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中班科學課的教案

中班科學課的教案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中班科學課的教案

這個世界存在着一些奇異的物種,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發現,而對於中班的孩子而言,更是覺得神奇,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讓孩子主動地無窮的想像力,從而感知這個奇妙的世界。

中班孩子年齡較小,他們想了解認識的奇異動物很多,一些物種不是我們隨處可見,通過故事《誰丟了尾巴》,讓幼兒瞭解並知道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特殊的保護方式,充分想像的空間,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吧。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動物用保護色、斷尾、噴“墨汁”等保護自己的本領。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3、培養幼兒觀察生活的好習慣,瞭解周圍事物的動態。

【活動準備】

1、掛圖二幅,圖一:蝴蝶、蟋蟀、瓢蟲、蜻蜓、枯葉蝶、花螳螂,竹節蟲變色龍、樹蛙、斑馬等;圖二:壁虎、海星、蚯蚓、烏龜、烏賊魚等

2、幼兒、家長收集的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圖片、碟片、圖書等資料。

3、沒尾巴的動物圖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導活動,講述故事《誰丟了尾巴》

(1)根據故事情節提問: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誰丟了尾巴?(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去交流,發現)

(2)根據上述內容讓幼兒對動物自我保護方式有了大致瞭解。

2、出示掛圖1(枯葉蝶、蟋蟀、瓢蟲、竹節蟲等)講解它們為什麼不容易被敵人吃掉,引導幼兒説出它們自己有特殊的“保護色”。讓幼兒瞭解這些小動物正是利用隨着周圍顏色變化面變化,從而把自己隱藏起來,這是它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出示掛圖2(壁虎、海星、蚯蚓、烏龜、烏賊魚等)讓幼兒先自己説一説這些動物有哪些自我保護的本領。例如:壁虎斷尾保護自己,蚯蚓斷掉身體、海星的再生等這些動物的再生本領,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讓孩子自主表述烏龜、烏賊魚這些動物的自我保護方式。

3、出示家長幼兒收集的圖書、碟片等資料,讓幼兒觀察。

放碟片,自我保護的動物,讓幼兒觀賞更多的動物自我保護的方式。

4、連線塗色遊戲<找尾巴>,每人一張沒尾巴的動物圖片,每人一盒彩筆。

5、分組欣賞,共同評價。

【延伸活動】

1、到院子裏探索祕密,找一找,院子裏哪些昆蟲動物有自己的自衞能力。

2、到圖書區讓幼兒觀看關於動物的圖書。

【活動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祕的,對孩子們來説有着致使的吸引力,吸引着他們去探索,去發現,本節課通過讓幼兒瞭解動物通過保護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領來保護自己,幼兒非常感興趣,幼兒通過觀察、表述、連線遊戲、觀看圖書等方式,使幼兒更直觀、生動地認識了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生存方式,從而培養了幼兒熱愛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中班科學: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目標:

1.在撿菜的過程中進行分類比較,瞭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徵。

2.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根能吸收營養,幫助植物生長。

準備: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個(三隻以上)。

3小花盆若干。

過程:

一 .談話

你們在家吃過韭菜 .大蒜 .嗎?那認識它們嗎?

二 .揀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場一早送來許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幾種菜混在了一起,給廚房的廚師帶來了許多麻煩。廚師請我們小朋友幫忙,把這些菜分開放在各自的筐裏。

2 .幼兒一邊揀菜一邊把菜分別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們來幫廚師把菜分分開,把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分開擺放?

好,我們把菜分好了,那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分開 擺放呢?這樣擺放有什麼好處?

4 .引導幼兒説出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説説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像妹妹。

剛才我們説了為什麼要把這三種蔬菜分開,那誰能來説説這三種蔬菜,它們有什麼特徵。如果它們是一家人的話,你説説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又像妹妹呢?

5 .師小結。

韭菜妹妹的葉子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的,葉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葉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寬又扁;葱弟弟的葉子中間是空的,圓柱形的。

三 .種植韭菜 .大蒜(有根的) .葱(有根的)。

1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現在我們要來種植這三種蔬菜,那該怎麼種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個小朋友先選其中一樣蔬菜,然後把你選的這樣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還剩下些什麼。

你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嗎?

3 .把它們種植在同一花盆裏,比一比誰長的高。

我們把三種蔬菜的下半段種在花盆裏,看看它們誰長的又快又高。

4 .幼兒種植蔬菜

5 .把它們放在自然角中,鼓勵幼兒學着照顧,並觀察其生長情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氣球吃什麼

活動目標

1.知道氣球與充氣玩具變鼓是因為充入了空氣。

2.探索充氣的多種方法。

3.體會與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氣球嘴”的必要性。

活動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人手一份。

2.腳踩式打氣筒,各種充氣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氣球吃什麼

1.出示充好氣的氣球和未充氣的氣球。

這個氣球圓鼓鼓,胖乎乎,這個氣球呢,癟着肚子,好像沒吃過飯。

2.教師手拿未充氣的氣球,引出《氣球愛吃什麼》。

提問:氣球喜歡吃餅乾、饅頭、糖果嗎?

討論:氣球吃什麼,才能鼓起來,變的胖胖的呢?

二、我幫氣球吃空氣。

1.教師: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裏溜出來。

怎麼樣讓氣球吃的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

2.教師示範吹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以及如何扎住“氣球嘴”,不讓空氣溜走。

3.幼兒每人一隻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讓氣球很快“胖”起來。

4.告訴幼兒為了不讓空氣溜走,他們可以主動尋找合作伙伴,扎住“氣球嘴”。

三、充氣玩具吃空氣

1.出示充氣玩具。

氣球還有很多朋友,也和氣球一樣喜歡吃空氣。我們也來幫幫他們,讓他們也吃得圓鼓鼓、胖乎乎的。

2.幼兒自由結伴給充氣玩具吹氣,摸一摸充滿空氣後胖乎乎的“身體狀態”。

3.幼兒玩一玩這些充氣玩具。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

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

(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為什麼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啟發、探索。

(1)為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rzz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