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病證背誦要點

《內經》:病證背誦要點

引導語:《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説”、“脈象學説”“藏象學説”、“經絡學説”、“病因學説”“病機學説”、“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説。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內經》的病證背誦要點。

  病證

《素問·熱論》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素問·評熱病論》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素問·咳論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素問·舉痛論》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問·痺論》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帝曰: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榮衞之氣,亦令人痺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衞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薰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

《素問·痿論》

黃帝問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靈樞·水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於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日: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日:寒氣客於腸外,與衞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標籤: 內經 背誦 病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y80m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