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 教學目標

《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瞭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體會本文選擇不同景物渲染刻畫主題的方法。 

3、學習本文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一)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特點進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讚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三、 教學課時:2課時

四、 教學方法 

1、 美讀法 

2、 討論法 

3、 比較賞析法 

4、 情境教學法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請問現在是屬於哪個季節?

生:秋天

師:那麼你們眼中的秋天有着怎樣的秋色呢?南方的秋天與北方的秋天有何不同?

生:、、、、、、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從古至今,關於“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名篇佳句舉不勝舉,名篇如我們學習過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的《山居秋瞑》、劉禹錫的《秋詞》等。佳句如: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選自《滕王閣序》)、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選自《登高》)等等。有的描寫了秋天的肅殺淒涼,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爛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那麼,著名現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會是怎樣一種景象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獨領20世紀30年代詠秋散文風騷的精品《故都的秋》!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釋題

明確:“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特點,帶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2、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説家、散文家。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説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説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後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1932年12月發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後寫了不少山水遊記和詩詞,1935年發表《出奔》,抗戰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戰。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 

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於1934年8月。由於種種原因,郁達夫於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遊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課文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用筆劃出來,查字典解決。不理解的句子,用筆劃出來,等到分析的時候交流解決。

2、理清全文思路

課文結構是怎樣的,文章怎樣前後呼應?

A、總起    ①北國之秋  

                         感受:“清”、 “靜”、“悲涼”

                                     “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  

                          感受:“慢”、“潤”、“淡”

                                      “看不飽”、“嘗不透”、

                                      “賞玩不到十足“

 B、分寫    記敍      

   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            (冷色調)

牽牛花、秋草。

   ②秋槐蕊             ③秋蟬                青天(藍綠)藍朵(藍色) 秋草(黃色)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

   ④秋雨                  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

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深化)

C、總括      

①南國的秋的比不上北國的秋                            (對比呼應)

 ②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

    (呼應)

3、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句子或段落,然後朗讀給大家聽,並説出自己喜愛的理由。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二)、分析課文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回顧所學內容。 

問題:(1)本文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來寫的? 

     (2)這些景物有什麼共同特點?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調的是哪些詞語?作者對它們是怎樣渲染和刻畫的? 

        2、體會文章寫作特色(學生歸納分析) 

      ①襯托的手法:寫江南之秋的作用。

           例:本文題目是“故園之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麼?

分析:文中多次提到南國之秋,其目的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②景物的選取:能體現作者主觀情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例: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什麼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原因有三:

其一,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決定的。他追求“清”、“靜”,並籠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風景還都是遊人雲集,熱鬧非凡的地方,那裏的景色難以表現作家的這種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風景,是古往今來墨客吟詠北平秋天常用的題材,雖富於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來。

其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見的景象人們雖然很熟悉,早就習以為常,但是卻往往忽略了它們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們挖掘了出來,集中了起來,使人更深刻地體味到北平的秋“味”。

      ③語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結合,節奏感強。

          例:下面兩段對槐樹和秋雨的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兩段文字像輕輕飄浮的白雲,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敍述之中,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這裏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裏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3、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解決思考題 

(三)、拓展遷移

       1、歸納鑑賞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誦讀,朗讀最好,便於深入領悟語言和情感。 

②聯繫背景,便於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結構。 

④鑑賞文章寫作上的特點。 

⑤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遷移訓練

 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有時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們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下面請你從下面所給的字中選出一個你認為最恰當的,填到括號內,説説這樣選擇的理由。

1.選詞填空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寄》司空曙)

綠紅黃殘

提示:黃。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並且符合對偶

(四)、結束語

故都的秋是一首詩,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畫,美麗而落寞;

         孤獨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蒼涼;

         孤獨的秋是一杯茶,苦澀而清醇.

 

曾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r3zk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