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七年級生物教案:莖是由芽發育成的

七年級生物教案:莖是由芽發育成的

教學目標

七年級生物教案:莖是由芽發育成的

知識目標

瞭解芽的種類,理解葉芽的結構及葉芽發育。理解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葉芽的結構,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係”,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知識是葉芽的結構。植物的生長、發育與葉芽的結構息息相關,葉芽的結構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實際上,葉芽就是尚未展開的枝條(枝條:長有葉和芽的莖)。也就是説,莖是由葉芽發育的。只有弄清葉芽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與芽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為後續知識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組織學生做“觀察葉芽的結構”實驗是本節的難點內容之一。學生經常掌握不好雙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會把手劃破。教師課前應把刀片的一側用膠布包好,並告訴學生刀片的正確拿法,避免劃破手指。用刀片縱向剖開葉芽時,學生會出現“剖偏”現象,從而影響對葉芽的觀察效果。教師除了做好示範外,可以多備幾個葉芽,讓學生多做幾次,從中挑選出最完整的葉芽縱剖面。

本節的難點知識還有葉芽的發育。葉芽的發育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伴隨着葉芽的發育,新的枝條逐漸形成。由於時間和空間的原因,會造成一些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利用一些手段(錄像、教具、動畫等),克服時空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葉芽的發育過程與莖形成的關係,從而突破難點。

“頂芽發育與側芽發育的關係”對初一學生而言,植物體內的生長素以及生長素的濃度、作用機理,這些知識都是比較抽象而陌生的,從學生的知識基礎看,理解這些知識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教師應深入淺出地講明頂芽對側芽抑制,產生頂端優勢現象及去掉頂芽能使側芽生長、發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葉芽的基本結構。

難點:葉芽發育、伸展的過程。

手段: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中的葉芽的結構與發育是比較抽象的,所以通過實驗觀察及動畫演示等方法,比較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的技能。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提問:植物的根和葉所吸收和製造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運輸到植物體的其他器官的?

組織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外形上分析莖是連接根和葉的器官。

總結:營養物質的運輸是由莖完成的。

引入課題:植物體的莖是怎樣產生的?

二、講授新課:

(一)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出示錄像:春天樹木枝條發芽、生長的現象。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莖是由芽發育而成的。

(二)芽的種類: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帶芽的枝條實物或投影。

組織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請你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芽進行分類。”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芽分類的標準和名稱。

總結:

(1)芽有許多種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如:

按着生位置區分,可分為頂芽、側芽。

按將來發育成什麼分,可分為葉芽、花芽、混合芽。

(2)頂芽有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發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三)葉芽的結構:

組織學生完成實驗:觀察葉芽的結構

1、提示注意事項:

(1)縱切葉芽時,不要切偏,並注意安全。

(2)對照掛圖或課本中的實驗-葉芽的結構。

2、組織學生總結葉芽的結構,並請個別學生進行指圖的活動

利用自制教具或多媒體動畫等方式,向學生展示葉芽各部分發育的過程。

組織學生總結葉芽各部分發育的結果。

(四)側芽發育和頂芽發育:

展示具有頂端優勢植物的幻燈片或盆栽植物。

請學生分析出現頂端優勢的原因。

講解:(出示投影)

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部位,並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少時會促進植物生長,含量稍多就會抑制植物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多生長慢或停滯。當頂芽去掉後,生長素往下運輸的量減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並能發育成側枝。

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一位園林工作者,那麼你將如何把頂端優勢這一現象利用在工作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利用錄像總結學生髮言,説明頂端優勢和整枝摘心在農業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第六章    營養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莖是由芽發育成的

一、芽的種類:

二、葉芽的結構:

三、頂芽發育和側芽發育的關係:

1、頂端優勢:頂芽發育佔優勢,從而抑制側芽發育的現象。

2、應用:

(1)種植番茄、棉花:要適時摘除頂芽。

(2)種植用材林:要去掉側枝。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並認識葉芽的結構和發育過程

材料用品:

着生葉芽的白楊枝條、放大鏡、刀片、鑷子、盛水的小瓶、30℃~40℃的温水。

方法步驟:

1、冬天觀察白楊枝條,就能看到枝條上明顯地分出節和節間,每個節上有葉痕。請注意側芽着生在什麼部位?側芽排列的順序怎樣?頂芽又着生在什麼部位?芽的外面被覆蓋着什麼?

2、用刀片把側芽縱剖開,再用放大鏡觀察芽軸、幼葉、葉原基的結構是怎樣的?各着生在什麼部位?

3、用鑷子仔細去掉幼葉,在每個幼葉的葉腋都生有什麼結構?

4、去盡所有的幼葉,在芽軸的頂端露出什麼結構?

5、切去一段枝條,浸入30℃~40℃温水中,8~10小時後插入盛水的瓶裏,移到15℃~18℃温暖的地方,葉芽就慢慢地發育成枝條。注意觀察芽軸、幼葉、葉原基的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

白楊枝條的每個節上有葉痕,在葉痕上方的葉腋中生出側芽。白楊的側芽是互生的。頂芽着生的頂端。芽的外面被覆蓋着兩片鱗片,鱗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水分喪失和嚴寒的侵襲。

側芽的鱗片內有中軸,這是芽軸。芽軸的周圍生有幼葉,帶黃色,彼此擠緊在一起,越近中心的幼葉越小,最小的只是一個個突起,叫做葉原基。每個幼葉的葉腋都生有一個突起,這是芽原基。芽軸的頂端有白色肉質的小丘,這是生長點。

葉芽發育成枝條時,芽軸漸漸伸長,節間距離加大,葉原基和幼葉形成葉,芽原基發育成側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l4m7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