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秋興八首》(其一)教案

〖《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蹟》(其三)、《登高》〗

提前一週要求學生背誦並默寫這三首詩

第一課時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故鄉,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與薰陶,是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裏,它時刻關心着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

可是,事與願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於763年一度攻佔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裏,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悽慘。他日夜想回歸故鄉,卻始終無法實現願望。寫這首《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為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層次結構](標註黃色的文字要求學生記在筆記本上並背誦)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悽苦落寞的情懷。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視野中的巫峽景象和陰森氣氛: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盪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雲蓋地,又象徵着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

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章法上,“叢菊”照應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生髮而出(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則描寫秋風裏,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表現了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釦題目,綰結全詩。

[內容總評]

整首詩隨物興感、即景寄懷,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迴歸故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古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遠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為深厚。

[藝術特色]

1、章法謹嚴。比如頸聯,“叢菊”照應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生髮而出,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

2、情景無間。表面上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和景互為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悽風苦雨吹打的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

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雲,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湧”,“接地陰”的外貌特徵,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盪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託“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興懷,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顯,情因景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語言練達。如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後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着含藴無窮的深長餘韻。最為傑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後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

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繫於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藴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附錄:《秋興八首(其一)》背誦材料

[思想情感]

首聯寄寓老大傷悲、悽苦落寞的情懷。頷聯暗寓了時局的動盪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雲蓋地,又象徵着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頸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尾聯表現了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

[內容總評]

整首詩隨物興感、即景寄懷,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迴歸故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古以來,悲秋成為了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遠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為深厚。

[藝術特色]

1、章法謹嚴。比如頸聯中的“叢菊”照應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生髮而出,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

2、情景無間。從表面上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和景互為依託、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寄寓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悽風苦雨吹打的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整首詩既因物興懷,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懷,讓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顯,情因景而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0z9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