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1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説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並説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並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説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並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kui1):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_ie2):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an1):打呼嚕的聲音。

唏噓(_i1_u1):哭泣後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乾澀(se4):又幹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ou2):用手來回擦或援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説話。

磨磨贈蹲(ceng4ceng4):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守株待兔:傳説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裏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在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説: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你覺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嗎?請二位同學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情況、(自由舉手,教師選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個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簡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後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朦朧詩”的身份入主詩壇的地位。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我兒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課文

1、朗讀: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注意按平時要求的方法去讀。讓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字,並説説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評及正音:先請幾位評價,再抽查幾個注音、

2、思考:請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考後提問,(對能説出一二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着“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膝關係。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3、思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思考討論提問並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討論: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後討論,教師給予點撥和提示:

參考: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為敍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敍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實於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説自己想説的話,堅決摒棄假話、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感受理解體會這篇課文優美些語學生先找,並説明理由,教師適時給予肯定:

參考: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誇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滿和揶揄。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現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發佈新聞……”

明明只説一件小事,卻用“發佈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於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婷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麼,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2

一、目標導引: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小説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敍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3、瞭解本文詞語使用的準確性,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4、認識農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體會文中所表現的對勞動人民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預習:

1、童年對許多人來説,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2、作者介紹及題解:

3、正音:

(歸)省:_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_ù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4、補充註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裏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台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

三、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範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看戲前(1—4段)——看戲中(5—30段)——看戲後(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户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鈎,“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着,站着”;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着,站着”,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敍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導撥提煉:

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裏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六、檢測反饋: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説説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研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師精講點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人生

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主要圍繞着賞析人物形象展開,通過研讀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根據人物描寫的方法展開討論,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教師幫助歸納、總結。教學中主要抓住關鍵詞、句的分析,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討論、探究,在文中找到具體的細節描寫,歸結父親的性格特徵。學生具體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而學會運用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熟悉了《台階》這篇課文的情節,知道了作者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父親現實的生活畫卷,今天我們就精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是如何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的。

二、學習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重點關注人物描寫時能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詞)

(一)、教師分析人物描寫

人物的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外貌和心理進行細緻的刻畫,從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2、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3、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4、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徵的一種描寫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關鍵,由表及裏,綜合評價。

(二)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表現父親性格的神態、動作、及語言的細節描寫,並概括父親的性格特徵。

1、教師示範

如:“許多紙屑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是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這一段運用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寫出了父親在眾人仰慕時的不自在,表現他謙卑的性格特徵。

2、讓學生在文中尋找,用圈點批註法分析語段。

以“運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寫出了父親的_________(內容),表現出父親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為句式回答。

3、學生細讀、思考、討論、交流。

三、學習通過情節的安排補充人物性格

1、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

2、教師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標,併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3、學生細讀、思考、討論、交流

建成新屋後的喜悦、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四、教師歸納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交流,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的人

五、嘗試寫作

這節課我們領會了細節描寫的神韻,文章正是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父親性格的刻畫。文章少了細節,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讓我們也來嘗試一段描寫。

大家看,小説有這樣一段情節:“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裏去。廚房裏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作者寫到這裏,沒有將我和母親展開描寫,留下了一段空白。

請大家發揮想象,給小説補充一段情節,對母親看到父親閃腰時的心理、動作或神態進行深入、細緻的描寫。50字左右。

(學生寫,教師巡視)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寫篇週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

板書設計

《台階》

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

情節的安排補充人物性格

父親是一個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的人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4

教學目標:

A、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C、體會山市的形成(是以什麼為順序的?)及神奇壯麗的幻境(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

重點:反覆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難點: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國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採青蓮)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説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説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指導朗讀:

1、小聲自讀,劃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2、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奐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亙gen莽mang霄_iao扉fei縹piao緲miao逾yu倏shu

3、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是以什麼為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5、請學生以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讀課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麼?(課後查閲資料:參考高中物理第二冊191頁)

六、佈置作業

1、課後朗讀課文

2、課後課後查閲資料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5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1、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2、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三、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光輝。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美》。一説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樣兩件事。

1、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德國曆經戰火的城市,到處頹垣殘壁,一片慘象。一天,有兩個美國人訪問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然後,這兩個人有一番發人深思的談話:“你看他們能夠重建家園嗎?”“一定能!”“你為什麼回答得這樣肯定?”“你沒看到他們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麼嗎?”“一瓶花。”“對,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個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2、《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説榮國府》中,有一段冷子興的敍述:“那週歲時,政老爺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世上所有的東西擺了無數叫他抓,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釵環抓來玩弄,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説將來不過酒色之徒。”這是賈寶玉抓週的一個鏡頭,賈政的評價完全是唯心的,倘從唯物的角度出發,一個週歲嬰兒,抓取脂粉釵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脂粉釵環色彩最美,不僅賈寶玉,李寶玉、張寶玉也照樣如此。

可見,不管身處絕境的民族,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都愛美,但是怎樣認識美呢?我們今天要學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論美》。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師:美的分類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等。美無處不在,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根這篇文章僅533字,主要談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書)

明明談的是“人的美”,為何起“論美”這麼大的題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處,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培根論人生》。作者作了説明:“系關於人性及人生問題之研討”,體現了文藝復興後歐洲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總標題下,“論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領域。(注意不是談自然美,藝術美。)

2、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學們在預習中一定有不少問題要提出來討論,現在請一個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一下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

估計要展開討論的問題,有難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寫“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給彼。”後面又列舉一連串二者兼備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實不矛盾,因為培根用詞時極有分寸:“並不都有……許多……此話也不全對……”説明絕大多數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兩全的,但大千世界,情況是多種的,不排除有兩全之人。思維多麼周密,言辭嚴謹,貌似自相矛盾,實則無懈可擊,不愧是個哲學家,在議論文中有時候留有餘地反而無懈可擊!

(2)“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為什麼?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所以在三者中最高。這三個層次都屬於外形美,但層次有別,不在同一個審美層次上,故作者“仔細考究起來”,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奇妙在何處?

——“最高的美”應指內在美,比如德行,畫家怎麼畫得出來呢?“奇妙”在於會起變化。在內在美的照射下,一個人假如原來外貌較醜,人們也會對他改變印象,覺得他美。如:“簡·愛”、“卡西莫多”,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簡直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怎麼不奇妙呢?體育運動員不少從形體到顏色都不美,但當他站在領獎台上,聽着國歌,看着國旗的激動神情,就覺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麼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情人眼裏出西施。”

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

△伏爾泰: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絕對的,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各階段情況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可愛”一詞是否恰當?

——人到老年,因飽經世事而樂觀、豁達、開朗,笑對生活的一切,外貌是無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愛。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愛得像個老頑童,對下一代呵護有加,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精神使他變得可愛。

教師: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説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開頭結尾似乎自相矛盾,開頭: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並不華貴也行。結尾:“只有把美的外貌與德行結合,才能……真正光輝。”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對“世上的許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輕美貌,“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選擇”。聯繫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是有針對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文章的主旨也應該清晰了:內在美勝於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輝。

三、請同學們選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張“美的格言卡”,你準備選哪句?

(估計選比喻句多,師:文章論美,語言本身也美,仔細推敲起來,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喚起我們的想象。沒有這些比喻,文章會像乾癟的水果,儘管還有些營養,但引不起人們的食慾。)

四、同學們,培根的《論美》寫於400多年前的英國。

此刻,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這篇文章無論在遣詞造句還是思想觀點方面還有沒有值得修正、補充和發展的呢?

估計會有的反應:

1、沒有過時,內在美勝於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開放如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發現有緋聞還是差點下台的。

2、外在美與內在美可並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整容術)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在美得到任何一點彌補,因此培根此文的現實意義永遠不會過時,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那麼有沒有提升內在美的美容術呢?——讀書,培養優雅作風、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絕對)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常)是公式。”

——這樣更嚴密,原文太絕對。

如:公認的規範還是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定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和諧是美,黃金分割是美,《蒙娜麗莎》是美,都是公認的。

4、內在美或不美真的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個人心胸狹窄,仇恨焦慮,悶悶不樂會影響皮膚,生出皺紋,加快衰老。相反,一個開朗豁達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廣告不是説:“女人的容顏,是由內而外的保養”麼?所以面對半瓶酒,我們應該怎麼説?——還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為話題,另造二個句子。

愛,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是飢餓時的一塊麪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如:美,是藍天上的一朵白雲。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4、結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這句拉丁諺語,談談對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中“最美不過夕陽紅”含義的理解。

【明確】這裏的秋天與夕陽紅都象徵老年。夕陽瑰麗多姿,温馨從容,老人儘管歲至暮年,但是,因為作風優雅,生活充實,其風采依然屬人世間至善至美者。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6

教學目標

1、理解閲讀文學作品對人的成長的意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感情。

2、朗讀感受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文章藴含的豐富的情感。

課前準備:

1、學生搜索有關作者的資料。

2、自學字詞,按照一般預習要求閲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推測寫作意圖,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運用的成語與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播放配套光盤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電影片段。自由談論對《三國演義》的感受,教師引述課文相關片段進行小結。

(播放有問題可用realplay)

二、自學成果檢查交流

1、介紹作者:

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搜索的作者資料,教師投影作者的照片。

(_p的系統就用幻燈方式,不然可用豪傑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檢查字詞

教師根據《附錄三》的字詞,適當補充製作POWERPOINT。學生在自備本上完成練習。教師投影出示答案,學生互批。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7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説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説和數據説明事物的方法。

二、瞭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説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採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麼病害或災禍。〔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藉;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後面的括號裏。

A失生去命B不顧性命、堅決C不活動、不靈活D不通的E指“乾涸”F固板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屢淹不死?A)

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説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説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説,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徵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徵,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後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説明死海的特徵:水的鹹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説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説説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裏,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説,把死海浮力之大説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後,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徵,作為科學的説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於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徵:海水的鹹度很高,所以不適於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遊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方法是説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鑑。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説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鹹的鹹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蹟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後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祕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説。從神話的説明到科學的説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説,在説明死海中起到什麼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説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徵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説、神話對説明死海的特徵起着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説,對説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説是傳説,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説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徵説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閲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説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麼要引用大量數據?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徵博引,説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説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説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鹹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鹹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説明。最後,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於説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説明效果。讀到這裏,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瞭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據的説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容。

二、講清列數據的説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着人們的認識不斷髮展,有的奧祕已經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海”。(加黑字板書,下同)現在,讓我們隨着作者的思想,看看這“海”為什麼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麼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範讀課文。

一)藉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1遊弋2安然無恙3氯化鈉4告誡5乾涸6執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

(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麼損害。

(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

(4)jiè警告、規勸的意思。

(5)hé,水乾,枯竭。

(6)wù,執,固執;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安然無恙2告誡3大驚失色4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字,一般分為確數和約數兩種。認真閲讀課文,劃出表確數和約數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説即成。本文共8小節,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説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寫死海的現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提問:關於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説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海“。但人浮於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説“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説明的方法,敍説了歷史傳説,證實了第二節論斷的正確。

3、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裏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談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鹹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醃鹹鴨蛋,鴨蛋為什麼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於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説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説明方法;佈置作業。

1、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麼説“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遊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説“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乾涸。

2、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説明方法。

1、提問:本文的説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字。

2、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説刪掉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瞭解到有關“死海“的知識,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説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運用列數字説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和約數的句子,思考數字説明的好處。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説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這是經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運用約數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釐米”。運用數字説明的好處,可使被説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字。或都運用約數,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文後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説明文字,不少於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牀上一樣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8

教學目標:

1、品味作者平淡簡捷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3、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並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話題:在生活中,你關注得最多的是什麼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師:明星是因為有着耀眼的光環我們關注他們;偉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們關注他們;因為血濃於水我們關注家人……而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卻是那些沒有親情關係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們雖然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卻有着金子般的心。

(意在營造親切平和的教學氣氛,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二、設問導讀。

(一)、畫説老王:

師:今天老師要給你們介紹一個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請看畫像。他叫老王,(板題)從畫像上看,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何依據?

生:從他滿臉的皺紋看,他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

生:從他破舊的衣着看,他是一個貧窮的老人。

生:從他的表情看,他是一個善良的老人。

……

(意在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對他人關注的習慣。)

(二)、問詢老王:

師:這樣一個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關心他什麼?把你的關切向他表達出來。

生:老王,你是做什麼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麼樣?

老王,你為人怎樣?為什麼作家會如此關注你?

……

(意在喚起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為後面學生閲讀課文蓄勢,讓學生帶着自己的問題讀書。)

(三)、走近老王:

1、師:老王是一個普通人,寫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個普通人。簡介楊絳。楊絳——錢鍾書——《圍城》。

2、師:面對陌生的老王,你們有那麼多的揣測,和那麼多的關切,現在你們循着楊絳的筆墨,去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3、生:讀課文。

三、點撥導思

(一)、評説老王:

師:剛才看了老王,現在又讀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老王?你對他的關切作者告訴你沒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______的人,表現在_______。”的形式表達出來。

生:老王是一個社會地位卑微的人。表現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衚衕、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裏。

生:老王是一個善良老實的人。表現在送冰時,願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

生: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表現在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

(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理解。)

(二)、品味老王:

師: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斷?在這個片斷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王臨死還要送雞蛋香油還人情這一情節。

師:有此同感的同學請舉手。既然大家都認為這一段感動人,那麼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片斷。

1、精讀。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小聲讀、放聲讀。可圈點,可旁批。

生:讀課文。

2、小組交流體會。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獨到體會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我覺得,課文中説老王“鑲嵌”在門框裏,“鑲嵌”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消瘦與不靈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錢”中“攥”字也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拿錢時激動的心情。

……

②教師相機引導:

課文中老王的話語不多,卻十分有表現力。你能就這些隻言片語推測一下老王當時的心理和表情嗎?

老五勸説“我”收下香油和雞蛋的情節作者沒有描述,請你設想一下,老王當時是怎麼説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

3、質疑,合作探究。

師:就這一情節,你有沒有疑問?提出來請大家幫你。

生:文章中,當“我”要給老王錢,他不要,可後來還是收了錢。為什麼?

“我”拿錢給老王是為了幫助他,而作者為什麼説“我卻拿錢侮辱他”?

(以生――生、生――師合作的形式相互質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分角色朗讀。

教學(後記)後思: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9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四,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愠罔殆謂哉焉誨

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五,教學過程:

A、三分鐘演講

B、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説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C、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D、朗讀指導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E、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G、指導背誦

H、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麼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10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瞭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閲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語句賞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發表個人見解的習慣。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瞭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靈,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用親切的感情、形象的語言、人格化的描寫,給這些“朋友”畫像,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去感受被賦予了人性光彩的馬兒吧。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

1、有情朗讀:

①教室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

②全體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

①你認為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嗎?

(家馬:“馴良”、野馬:“自由奔放”)

③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後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着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馬原本是什麼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於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羣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鬥。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餵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

(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

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給馬戴黃金鍊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為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夥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2、賞讀品味:

請同學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説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並加以賞讀品味,特別要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描寫的語句。

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xxn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