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在橋邊》教學導讀 教案教學設計

《在橋邊》教學導讀 教案教學設計

一)研習課文,品味情節

1亂數

Yi 怎樣亂數?

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興,有時故意少數一個人;當我發起憐憫來,就送給他們幾個。”“當我惱火時,當我沒有煙抽時,我只給一個平均數;當我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時,我就用五位數字表示我的慷慨。”

Er 為什麼亂數?

第一段: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聲的嘴像一台計時器那樣動着,一個數字接着一個數字積起來,為了在晚上好送給他們一個捷報。”這就是“我”的工作, “我”早已等同於一架“計時的機器”了。

這個工作對我而言是枯燥、無聊、單調、空虛、灰暗的。

San 我想通過亂數表達什麼?

我對這個工作不滿意,但為了生存,“我”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製造不準確: “我以此暗自高興,有時故意少數一個人;當我發起憐憫來時,就送給他們幾個……當我惱火時,當我沒有煙抽時,我只給一個平均數……”這些充滿反諷和揶揄的筆調錶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2不數

姑娘來的時候,和她同時過橋的人,我一個都沒數。

Yi 為什麼此時會不數?

因為我心愛的姑娘此時過橋了,在單調、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現就像一泓清泉, 沖淡“我”對毫無意義工作的不滿,點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這是主人公無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Er 姑娘在橋上經過的時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麼樣子的?

課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

“所有在這個時間走過的人,我一個也沒數。這兩分鐘是屬於我的,完全屬於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佔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動”“所有一切有幸在這幾分鐘內在我朦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過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計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這很清楚,我愛她。但是她什麼也不知道,我也不願意讓她知道”

“我在愛她。這是很清楚的,我在愛她。”

San 齊讀,感受 " 我 " 的心理。

“我”是真的在愛着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

3漏數

主任過來檢查時,我把她一個人漏數了!

Yi 為什麼這次我會數得如此認真?

主任統計員的出現,這直接關係到我的生計問題。 “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Er 為什麼我數得如此認真,但還是把她給漏數了?

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託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 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女孩子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我這個心愛的小姑娘不應該被乘、被除、變成空洞的百分比。”

San 姑娘是我的什麼?假如換一個姑娘,我會把她漏數嗎?

毫無疑問,她是我追求的愛情,同時,她又不單單是愛情。那個“可愛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託,並不代表我的現實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換另一個可愛的人,甚至動物,“我”也會這麼做。

Si 漏數有意義嗎?作者想通過的漏數表達什麼?

“ 漏數 ” 並不能改變現實什麼,但它表現着對美好事物的維護、堅守,表現着一種精神追求。對姑娘的愛與其説是愛情, 還不如説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託,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

Wu 漏數的結果是什麼?

結果是我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這結果雖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小説的主色調還是比較明快的。

二) 探討問題,分析主旨

Yi 作者想通過這些情節表達什麼?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來了解下作者

海因裏希 伯爾的寫作處在兩難中:一邊是戰爭的廢墟,另一邊則是戰後重建狂潮;一邊是可見的殘垣斷壁的廢墟,一邊是深深隱藏在數字化效率社會的經濟繁榮表象下的廢墟。所謂 “ 廢墟文學 ” 絕非僅僅意味着 “ 戰爭廢墟 ” 或 “ 戰後廢墟 ” 的文學,而是首先意味着人類在現代性處境中所遭遇的本質處境。

( 摘自 柯小剛《廢墟、傷痕與倫理家園的重建》 )

Er 他們是誰?

他們與我的關係:給我安排工作的是他們,給我帶來生存壓力的是他們,最後給我一份所謂“美差”的還是他們。他們醉心於數字上的增多,醉心於物質上的滿足,卻從始至終沒有給過主人公真正的精神關懷。 儘管主人公由數人換成了數馬車,但改變的僅僅是工種,他的處境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他的精神需求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了,他作為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也許同樣被永遠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課文這樣的一句話“坐在馬路那一邊數汽車的礦工”,説明像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並非特例。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

San 主旨 ?

揭示德國戰後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

三) 聯繫現實、拓展延伸

不僅在伯爾的小説中會出現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的發生。在紛繁複雜、追求利益的現代社會,人們太重視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而忽視了精神的充實和探索。很多人捨得給自己的父母花錢買很多高檔物品,卻捨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於掙錢,卻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談談心。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給人物質上的幫助就是最大的幫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幸福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相反有時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痛苦時一個擁抱,沮喪時的一個眼神,落魄時及時伸出的一隻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真正的關愛,那才能讓別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9g70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