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地球的自轉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轉地理教案

導語: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有利於教師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球的自轉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參考!

地球的自轉地理教案

一、 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 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瞭解的基礎上,繼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律,同時,也為後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的地球——到動態的地球)。

三、 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的山區,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瞭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 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科學本質,注重學生髮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於動作(活動),來源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等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如下特徵:

1、強調創設情境並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悦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瞭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徵。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瞭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週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樂於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瞭解有多少呢?

生:-------------------------。(學生依靠以前所學所接受的知識進行回答,內容很豐富。)

師:同學們對地球瞭解的確實不少,現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生衝突,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彙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課件。(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有的工具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白天與黑夜交替現象。

師:造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裏,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着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週,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條。

播放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現象課件。(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為什麼?請大家課後思考。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麼?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衝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裏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qryo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