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案設計範文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案設計範文

上海師範大學王榮生教授在他的《語文課程論基礎》中對語文教學內容有過較為精闢的闡述,他指出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包括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對教材內容的“重構”;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

筆者以為,從教學內容的形態看,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從獲取的途徑看,包括教材中的和教材外的;從呈現的方式看,包括整體的和局部的。但無論怎樣的教學內容,其作用是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下面結合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的教學,談談如何選擇教學內容。

一、立足學生

選擇教學內容應當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更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因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的起點與終點都應源自學生、復歸於學生。《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可確定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五歲孩子的視角看故鄉的景物,感受對故鄉、對童年的懷念。

2.瞭解文章的描寫方法,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上述教學目標是基於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特點考慮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中,作者林海音回憶了五歲時在北平故里的幾個生活片段,抒發了對童年一去不返的悵惘(“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更表達了對童年、對故鄉的懷念(“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如果僅從成人的角度去看作者回憶的人和事,會覺得瑣碎而細微,但是當喚起學生童年的生活體驗,引導他們從五歲孩子的視角去看這些事、這些人時,平凡的生活小事會讓他們覺得新鮮而有趣,從而對林海音筆下的故鄉、童年產生貼己的感受,由此我確定了“目標1”。文章主要採用了“白描”的寫作方法,用詞極其凝鍊,比如文中的一個“呆”字,精準而形象地表現了小英子看得投入,教學時應當圍繞這個內容展開;又比如文章多處運用反覆的修辭方法,營造了懷舊的氛圍,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加以體會。由此我確定了“目標2”。

二、觀照整體

確定了適切的教學目標,就可以圍繞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宜以“本”為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應持有“風物當宜放眼量”的態度,先從宏觀角度去考量。這裏的“宏觀”既包括文章所依託的社會環境、藴藏的文化內涵,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背景,也包括文章的格調、主題、結構、表達、語言等方面的特點。《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正是基於這些思考從整體出發選擇了以下教學內容:

1.老北京的舊照片。由於課文所描述的時代距今已有80多年,所介紹的地域是孩子們不太熟悉的北京,兩者構成了時空上的“遙遠”。如何縮短距離?筆者選擇了照片和音樂這兩種非文字教學內容。在課前談話時以聊一聊老北京為話題,教師為學生呈現了一組北京的舊照片。老巷子、四合院、駱駝隊……伴隨着京腔濃郁的京韻大鼓,一幀幀泛黃的舊照片一下子把孩子們帶到了那個特定的年代,這為接下去要學習的懷舊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認知和情感基礎。

2.細碎的童年往事。課文情感細膩,筆調恬淡,行文舒緩,對童年往事進行自然無痕的介紹,這既是文章的特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當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使他們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後,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回憶了哪些童年往事”,這個問題意在使學生閲讀時能從疏散的文字中梳理出具體的內容。這樣,教學內容逐步集中到“呆呆地看駱駝”“討論駝鈴的作用”“想剪駱駝毛”“問駱駝去向”等片段,原本細碎的童年回憶漸漸清晰、明朗。

3.懷舊情緒的彌散。整篇文章縈繞着淡淡的懷舊情緒,作者走筆至“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一句時,這種情緒被推到了極致。而懷舊情緒又是通過反覆這一修辭方法表現出來的。因此,在教學時可以憑藉上述教學內容,連帶出對文章整體的回顧,同時感受語言特點。教學設計如下:

出示: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在寫這些文字時,林海音多大了?(42歲)。所以她説……(出示句子)“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不會再做了”。(教師適時擦去板書“看駱駝”。)

師:何止是這件事啊,孩子氣地和爸爸討論駝鈴的事──

生:我也不會再做了。(教師擦去板書“議駝鈴”。)

師:在暖和的陽光下,想剪駱駝毛的事──

生:我也不會再做了。(教師擦去板書“剪駝毛”。)

師:向媽媽追問駱駝去向的事──

生:我也不會再做了。(教師擦去板書“問駝蹤”。)

師:因為童年真的一去不還了。再來讀讀讀這個句子“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以上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復現了一件件童年往事,而隨着學生反覆吟誦“我也不會再做了”和板書的“童年事”一件件地被擦去,這些童年往事彷彿也漸行漸遠了。教學中的師生對話遷移運用了課文中“反覆”的修辭方法,不僅讓學生感受了這種修辭方法所表現的獨特語言風格,更使得懷舊的氣息久久地氤氲在課堂中。

4.從一篇課文到整本書。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舊事》一書的出版後序,教學時若割裂與《城南舊事》的聯繫,教學內容顯然是孤立的。只有將其置於《城南舊事》這一創作背景中,學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對文章情感的體悟更周全。教學時,可鏈接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話:“不能忘懷的北平!那裏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裏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裏的季節啊!”引導孩子反覆誦讀,感受作者對北平、對童年思念之“苦”,而後引出《城南舊事》一書。在舒緩的音樂中,書的目錄一行行呈現,學生輕輕地讀着目錄,彷彿走進了那個遙遠的年代,走進了那些童年往事。課後,所教學的班級中竟有許多學生去閲讀了《城南舊事》一書,顯然這一教學內容的安排,實現了由一篇課文帶出一本書的超值閲讀。

三、聚焦重點

不同的教學內容對目標達成的作用不同。有的教學內容處於核心地位,對目標達成起到重要作用;有的處於次要地位,對目標達成起到輔助作用;有的則敷衍於目標的外圍,看似沒有直接發揮作用,但在目標生成時能很好地進行即時補充。聚焦重點就是要特別關注對目標達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內容,通過認真研讀從中攝入語言的、情感的、審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讓學生得以薰陶、滋養。在教學“童年往事”這一部分時,可從大處刪繁就簡,從小處精打細磨,將教學內容“聚焦”在“呆”字上,同時整合多種教學內容,延展學生的閲讀體驗過程。

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齒,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裏冒着熱氣,白沫子沾在鬍鬚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這段話中一個“呆”字可謂傳神地刻畫出五歲孩子觀察事物入迷的樣子,表達了小英子的天真、爛漫、可愛。教師可圍繞“呆”字整合教學內容,進行以下設計:

1.閲讀文本,知曉“呆”的內容。

師:是什麼讓“我”看呆?

生:“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

師:再讀讀,這三個“那樣”讓你讀出些什麼來?

生:小英子覺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師:還有什麼讓“我”看“呆”了?

生:駱駝咀嚼的動作讓我看呆了。

這一教學中,直接沿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認真閲讀了解小英子因什麼而看“呆”,這是語文認知層面的要求。只有“初知”才能“深悟”,顯然這一過程是必要的。

2.多種素材,豐富“呆”的理解。

師:那個時候英子才五歲啊,想一想,五歲的孩子該有多高?用手比劃比劃。

師:這麼個小不點兒啊,別説駱駝,就算是一隻小雞一個螞蟻都會讓她興奮不已呢。一起來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舊事》中回憶自己五歲時的另一段趣事。(出示語段)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一個破藤箱子裏,養了最近買的幾隻剛孵出來的小油雞,那柔軟的小黃絨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兒蹲着玩弄箱裏的幾隻小油雞。看小雞啄米吃,總是吃,總是吃,怎麼不停啊!

──節選自《城南舊事》

師:讀了大屏幕上的這段話,你想説些什麼?

師:這回看到的不是小油雞而是駱駝,再聯繫課文中的這段話(出示“看呆了”句),你想説些什麼?

師:此時,英子不僅僅覺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嗎?(請學生表演。)

這一教學中,首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內容,通過比劃“五歲的孩子該有多高”,讓文章中小英子的形象變得立體而鮮活,讓學生明白正因為這是一個小小的孩子,才可能會有下文看“呆”的表現;而後補充“英子看小油雞”這一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英子看得投入,為下文“呆”的理解蓄勢作鋪墊;再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想象小英子從看“小雞”到看大“駱駝”的表現差異,延展看“呆”的情感體驗;最後,讓學生通過表演,直觀演繹看“呆”的樣子,豐富對“呆”的理解。

3.對比體驗,昇華“呆”的內涵。

師:課文中有一個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嗎?(──“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師:對比着讀一讀,你讀出不同了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師:是啊,五歲時的小英子看駱駝,居然看“呆”了,而42歲的林海音卻覺得那是兒時乾的一件“傻事”。看來這“呆”,這“傻”只屬於孩子,只屬於童年!

這一教學中,再次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一對近義詞“呆”和“傻”分別出現的語段中讀出內涵的不同,使他們進一步感受童年的可愛,讀懂作者對童年的追憶,教學目標也水到渠成了。

四、留心細節

俗話説“細節造就完美”。一個微不足道的標點符號,一個看似尋常的詞語,一個平白如話的句子……這些文本細節往往會被師生忽略,然而細細品讀,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承載着深厚的內涵,同樣可以作為教學內容選用。《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中寫道:“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脱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脱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峯上……”這處描寫初讀普通,反覆細讀卻覺得意味深長:天氣“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脱下來”可後面怎麼不寫“拉駱駝的人”脱“大羊皮”,卻先寫起了“駱駝”“脱掉它的絨袍子”?爾後可以揣測:也許這就是一個五歲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許在天真的孩子眼裏駱駝比人更具有吸引力呢……文本細節有時能創造獨特的教學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別樣的美。因此,教學時要留心細節,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更有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k90x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