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二)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二)

教學目標 

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為教學知識目標。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為本次教學的意境目標。 

培養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方法:

引導法 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學內容:

    對《登高》詩意的解析及對詩意境的賞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黑板 粉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這個老人是誰呀?是杜甫。  

二、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又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 《杜工部集》裏。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峯,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三、背景簡介

   《登高》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盪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後,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後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説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誇張的評價。

四、整體感知

1、示範朗讀,初步感知詩歌 

2、生齊讀。教師發現詩歌朗讀的問題並做朗讀指導。

五、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品味鑑賞(提問  討論   答問  點撥  解疑) 

      首  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麼詞描寫的? 

     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 導: 

3、飛鳥,應該是一種什麼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  

    明確: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隻,而不是多隻。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4、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 : 淒涼,悽清、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麼? 

明確: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無邊落木--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暫。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什麼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4、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1、什麼是“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麼叫登台呢?聯繫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台,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台,是為了祈求長壽。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台。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台是在什麼年紀?   

 明確: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  

 

4、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艱 

難苦恨繁霜鬢” 

2、這是一種什麼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停”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ザ“新停”又是“剛剛放下”。ァ靶隆庇搿翱唷倍際歉貝剩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分別是“非 

常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 

4、杜甫為什麼“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 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 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只能鬱結在詩中,鬱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錶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六、板書設計:  

         風 天 猿    渚 沙 鳥  --孤獨哀傷 

寫景 

         無邊落木    不盡長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鬢     新停酒杯  --憂憤苦悶 

七、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1、對仗工整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 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台”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歎。“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歎。總結: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八、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反覆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 喜歡畫畫的可以把自己對本詩的理解用畫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

 

周文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elee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