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小傳特點,理清順序。

2、品味儉省、平實的語言。

3、培養、提高學生網絡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瞭解魯迅先生的主要經歷,解讀魯迅精神。

2.品味儉省的語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窮盡一生之力呵護着“十世單傳的嬰兒”,教給他在風沙撲面的世界上作為人的生存本領;有這樣一位戰士在他短暫的55年人生歷程中“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有這樣一位良師益友,他的愛縱貫了長幼,跨越了尊卑……….他是偉人,也是凡人。

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請在桌面上打開課件“魯迅自傳”)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個怎樣的人?(請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魯迅”。)

哪位同學想把你的評價展示給大家?

(“轉播”學生評價,演示給大家,並作簡要評價)還有不同評價嗎?(再“轉播”,再簡評)下面請大家閲讀上“名人眼中的魯迅”。

“魯迅眼中的魯迅”怎樣,請讓我們一起走近魯迅,去追尋他閃光的人生足跡。

二、 明確學習重點、難點:

課前,大家已作了預習,你認為應確定怎樣的學習重點、難點?

我結合課文確定了這樣兩個重點,請齊讀。如果你還有補充請添補在下面“空格”內。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請讓我們一起運用網絡資源來研讀魯迅。

(一) 整體感知課文。點擊“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請自主朗讀課文,並思考:

1、本文以 為順序,以 為線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結:

1、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思想轉折為線索。

2、少年變故、青年求學、回國工作、著述情況。

(二) 重點、難點突破

我們已粗略瞭解了魯迅的主要經歷,請同學們按“shift鍵”進入“合作探究”,依據問題,再讀課文,歸納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跡,窺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瞭解自傳特點,追尋偉人足跡

閲讀課文,兩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務:

梳理魯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動,並在文中劃出 有關時間和事件的關鍵詞句。

品味含蓄語言,觸摸偉人心靈

1、聯繫你學過的課文,你能為魯迅的童年補上“空白”?揣摩詞語和標點,體會先生的感情,補上語言背後的“空白”。

2、魯迅為什麼不走鄉間子弟的老路?

3、魯迅為什麼要選擇學醫?又是出於什麼考慮決定棄醫從文的`?

4、魯迅回國後,為什麼屢屢從這個學校輾轉到另一個學校?

5、傳記是以寫生平事蹟為主的,而文章的最後一節寫的是作者的著述情況,是否可以刪除?

下面我們來共同關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 在“表格”內“單擊”出現先生主要經歷,請對照。(有無疑問?隨機點撥)

2、 誰來讀讀第一段?你是怎樣完成前2個問題的?為什麼?

3、誰回答第3個問題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翻頁到“拓展延伸”,迅速瀏覽頁面內容:

1.總結:我們今天學習了一篇名人自傳。這篇自傳以時間為順序,選擇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詳略得當,分清主次。對關鍵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讓讀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們從魯迅先生的自傳中瞭解了先生熱愛國家、人民、求學進取、自強不息、追求進步、不懈奮鬥的偉大精神。魯迅先生雖然並不生活在我們的時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時空的永恆力量,激勵我們為國家、人民而努力讀書,不畏邪惡,正直自強。

2.擴展:為了讓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更多的瞭解,更好的認識學習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偉大的品格,請同學們將你課下蒐集到的關於魯迅先生的語萃、事蹟講給同學們聽,要求同學們試着談談你從中得到的收穫。全體同學準備好摘記本,將你認為同學們交流中有價值的材料記錄下來。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2、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説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台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説:“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説一説,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 在朗讀中品味樸素、清新、優美、明快的藝術美。

2.理解詩人對新生活的歌贊與熱愛。

3.培養學生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格。

教學重難點:

1.反覆朗讀並背誦,理解詩意及抒發的感情。

2.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遷移。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 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 。

三、 學生朗讀,互糾正音。

四、 誦讀,討論,感悟詩歌的藝術形象美。

1.詩的第一節在説了"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後,連用四個排比句,歌唱了五種事物,它們具有怎樣的共同點?(積極向上,給人以希望,給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詩人希望歌聲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麼意思?(引起年輕人的強烈共鳴)

3. 讀第三節,詩人希望用什麼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4. 第四節採用了什麼手法?(對比,讚頌、歌唱新事物新快樂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讀指導與訓練(節奏、重音和語調)

五、 質疑,探討,交流。

你還想了解哪些這首詩的有關問題?提出來,大家幫你解決。(學生一般會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產生疑問,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説明後,用幻燈片顯示。)

1.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重慶萬州人。代表詩集有《漢園集》(與人合集出版)、《預言》,散文集《畫夢錄》。

2. 寫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別國統區黑暗、壓抑、窒息的舊生活,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裏,一種與國民黨統治區迥異的生活展現在眼前。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全新的火熱的生活中,他觀察着,感受着,激動着。詩人的生活變了,性格變了,世界觀變了,詩風也變了,他不再寫那種纏綿憂傷的愛情詩了,流瀉於詩人筆端的是一種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詩句。這首詩就是詩人奔放快樂積極向上詩風的代表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m7w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