“猜測—→演示—→分析—→歸納”這麼一條主線。在做每一個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會出現什麼樣的實驗現象,看看誰猜得對?然後再讓學生演示,邊演示邊説出操作的方法,最後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實驗中包含的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充分地採用發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儘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儘量少用“為什麼”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積極採用“有哪些觀點”、“有什麼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本節課中,當學生完成利用慣性將錘頭與手柄套緊的實驗,並説明其原理後,老師不是簡單問“對不對”,然後就此結束,而是接着提問學生“想一想,還有什麼其他辦法?”。這樣一問便可激發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會説可拿其它鐵錘來錘緊;可用錘頭撞擊地面或牆面;還有的`會説可在鬆動的錘頭與手柄的間隙裏打入釘子或木條等等。我首先肯定同學們能積極動腦,多想辦法解決問題非常好,接着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與利用慣性的方法的優劣,從而加深學生對運用慣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認識。通過積極採用發散思維提問,有利於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十分有益。

四、充分地利用知識特點,積極滲透德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與生活密切相聯繫,它的許多知識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根據慣性知識的特點,結合本市正在進行的城市管理,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所學慣性知識充分展開討論,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違章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嚴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覺性。

力與運動教學反思篇二

“力及其作用效果”一節課是“力和運動” 一章的起始內容,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故而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來學習。其中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力的概念,力的符號和單位,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

得:本節課是由運動向力的過渡,故而在開始力的學習之前,首先對於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的知識進行復習,然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實驗,討論舉例得出了力的概念。由於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在處理教材時先引出力的概念,指出力的存在離不開物體,考慮到有利於記憶和邏輯上的問題,引出力後馬上讓學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知識,最後才分析力的作用效果這一學生非常熟悉的現象。

失:(1)由於學生剛開始新學期的學習生活,還沒有儘快進入興奮的狀態,在課堂討論舉例的時候顯得興奮度不夠;(2)對於力的作用效果學生掌握情況不太好,主要表現在於對“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理解不夠透徹,出現了概念辨析不清的現象。

措施:對於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首先給學生辨析“運動狀態”,運動狀態是指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不變的運動狀態是指: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變化的運動狀態是指:勻速曲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變速曲線運動。

標籤: 反思 教學 運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r9o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