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揹着書包,興高采烈地來馬集鎮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新起點。那麼,在今後的三年以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做什麼或者達到什麼目標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準備怎麼做?

根據學生所説,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生自學生字、自瀆課文。

3、點名朗讀全文。

4、問題:(1)詩中所説的“海”是什麼?(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2)這首詩兩部分各寫了什麼內容?

第一節:寫童年時的想望和困惑,是現實中的“山”和“海”;

第二節:寫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齊讀全詩。

三、研習詩歌

1、讀文章要善於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麼,這首詩的中心可用哪兩個詞語概括?它們內在的含義又是什麼?

本義比喻義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奮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難

2、這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請用一句話來説。

——要克服苦難,就要克服重重困難(歷盡千辛萬苦);要克服困難,就要翻越無數座山。

3、理想的實現很不容易,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請找出有關的詞語並作説明。

(1)終於——爬山費了很大的力氣,花了很多的時間。“我”滿以為上了山就可以看見大海了,結果依舊是山,“哭着回來了”——鐵青——寫出了作者失望、沮喪的心情。

“鐵青”——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觀感覺,因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鐵青着臉”。這和杜甫的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傷心時看見美麗的花兒也好像在流淚一樣。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實現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難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作者經歷了千辛萬苦,遇到了重重困難,可是他並沒有灰心,那麼是什麼力量,讓“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詩人相信遠方有海,理想可以實現。這個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斷鬥爭。

枯乾: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滿濕:滋潤。因為“我”心中有理想,心靈就不再枯乾,理想給了我奮鬥的動力,生活也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齊讀全詩,並體會剛才所説的內容。

四、重點詩句探究

1、詩中説“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呢?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信念,但童年的認識是很膚淺,所以説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斷的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在心中紮下深根。

2、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麼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什麼意思?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五、拓展延伸

讀了這首詩,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六、總結與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並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上海的意義。

3、瞭解“小中見大”,以事寓理的記敍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前佈置大家作了預習,其中有一條預習任務:用“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將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困難而且戰勝困難的經過寫下來,哪位同學來讀一讀自己的文章?

2、學習生字詞。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小時候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呢?我説標題和作者,請幾位同學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把課文讀一遍。

2、請學生複述課文。複述前先讓學生説説複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內容。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費城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一羣孩子攀爬懸崖,在懸崖上上不去,下不來,最後在父親的引導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懸崖,並且得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

三、引導探究

1、我們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請大家把課文的標題蓋起來,然後自己為文章重新擬寫一個標題,寫在文題下面。

2、互相討論自己的標題,然後點名説。

3、引導學生比較,你的標題和作者的標題哪個好?為什麼?

(1)文章的標題告訴我們遇到大困難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難然後克服,這和文章內容一致。

(2)文題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麼困難?請在文中找出來。

(1)第4節,“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活潑勇敢,做一些冒險性的遊戲。

(2)第13節,朋友拋棄了“我”,把我一個人丟在懸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無助(反襯手法)。

(3)第15節,長時間呆在懸崖上,動不了,我很緊張,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懸崖時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詞語:

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裏咚咚亂跳

蹲: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4)第17節,作者心裏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礙,沒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難不僅有夜幕,懸崖等客觀的困難,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內心的障礙。那麼,我們反過來問一下,這些能塑算得上困難嗎?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就覺得這些經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請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來,這些經歷不算困難?

(1)第7節,懸崖只有20多米高。

(2)從朋友和傑利的言行,可以判斷出這不算困難。如第13節,別的小朋友能輕鬆(一個接一個、左折右轉)地爬上去,又輕鬆地繞過懸崖。

在這裏,不是為了寫其他的小朋友,而是為了小“我”,這種方法叫作“反襯”。

(3)父親指導“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也很簡單,“我”也沒費力氣就下來了。

6、既然不是什麼困難,而“我”卻為什麼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困難呢?

——第1、4節,“我”年幼,體弱多病——這種方法叫“伏筆”,即“前後照應”。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礙。

7、就是這不是什麼困難的困難,卻讓“我”的心情變得糟糕透頂(出示投影):

心情的變化:

恐慌恐懼絕望

(開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後)

8、這個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讀16~23節)形成板書:

(1)克服困難的步驟:

起初:會摔死的——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隨後: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後:走下懸崖——巨大的成就幹。

(2)此時的心情怎樣?

恐慌恐懼絕望

驚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要會分解困難(原文句)——用名句説: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對自己有信心。

(3)要善於收穫經驗(反思總結)。

(4)只有勇於嘗試,才能得到回報。

2、在寫作上,你有什麼收穫?

——倒敍,可以產生懸念;環境反襯人物的心情;照應與伏筆。

小事情反應一個大道理——作者寫這篇文章不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更重要是從經歷中懂得了克服困難的道理。

五、讀汪國真的詩結束課文學習

1、詩見課本P.10的方框。

2、完成課後練習二。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ol9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