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時事論據 >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節習俗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節習俗

農曆二月二日為民問龍抬頭節。下面語文迷為大家整理了龍抬頭節的節日習俗,供大家參考。

各地龍抬頭節的民俗活動很多,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這一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闢災”;將灰撒在牆角,意在“闢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並象徵性地放置一些五穀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薰蟲

進入農曆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薰香,希望憑藉煙氣驅走毒蟲。

擊房樑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樑,以驚走蛇、蠍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樑相同。

理髮

漢族民間有種説法,曰:正月剃頭(理髮)死舅舅。此説雖無根據,也很荒謬,但影響卻極深,因此,在春節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出空來理一次髮,然後就要一直等到 “龍抬頭”的日子了。二月二理髮,俗稱“剃龍頭”,據説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因此,“是日,多剃髮”。

炒蠍豆

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蠍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説吃了炒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蠍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蠍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蠍豆不僅可以闢蠍,還有人説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蠍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蠍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陝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繫驚蟄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並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薰蟲、擊樑闢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二月二日的節日風俗,許多都與龍抬頭有關。鄆城等地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這就叫作龍抬頭,據説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龍起蟄。滕州等地這天蒸饃饃,名為“蒸龍蛋”;吃麪條,名為“龍鬚麪”。有的地方吃餅,名為“龍鱗餅”;吃菜糰子,名為“龍蛋”。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麪條、不喝小米飯,因為麪條叫龍鬚,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抬頭這天理髮,小孩子這天入學謂佔鰲頭,以圖吉利。海陽等地用白麪或豆麪做成小龍,謂神蟲,放在糧囤和麪缸裏,祝願糧面用之不盡。威海、龍口等地,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的帽子上,稱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以應節序。

農曆二月初二,大小算是個節日,但説到為什麼定今天為節,這節日還有什麼官名、來由之類,是統統不清楚地。老家的人根據日子稱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節名。從我能理解節日為何等神奇東東的時候,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今天就是“二月二”節。

農村不給節日排三六九等,凡是有傳統的節日都得走走過場,奶奶信奉鬼神,對此類有明碼標識為節日的日子由為看中,因此我們家是逢節必過。

過了二十來年的節日,也揣摩出了點門道,節日不論大小,必定與吃食多多少少有些聯繫。“二月二”也是如此。

在這天,玉米除了給人吃,還得拿去喂烏鴉。一般家裏有小孩子的才會這樣做。給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讓他們插在房子附近的樹枝、圪針上待烏鴉吃。這一做法的由頭是烏鴉吃了誰的玉米誰就聰明,日後是能做狀元的.。

中午大部分人家都吃餃子,我們這地方,餃子就是節日主食,凡過節,其必不能少。觀晉東南一區,大多也是這一習俗。恐怕晉菜未能跽身中國八大菜系多少與這個傳統有點關係吧。

“二月二”這個節日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沒什麼活動,節日的主要內容就是吃點與平常不同的食物,晚飯還是煎餅加米粥,吃過以後節日就算順利過完了。所以這節過的有些莫名其妙。

節日食俗

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麪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説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裏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裏吃。佐料有細葱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麪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一種豆麪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麪,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麪,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買“驢打滾”品嚐,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

其他節日飲食

二月二的節日飲食,各地不盡相同。除上述的煎餅、麪條、饃饃外,有的吃花糕,意味着步步登高。龍口等地則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塊這天吃。有的吃烙餅,鄆城等地認為烙餅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確保糧倉。棗莊、單縣的人們這天休息,改善生活,説:“二月二,不幹活,坐下來,吃大饃。”

過去人們一般把春龍節作為年節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扛活的長工開始上工,謂之上工日;一般農家開始試犁。海陽等地習俗,扶犁人先拜犁具,並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後牽牛到田間象徵性地耕一耕。龍口的風俗是二月二日起農作,事先擇毋倉試犁。傳説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這天要祭土地神,大約也與春季生產即日開始有關。魯西北地區還有二月一日接太陽的習慣。

龍頭節

又稱“青龍節”、“春龍節”。相傳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時期,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也相繼效仿。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與文武百官一起親耕。在唐宋時期百姓把二月二作為“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的點心類食物。宋人周密曾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在南宋時二月初二這天宮中要舉行“挑菜”御宴猜謎的娛樂活動,在宴會上擺着的小斛中插入生菜等新鮮蔬菜,讓大臣們競猜菜的名稱,根據猜的結果進行賞罰。相傳二月初二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的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很多人都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以表示祈求“迎富”之意。

在明清時有“二月初二龍抬頭”之説,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到先農壇或圓明園舉行隆重的“御駕親耕”的儀式,皇帝象徵性的在那“一畝三分地”或“一畝園”上扶犁耕田,以祈福這一年農業大豐收,百姓能豐衣足食。

二月初二龍頭節也是老北京時較大的漢族民間節日,那時漢族民間有吃麪條、吃春餅、炸油糕、引龍薰蟲、扒豬臉、爆玉米花等很多習俗。

老北京風俗

俗話説“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老北京的農家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二月二這天有“引龍薰蟲”之習俗,古人認為,龍出則百蟲伏藏,農作物可獲得豐收。所以清《帝京歲時紀勝》雲:“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那薰蟲也是防止害蟲破壞搗亂,確保五穀豐登,明《酌中志》一書雲:“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麪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習俗還有這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太陽出來前不許到井台打水,以免水桶砸傷了龍頭;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意味着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髮叫“剃龍頭”;這一天出生的男孩大多取名大龍、寶龍、金龍。老北京的習俗,在這一天還要接回已經出嫁的“姑奶奶”,俗話説:“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龍鬚麪與龍抬頭節

跟別的節日習俗一樣,二月二這天也有很多在飲食方面的習俗,且還有以龍為名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吃春餅叫吃“龍皮”,蒸餅也要在餅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吃麪條稱為“龍鬚麪”。

老北京人嗜好吃豬頭肉,尤其必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在農村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要殺豬宰羊準備年菜,燉豬肉時留下豬頭在二月二這天祭祀佛祖。城內四合院裏的百姓也在除夕、二月二這兩天有用豬頭供佛祭祖的民俗。

爆玉米花與龍抬頭節

過去,北京街巷衚衕裏經常有砰砰的爆玉米花的聲浪,這爆玉米花跟“二月二”還有聯繫呢。據説它源於神話傳説。傳説武則天“立周”稱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傳諭四海龍王,三年之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但司管天河的龍王看到人間因乾旱而餓殍遍野的慘狀,他偷偷為人間降雨。百姓得救了,而龍王卻被玉帝打下凡間壓在山底下受刑,並立石碑曰:“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返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報龍王救命之恩,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可哪裏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這天,正逢趕集之日,有一個老婆婆趕集去賣包穀,袋口鬆開金黃金黃的包穀籽撒了一地。人們看到後心想,這包穀籽不就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爆炒起了玉米花,並在院中設案焚香,供奉龍王。玉帝一見金豆真的開花了,遂將龍王免罪釋放,讓他重掌風雨大權,不久人間普降春雨、農業豐收。打這以後每年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邊吃口裏還唱唸着,“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以企盼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shishilunju/244x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