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小學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關於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來引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讓學生明白要知道各個圖形的面積才能進行精確的比較。然後在新知識的學習時,從數格子中瞭解到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一樣的。為下面的拼圖形作好鋪墊。同時讓學生明白數格子有它的侷限性,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接下來就是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試着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和轉化成的長方形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有更深的認識。在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後,進行例1的教學,讓學生運用剛學的知識解決這一問題。最後在練習的時候,強調在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一定要知道底和底所對應的高,這樣才能計算。同時,由S=ah所衍生的另兩個公式:S÷a=h、S÷h=a,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需要以後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並且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一、重在每個孩子都參與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學習。首先,通過財主分地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地和平行四邊形的地哪塊大?然後讓他們各自説明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有的孩子提出用數方格的方法,還有的孩子用剪切和平移的方法,然後再進行逐步展開。全班孩子在數格子的時候會發現問題,平行四邊形的格子沒有那麼好數,不滿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雖然數出的答案一樣,但是不太精確,而且孩子們也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數格子的方法來進行的。所以我們着重講轉換的方法。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敍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滲透“轉化”思想,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着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

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只是拼出兩種,另外一種情況(沿中間高剪開)學生沒拼出來,我只好自己演示出來,讓學生了解,拓寬空間思維想象。接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把三種方法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討論比較,轉化後的圖形和原圖形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語言,組長彙報。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孩子們瞭解到轉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後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以提供方法遷移。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教師不敢完全放手的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第一課時,重點是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平等四邊形的面積。難點是探索平等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割補法把平等四邊形變成長方形,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也是我們以後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一種基本方法。

因此,作為第一課時,我設計的重點就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自然引導及探索過程和找準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底和高。一節課教學下來,反思有以下不足:

(1)從教師自身來説,有點緊張,導致關注學生不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理想。

(2)從設計來説,舊知導入(出示生活中的情景圖找學過的圖形並抽象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比在教室裏找圖形節省時間得多);例2可作為一個基本練習,不作為例題,這樣練習題型可豐富些。

(3)從現場教學效果來説,本節課設計了一個思考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但因為斷電和時間關係未展示;另一個最為遺憾的.是學生反思與小結,應將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提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師適當用一兩句話小結,以便為今後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打下基。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平形四邊形的面積》是學生第一次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探索麪積計算公式,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數學思想、活動經驗對學生下一步探索三角形、梯形和圓面積公式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因此轉化的方法和轉化思想的滲透無疑是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中,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例如:當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後,教師引導:你認為他的方法怎麼樣?好在哪兒?你還有什麼問題?通過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不斷地把課堂引上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潮。

四、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1、讓學生進行兩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2、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逆向思考,給了面積和底或高求高或底。

3、辨析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否相等。

五、我的遺憾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自己覺得在引導和組織學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些學生的操作活動沒有很有效進行,導致那裏的教學時間過於長。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自己感觸頗多,有成功中的喜悦,也有不足中的遺憾,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反思這節課,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問題情景,引起矛盾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一個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麪積有變化嗎?怎樣變化?如果任意拉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會發現什麼?什麼情況下它的面積最大?通過這個拓展題目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變化,從而理解的更透徹,運用的更靈活。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滲透“轉化”的思想。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步步深入,緊扣主題。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究氛圍。

第四、聯繫實際設計習題,學習內容始終充滿生活氣息。

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1、應變課堂能力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需要多鍛鍊。

如新知猜想時耗時過多。

2、學生數學知識的底藴要加強。

學生拿着平行四邊形,不知道如何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也與我前面的鋪墊、啟發不到位有關,當學生不能獨立作出來時,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啟發,可以這樣啟發:同學們看一看,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邊是什麼位置關係?如果能利用這一點來轉化呢?沿着什麼剪?

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而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不是什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麼是“底×高”,為什麼不是“底×鄰邊”?通過把平行四邊形不斷“拉扁”,引導學生逐步瞭解高與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繫,理解高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影響,在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數思想。

其實,澄清錯誤與建立正確認識同樣重要。不急於引導學生對正確情況的接受,而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矛盾衝突,並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和錯誤的剖析。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何是“底×高”,為何不是“底乘鄰邊”?疑問的解答,需要的是觀察、比較、分析等充滿挑戰性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澄清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什麼,不是什麼”,明白“這樣才是正確的,那樣為什麼是錯誤的”,就會獲得真正的數學理解,推理能力也能得到發展。“推拉轉化後,面積發生變化”的表象得到強化,進一步澄清學生潛意識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鄰邊”的錯誤認識。

在不斷地對比、交流過程中,錯誤經驗得以糾正,模糊認識得以澄清,數學思維得以發展,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得以提升。但是在澄清與對比分析中,時間運用的也較多,對於“精講多練”的目的沒能達到。這種剖析,在日常教學中都是分多個課時進行,完全揉入一節課,甚至微型課,需要我思考如何從別處挪出時間出來,精心雕琢方有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8n9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