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登臨詞二首 教案教學設計

登臨詞二首 教案教學設計

 一、桂枝香

登臨詞二首 教案教學設計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他目睹時弊,慨然有矯時匡世之志,曾給皇帝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升為參加政事,前後兩度為相。在他執政期間,積極推行變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權,希望藉此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由於保守派的頑固反對,變法並沒有取得真正的勝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傑出文學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邏輯嚴謹,辨理深透,筆力雄健,語言簡練,奇崛峭拔。詩,他是北宋四大詩人之一。其詩長於説理,精於修辭,也有情韻深婉之作,風格道勁有力,有如其文。詞,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卷四),不受前人綺靡風氣影響。

這首詞在黃舁《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注有“金陵懷古”的題目。有人考證這是編者根據詞意所加。但從詞作的實際看,是很切合這個題目的。這詞就是登臨金陵而懷古,進而傷今的。寫作時間一般認為是在作者罷相後退居金陵時,即熙寧年間。

2.基本解讀:這是一首登臨懷古抒慨詞。通過對六朝統治者相繼亡國的深刻歷史教訓的緬懷和批判,對當時的當朝者提出了嚴正的警戒,體現了一個政治家鋭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主旨)

上片寫景。起句“登臨送目”領起上片詞意,表明此下所寫的都是親目所見。“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登臨的地點、季節、氣候。“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化用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靜如練”,對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總的靜態描繪,純屬自然景觀。“似練”、“如簇”,很簡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寫動景。寫出了人的活動,側重於人文因素的描寫。“殘陽”補敍登臨的時間,是在傍晚。“西風”照應上文的“晚秋”。殘陽、西風,給人以蕭索的感覺,整個景象的氛圍以悲情為基調,與下片中的“悲恨相續”相呼應。“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彩舟”接“征帆去棹”。“星河”,指長江,“鷺起”,由長江中的白鷺洲聯想到白鷺鳥,着一“起”字,靈氣盎然。“畫圖難足”,對當前所見之景作總的概括和讚美。

下片懷古,抒發感慨。“念往昔、繁華競逐。”總領下片詞意。“繁華競逐”把六朝的統治者因窮奢極欲而亡國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來。“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這是“繁華競逐”而亡國的一個典型事例,舉其典型,概括其他。杜牧《台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意思是説,隋軍大將韓擒虎已經攻到了陳朝的國都(即作者現在所登臨的金陵)的城門之外,而陳朝的皇帝陳叔寶還和他的寵妃張麗華在尋歡作樂。這是詩人的典型化了的藝術語言。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實際情形是,陳、張躲藏在井裏,隋軍攻人後,才把他們從井裏拉上來俘虜了。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杜牧的詩句,更為真實。詞人當然也深明此理,所以依然以之入詞。“悲恨相續”,極有概括力,説明像陳朝這樣的事例是前後相繼發生的,並非個別特例。以下對弔古者的批判:“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的歷史教訓應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自唐朝以來,人們來此登高弔古,僅僅是“漫嗟榮辱”而已。這樣的空歎興亡,在作者看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真正有價值的是要從中吸取歷史教訓。如果不吸取教訓,那隻能如杜牧《阿房宮賦》所説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在詞人看來,六朝之所以“悲恨相續”,就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鑑之”。那麼現在朝廷的情況怎麼樣呢?是不是清醒了呢?詞人説,沒有。“六朝舊事”五句,都是説這個問題。六朝舊事已經隨着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可歎的是他們的歷史教訓,至今還沒有引起當朝者應有的警惕。“但寒煙衰草凝綠”,借景抒情,抒發悲歎之情。最後化用杜牧《泊秦淮》詩的成旬,情景與小杜詩大體相近,而用意更為深刻警策,且極具含蓄美。“至今”、“時時”,絕不是為了詞律的需要而添加上去的閒筆,而是最具表現力的直指朝廷積弊的投槍匕首。宋朝從真宗到仁宗、英宗時期,都是沉醉於表面的承平而過度揮霍,宮廷開支之大,皇帝賞賜之濫,宂官宂員之多,都是空前的。君臣們花天酒地,魚山肉海,坐食山空,國庫枯竭,危機時露。詞人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上神宗皇帝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都有所記述。這些弊端,正是他要變法的重要原因所在。在詞人看來,如再不醒悟,必然重蹈六朝的覆轍。

3.鑑賞要點:立意高遠。作者不是沿襲傳統的登臨懷古,客觀地慨歎興亡;而是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用政治家的鋭利目光,總結六朝相繼滅亡的歷史教訓,直斥現實朝政的積弊,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政見。但是詞中的議論全都是用史實説話,用形象説話,毫無説教之失。這首先是詞,是藝術作品,畢竟有別於政治論文,因作者能融政治識見於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寓政治批判於所敍寫的史實之中,讀來很有渾成之感。

善於用典。如,“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化用杜牧《台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千里澄江似練”,融化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澄江靜如練”;“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將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略作變通,新意豐厚。每處援引前人成句,都能渾成妥帖,都融進了詞人自己豐富的新意,猶如經過了化學反應,而不是簡單的物理移位或加減。

二、念奴嬌  登多景樓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陳亮(1143一1194),字同甫(也寫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學者稱之為龍川先生。一生沒有做過官。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考取進士第一名,授籤書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於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平生極力主張抗金收復中原。在他的作品裏,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思想,意氣凌厲,感情激越,鋒芒逼人。擅長政論文,大都具有精闢獨到的見解。他的詞與辛棄疾同調,其氣概之豪邁,甚至比辛更高一籌,但文采略遜於辛,是辛派詞人中重要的一員。

2.基本解讀: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強烈的登臨詞。寫景、懷古都為議論作準備,在議論中申明瞭自己鮮明的政見,表現出抗敵報國的迫切心情、堅定立場和昂揚鬥志。(主旨)

開頭兩句,直接進入議論。登樓四望,不覺百感叢生,可歎自己的這番心意,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此意”,即“恢復意”,總攝全文,全詞都是圍繞這個主旨展開。與此相關的,還有對南北形勢和整個抗金局勢的看法。接下二句,從江山形勢的奇險引出對“天限南疆北界”這種錯誤主張的批判。“鬼設神施”,極言其險要。然而這樣的險要江山,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將它看作進取的憑藉,反而錯誤地認為是天設的南疆北界。這是對當時的當權者的尖鋭批判。“一水”三句,指出這樣的地理條件,進可攻退可守,正是足以與北方強敵爭雄的形勝之地。可惜當朝者,沒有這樣的見識和膽略。接着借對六朝統治者的批判,來揭露南宋統治者苟安的思想實質是“只成門户私計”。原來他們媚敵主和,都是因為考慮到統治集團中少數人的利益。詞鋒犀利,鞭闢人裏。

過片三句,借對六朝王謝諸人只知灑所謂英雄之淚,卻沒有抗敵的實際行動的批判,諷刺南宋統治集團中某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詞,而沒有北伐的行動。“也學英雄涕”,諷刺辛辣尖刻。下接“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羶無際”,對統治者“只成門户私計”進一步批判。他們以為憑着長江天險就可以長保偏安,根本不管中原地區廣大民眾在侵略者的統治壓迫下的苦難。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正面申明作者的“登臨意”。在詞人看來,憑藉這樣有利的江山形勢,正可長驅北伐,無須左顧右盼,應當像當年祖逖那樣,中流起誓,收復中原。詞鋒犀利,意氣風發,充分體現了詞人豪邁的襟懷和氣度。

結拍二句,承上“長驅”,進一步闡明必勝的信心。作者認為,南方不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帥才,也不乏披堅執鋭、衝鋒陷陣的將才,完全有條件戰勝北方敵人,應該具有當年謝安那樣的膽略和信心,不必顧慮重重。

3.鑑賞要點:領會詞中雄辯的議論特色。詞中將慷慨縱橫的論辯融會於熱血激盪的詩情之中,詩情與政論熔為一爐。這是政論的形象化,是形象化的政論。既有鮮明的戰鬥性,又有強烈的感染力。

4.相關資料

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卓越不凡的觀點和堅定的愛國立場。他堅決要求恢復中原,並指出當前“正好長驅”北伐的勝利前景。向來寫懷古詞總不免夾雜一些撫今追昔的傷感成分,而這是一個例外。他批判了東晉士大夫悲觀、失望的情緒,重申祖逖的中流誓師、義無反顧的決心。這種積極豪邁的精神,在南宋詞人中是不多見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q7jnkk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