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陰陽基本含義

內經陰陽基本含義

內經對人體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徹,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下面是內經陰陽基本含義,隨小編來看看吧。

【原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1)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2),生殺之本始(3),神明之府(4)也,治病必求於本(5)。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6)。陽化氣,陰成形(7)。寒極生熱,熱極生寒(8)。寒氣生濁,熱氣生清(9)。清氣在下,則生飧泄(10);濁氣在上,則生脹(11)。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12)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13)出上竅,濁陰(14)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註釋

(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本源。一説為法則,規律。

(2)變化之父母:物質之漸變為化,物之突變為變。父母,喻本源,起源。

(3)生殺之本始:生,生長。殺,肅殺,滅亡。本始,即本源。

(4)神明之府:神明,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的內在動力。府,即藏聚之所。

(5)本:此指陰陽。

(6)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就陰陽二氣的作用而言,意為陽主萬物的生長,陰主萬物的長養;陽主萬物的肅殺,陰主萬物的閉藏。一説為互文。

(7)陽化氣,陰成形:指陽主化生無形之氣,陰主生成有形萬物。

(8)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此以寒熱互變的現象,説明陰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關係。

(9)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張介賓注:“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生散,故生清陽。”(10)飧泄:指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11)生(chēn)脹:即脹滿。

(12)逆從:偏義複詞,此側重“逆”義。吳崑注:“逆從,不順也。”(13)清陽:此指維持上竅功能的精微物質,與下文“清陽發腠理”所指衞氣,“清陽實四支”所指水谷精微不同。

(14)濁陰:此指二便,與下文“濁陰走五臟”所指精血津液,“濁陰歸六腑”所指飲食物及其變化的糟粕不同。

【白話詳解】

黃帝説道:陰陽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是萬物變化的基礎,生長衰亡的根本,有極大道理藴含其中。凡醫治疾病,必須探求疾病變化的根本,其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

以自然界變化來比喻,清陽之氣聚於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於下而成為地。陰相對安靜,而陽相對躁動;陽主生成,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能化生功能,陰能構成形體。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泄瀉之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

所以清陽之氣上升成為天,濁陰之氣下降成為地。地氣蒸發上升成為雲,天氣凝聚下降成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轉變而成,云為天氣蒸發水氣而成。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之氣上出於竅,濁陰之氣下走於前後二陰;清陽的衞氣發泄於腠理,濁陰的營血內注於五髒;清陽的精氣充實於四肢,濁陰的水谷入歸於六腑。

【按語】

本節闡明瞭陰陽的基本含義。陰和陽是兩種既相關聯又相對立的屬性,代表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共存於一體而不能分離,進而構成一個整體。如以人體功能和物質為例,功能屬陽、物質屬陰,功能以物質為基礎,物質以功能為表現,功能表現於外、物質鎮守於內,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這是一種普遍的規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正是由此而產生。人體陰陽的升降出入運動同於天地雲雨的形成,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這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臨牀上治療耳目不聰,用益氣昇陽法;治療腸胃積滯,用盪滌攻下法。李杲的脾胃升降理論,黃元御的五臟升降理論等,也都是在此理論的啟發下,在臨牀實踐中發展而成的。

文中的“治病必求於本”是中醫辨證施治的一項基本原則,它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裏的“本”是指陰陽。陰陽就是指疾病的本質、根本,也就是疾病之所以發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病必求於本”的實質含義,就是在疾病診治過程中要善於分析和處理主要矛盾,找出並消除根本的病因。比如出血,常見的病因就有熱傷營絡、氣虛不攝、暴怒氣逆、淤阻經隧等,出血雖同而病本各異,所以不宜一見出血就用止血藥,而應探本求源,從根本上消除病因,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應用舉例】

《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醫宗必讀卷之一》)萬病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為首務。所謂本者,惟一而無兩也。蓋或因外感者,本於表也;或因內傷者,本於裏也;或病熱者,本於火也;或病冷者,本於寒也;邪有餘者,本於實也;正不足者,本於虛也。……萬病之本,只此表、裏、寒、熱、虛、實六者而已。知此六者,則表有表證,裏有裏證,寒、熱、虛、實無不皆然。(《景嶽全書卷之二》)

標籤: 內經 陰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ndwg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