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力學教學反思

力學教學反思

力學不僅是物理學中的經典學科,也與人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下面是關於力學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閲讀!

力學教學反思

篇一:理論力學總體教學反思

理論力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系統性較強,各章節之間的聯繫密切,想要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必須適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有助於靈感的閃現,創設愉快的情境氛圍有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良好的思維情境是一種主動、積極的迫切探求新知的學習環境,是一種敢想善思創造性學習的情境。這種情境的產生來源於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我們堅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做到“六讓”,即:讓學生獨立觀察,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動口表達,讓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標新立異,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誘導、激勵,如“為什麼”和“擴散性提問”,如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創造一種寬鬆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造靈感,積極地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主渠道,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我們注重思維過程和思維特點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發現過程和探索過程,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1.注重思維過程和特點的訓練

思維是人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迂迴間接的途徑尋求問題答案的認識活動,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活動,它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聯繫和關係,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等特點,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思維活動的特點,加強對學生思維活動間接性和概括性的訓練,精選精講授課內容,着重講清“問題是什麼”,“問題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此問題的現象反映了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掌握基本概念,弄清基本知識、基本概念間的內在聯繫,在每章節結束後將所學的知識總結概括成一幅思維流程圖,形成一個高層次的概要性認識,以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例如:在講靜力學內容時,着重講解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力系的簡化和力系的平衡,最後引導學生總結概括成一幅思維流程圖,並對圖進行反思與引申,提出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產生內效應時其內部還會產生什麼,物體變形的形狀與外力有無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當力系中所求的未知量多於所能列出的獨立平衡方程數時,如何求解等問題,為材料力學及結構力學內容教學埋下伏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2.教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教授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有可能開闢一個新天地,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用歸納、類比及逆向思維的方法分析教材,深化理解教材。如:在解決平面一般力系問題時,常常將其分解成平面匯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問題來求解。組合變形中複雜的變形問題可以分解成簡單變形問題的組合進行求解,作複雜的彎矩圖可以分解成一個個簡單荷載的情況後,用“疊加法”求解等。由此就可以歸納出在一定條件下,複雜問題可以分解成簡單問題的組合來求解的思維方法。再如:講材料力學內容時,常將各種杆件變形形式進行類比,將相應的各截面應力分佈情況進行類比,將求結構變形、位移的方法進行類比。講理論力學內容時,將平動與轉動進行類比,將力對點的矩與動量矩進行類比,等等。使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多觀察勤思考的思維習慣

敏鋭的觀察力和多角度的思考是培養思維靈活性、廣闊性的重要基礎。開展一題多解的分析討論和集思廣益活動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一題多解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求解同一例題採用不同的基本方法,二是雖採用同一基本方法,但在求解某一關鍵步驟時,所選擇的途徑和運算技巧不同。開展一題多解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分析問題的內在聯繫和隱含條件,並進行廣泛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篇二:力學複習課的教學反思

複習課有時候卻得不到應有的收效?原因在哪裏?經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識”的複習課中,往往都是通過歸納,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梳理知識方法,這種做法,往往表現為老師津津樂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經心,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但一當老師提出一些創設性的問題時,學生則精神振奮,精力集中地思考問題,這就是明顯反映了學生需要通過問題來複習“基礎知識”的迫切要求。問題是科學的心臟,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道理就在這裏,因而也就理所應當地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發揮主導作用。

2、在涉及“科學技能、科學思想方法”的複習課中,以往教學往往是闡述一種“方法”後,立即出示一個或幾個相應的例題或練習,學生只管按老師傳授的“方法”套用即可,這樣,學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過程,即選擇判斷的過程,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學生上課聽得懂,課後或考試不會思考、不會做題”的現象。在解答問題上,學生就會束手無策,無從下手,這就是當前科學複習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科學複習課的質量,使師生的辛勤勞作,換得豐富的碩果。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聽懂學會,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安排練習的機會。 例如在複習力學時,可以根據解答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種類,力的相互性等知識點,設計一組可將有關“方法”溶於其中的小題目,讓學生去做,這樣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應用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法掌握科學、運用科學的知識,解決科學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回顧所學的“方法”並作出相應的選擇判斷,從而輕鬆愉快地實現知識複習與能力提高,最後老師可以再進行歸納解答相關幾種解法。

為此,我認為用這種方法進行科學複習教學,是解決當前科學複習教學效率低,質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那麼應該如何設計呢?

課前針對複習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幾組題目,將有關科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科學思想溶於其中,換言之,即以題目為骨架編擬課時教案,在具體教學中,以題目開路(先出現題目,再出現其它),然後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討論、研究和解教師借題發揮,畫龍點睛,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發現規律性的東西,並使學生智力與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變“講練講”為“練講練”,變“一法一題”為“見題想法”。

如何實施呢?

1、選題時,各題組要緊緊圍繞課時複習目標,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題規律,重複出現,螺旋式遞進,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學生掌握問題的來龍去脈,加速從模仿到靈活運用的過程,能深深印入到學生的腦海中。

2、題目的選編以考綱為綱,以教本為本,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範作用。

3、一組題目解完後,帶領學生回過來反思,本題複習了哪裏基礎知識?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科學方法?體現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科學方法?體現了哪些科學思想?哪道題可以推廣,引申變式?哪些題還有哪些解法(一題多解)?把後兩個疑問交給學生,使他們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鞏固、深化、提高,使他們的知識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4、題目要能及時反饋教學信息,隨時調節教學。因為能讓學生當場瞭解解題過程,知道正誤,及時反饋,教師由此也能立即獲得學生方面的信息。糾正或強化,隨時解決,不燒“夾生飯”,這樣教與學的針對性都強,教師及時瞭解學生掌握了什麼?還未掌握什麼?哪些學生掌握了?哪些學生還未掌握?

篇三:力學教學反思

白家礆中學 王永慶 這是一節有關力學知識的內容。包含有:什麼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關的內容。涉及到的生活層面很廣,雖然知識點都淺顯易懂,但學生很難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加以精闢的解釋,容易在層出不窮的知識點中把握不住重點,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點撥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現象進而揭示其本質。理清一條思路,配以自然的過渡銜接,巧設小實驗,讓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簡單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濺出一池漣漪

長言道:“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語會對一節物理課教學,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平淡無味的導語不僅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會起抑制作用。本節課我以“課前熱身”導入,讓同學比比誰的氣球吹得最大?同時不忘體驗兩腮的感覺。學生很興奮的接受了這樣的開始,帶着老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課堂中來。

學生的潛概念中,對力的認識還是有基礎的`。所以我在讓同學們體驗力的同時給他們看了一組生活中其他領域的產生力的場景,目的是激起學生有更進一步的學習慾望。從而為學習”力”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談談除了人類還有哪些物體也能產生力的作用?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幾幅各物體產生力的圖片,讓學生總結得出“什麼是力”。

二、闢之妙問,因勢而利導

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指教學過程中某兩個教學環節或某兩個知識點的教學銜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上一個問題已經結束,而下一個問題尚未開始之際,情緒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這其中的銜接,會使得物理課堂變得過於生硬。所以,稍帶有懸念的過渡或富有藝術性的轉折,就有利於學生振奮精神,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在講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請學生舉例各個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分別是什麼?而後手拉橡皮筋問相同的問題,學生輕易能回答,正當他們覺得毫無難度時繼而又拋出第二個問題:”手有什麼感覺?”另外,講授力的“作用效果”時當學生能瞭解:力作用在比較軟的物體上時物體會發生形變,那麼作用在比較硬的物體上呢?是否也會發生形變?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意見。學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發,迫不及待的想去找出答案之所在。“牽一髮而動全身”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中去。

三、敢試牛刀,享受動手快意

初中物理課堂重視的是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我多次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起,講講生活中哪些顯現涉及到力的知識。同時也不忘讓學生利用橡皮筋、氣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時時體驗一下力的存在。這些其實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可學生們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樣多次的訓練就能幫助他們找出規律。淺層次的接觸無法讓學生得出一系列的規律,所以必要的動手實驗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使潛在的能量盡情的釋放。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一節普普通通的物理課在簡短的小實驗中充滿着活力與情趣。

四、傾之聲情,感動幾多情愫

我常常思考怎樣的一節課才算是成功的?記得有人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學生能聽懂,學生能參與!”是啊!如果課的形式質樸得無法再出彩,如果言語匱乏得無法再生動,那麼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問話那鼓勵的一個眼神,在學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漣漪更有那波濤洶湧般的熱情。

在講授硬的物體受力是否會發生形變時,學生們各執己見,有個女孩説出“力小時就不會發生形變,力大時就可以”我當時對她的話進行了更正,但無論是我的列舉否定還是多媒體演示時的論證,我始終都沒有把視線從她的眼睛上移開,我想讓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這樣她看着我,輕輕的點點頭,我知道她懂了。這之後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踴躍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這正是在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彼此間都要達到的境界。

新課標下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在設計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課堂機智還是不夠,學生有的回答離自己設計的答案相差很遠時,我不能及時作出正確的評價。還有一部分同學的參與熱情不高,似乎總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態觀看其他同學的“表演”,而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一節課下來,淨心沉思,我深刻的明白只有不停地汲取教學成敗的養分,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8xo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