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材料 >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篇1

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二月二龍抬頭,也就是古代的“中和節”,俗稱青龍節。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説法。二月二這天的許多風俗都與龍有關。然而在古代,這一天還盛行着一些與龍無關的風俗。這些風俗至今多已不存,但我們從一些古詩中,還可以覓到它們的影子。

踏青

二月二在唐代也稱“踏青節”,此時正值大地生機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遊的絕好時節。在唐代詩歌中,有兩首同題為《二月二日》的傳世佳作,一首為大詩人白居易所寫:“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一首為晚唐詩人李商隱所寫:“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前者抒寫踏青見聞,一派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後者託物寄情,以踏青時的江邊春色,反襯出自己的身世沉淪和悽苦心境。另外,宋代王庭也是一位熱衷於踏青的詩人,並寫下了:“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的詩句

挑菜

二月二在宋代又稱“挑菜節”,人們紛紛到郊外挖野菜或採摘時令蔬菜,趁鮮生食或做成可口菜餚。這種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的民間習俗,既可以讓人們嚐到鮮美的時令菜食,又能討一個好彩頭(“菜”同“財”),甚至還一度傳入了宮廷。蘇門學士張耒尤為喜歡“挑菜”,以至於在一個大雨瓢潑的二月二,無奈地寫道:“久將鬆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這首詩寫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節的習俗。詩人説,每年二月二這天,他都要採青菜來燒一鍋肉菜湯。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憶故鄉菜園中那生長旺盛的蔬菜,仿彿又聽到引來春水軲轆的流動聲音。

這種“挑菜”的風俗,始於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就説:“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到了宋代,這種風俗更加盛行。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髮,人們便紛紛到郊外挖來野菜,或到園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餚,這樣既可嚐到鮮菜的美味,又能討到發財的吉利(“菜”“財”同音)。當時還把二月二日這天定為“挑菜節”。這種風俗,在宋代還由民間傳到了宮廷。

吃糕

清人蔡雲曰:“二月二日春正曉,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此詩寫的是:二月二春意正濃,大家互相勸説吃隔年的花糕可治腰痛。擔柴挑米憑的是腰板結實,有了健康的身體,就不怕終年勞作。至於如何製作,在《吳中竹枝詞》中可以一探究竟:“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原來,就是把過年時餘下的年糕切成短條狀,入油鍋煎成嫩黃色即可,農耕年代的婦女同樣是強勞力,也非得腰圓臂粗了才行。

二月二吃“撐腰糕”,這種風俗在江南一帶也傳之久遠。所謂“撐腰糕”,就是用糯米粉製成的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過去一到二月二這天,江南一帶家家都將隔年的“撐腰糕”用油煎食,據説可以治腰痛。不過想減肥細腰的女子,這種糕卻不能多吃。

迎富

“迎富日”之説,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產生了,據《歲華紀麗》記載:有巢氏時,有人在二月二,收養了一個小孩兒,從此家中大富。以後人們便在這天,到野外採摘蓬葉(蓬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門前祭之,謂之“迎富”。經過正月底的晦日送窮,人們對“迎富”的熱情空前高漲,慶祝場面往往特別隆重。南宋學者魏了翁,對此俗卻頗不以為然,他寫道:“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誰為貧軀竟難逐,素為富逼豈容辭。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為。裏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這首詩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習俗。詩人説,正月晦日送窮的日子剛剛過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時候。因為“窮神”難以驅逐,許多人已對“送窮”沒了興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迴避“迎富”的風俗呢?貧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貴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過這些都是傳之久遠的風俗,我只是隨大流去看看熱鬧罷了。

“迎富”的風俗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説:有巢氏時,有人要了個孩子帶回家中養活,他家從此便大富起來。以後人們便在這天到野外採摘蓬葉(蓬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門前祭之,謂之“迎富”。而明人謝肇浙在《五雜俎》中則説:“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他還解釋其起源説:相傳有户人家生了個孩子,送給鄰家幫助撫養,鄰家從此大富。這家人家見此情景,又將孩子從鄰家要了回來,要回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從此以後,人們便將二月二定為“迎富日”。

以上這些節俗,無不打着農耕文化的烙印。在科學還不發達、生產相對落後的古代,人們常把脱貧致富、祛病健康的希望寄託在帶有迷信色彩的民間風俗上。儘管他們的目的難以達到,但這些有趣的風俗卻以其特有的魅力,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歡樂。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篇2

“二月二,龍抬頭”,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每年驚蟄前後,陽氣升騰,大地返青,萬物萌動,各地會興起“祭龍神”、“剃龍頭”等習俗,這些習俗背後,藴含了我們祖先淳樸美好的心願。我國自古是農耕大國,在傳統文化中,龍是司雨之神,他的職能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的命脈,“龍抬頭”的美好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作為寶爸寶媽很有必要跟娃講講我們老祖宗的這些習俗,文化傳承不能丟哦!

理髮

在漢族民間流傳“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説法,雖然無根據,但卻影響極深。大家都會等到“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理髮,俗稱“剃龍頭”,據説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

飲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很多講究的。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麪條則是“扶龍鬚”,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

薰蟲

在二月二的清晨,很多地方的農民會用石灰繞着家門以及廚房等地方撒線,也有的地區的人們通過烙煎餅、燃燒薰香等,希望憑藉煙氣驅走毒蟲。

炒蠍豆

在我國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説吃了炒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蠍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蠍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蠍豆不僅可以闢蠍,還有人説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蠍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蠍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忌動針線

在二月二這一天,很多地方的風俗,忌諱動針線、刀剪,認為會傷了龍眼。在元末熊夢祥撰寫的《析津志》一書在描述京畿地區的風俗時也提到:“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於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篇3

二月二龍抬頭吃豬頭

民諺説“二月二,龍抬頭”,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許多市民在這天剃頭、理髮,討個好彩頭———民間相信這一天理髮、吃豬頭肉等,能帶來一年的好運。

為什麼龍抬頭這天要吃豬頭肉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龍抬頭之日,家家户户煮豬頭,是因為初一、十五都過完啦,“二月二”是春節中最後一個節日。一般農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後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龍抬頭,大地萬物開始復甦,一切動植物都開始抬頭,一年要開一個好頭,迎來風調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用豬頭當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來是有説道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腹飢,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着美饌蒸豬頭,聽着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俗語還説:“哪有提着豬頭找不着廟門的”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來“二月二”吃豬頭是古代留下的傳統,是吉祥兆頭的標誌。

那麼現在“二月二”豬頭肉又怎麼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豬頭,品着豬頭詩,那番景象已經是歷史。現如今“扒豬臉”,就不一般了。人們更偏向於用豬頭肉做其它的菜餚,一是為了圖方便、二是因為過完整個春節家裏很少有完整的豬頭了。

“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大關卡的標準化生產,歷經十多個小時的修煉,才能端上餐桌。吃“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五千年的餐飲歷史,該會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現。“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更為可喜的是當代的高科技和市場的結合讓消費者不用到飯店,坐在家裏就可嚐到美味的“扒豬臉”。這正是:二月二,春龍節,龍的傳人過龍節,龍節要吃豬頭肉。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

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龍抬頭的傳統習俗介紹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係。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在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

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徵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這一天全國各地吃食也都有講究。二月二吃什麼好?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麪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温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説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衞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説法。

據説,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説。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户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裏的米不夠吃,又沒菜餚。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裏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飢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慾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讚不絕口,連問這綠裏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二月初二龍抬頭理髮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説,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説。|

為什麼龍抬頭這天剪頭髮

歷二月二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叫“龍頭節”,在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去理髮店理髮。龍抬頭為什麼要理髮呢?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説“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説法。春節前剃頭理髮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髮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農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裏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裏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説,因此龍抬頭是復甦和吉祥的象徵。民俗裏,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

關於理髮,北方地區普遍流傳“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説。但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振超稱,這其實是一種誤傳,“死舅”是“思舊”的諧音,清朝初期漢人以正月裏不剃頭的方式懷念明朝,但又不敢公開與下達“剃頭令”的清政府對抗,就有了上述説法。據記者瞭解,北方民間在正月裏不剃頭,大多是忌諱“死舅舅”,沒有舅舅的人則不存在這種顧忌,不過隨着社會的發展,正月裏剃頭的人也在增多。

二月二龍抬頭傳統習俗有哪些 篇4

二月二龍抬頭六大習俗

1.剃龍頭

二月初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農曆的二月初二,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裏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髮!一為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2.擺圍倉

二月二圍倉是村民勤勞的象徵。

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

圍好倉後,把家中所有的糧食都找出來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着當年的大豐收,糧食已經多得茓子和鬥都盛不下了。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3.吃龍食

二月二還有吃豬頭肉、啃豬蹄和咬豬耳的習俗,都是象徵着日子過得吉祥富足。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徵,在龍形象裏,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4.帶姑娘

“二月二,帶姑娘”

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裏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

5.放龍燈

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裏或灣裏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6.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

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

傳説,古時候,有一個皇帝因為耽誤了祭天的時辰,這讓天上的玉帝很生氣,於是給龍王下令,三年內不得給人間降雨。

從那之後,人間連續的乾旱,田裏的莊稼也都快枯死了,河裏的水也幾乎乾涸的可以見底了。

田裏面沒有了收成,村裏面鬧起了饑荒。大家都沒有糧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無策。

這時,龍王的小兒子青龍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間的老百姓受災捱餓。於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時候偷偷地給人間降了一場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後大發雷霆,他下令把青龍壓在一座大山下,山下還立了塊石碑,上面寫着:"青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百姓們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龍受罪,大家的心裏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讓金豆開花的方法。

第二年農曆二月初二的這一天,農人們從家裏拿出許多的黃豆和玉米種子進行翻曬,準備播種,有個老人忽然發現,這些金燦燦的黃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於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讓他的妻子到鍋裏去炒一炒,看看這些東西會有什麼變化,炒了一會兒,黃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幹了,都爆了開來,只聽到"噼噼啪啪"的聲音從鍋裏傳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開花啦!金豆開花啦!"這個消息立馬在村子裏傳了開來,老人把這個方法告訴了全村的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地支起鍋灶,炒起了黃豆和玉米。炒好後,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裏擺上了桌子,點上了香爐。大家把炒熟的黃豆和玉米供了起來。

龍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請到南天門觀看。

玉帝見人間家家户户的院子裏都供着開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龍,將他召回凌霄殿。讓他做輔佐龍王給人間行雲布雨。

從此以後,"二月二,龍抬頭"的説法就流傳了下來。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黃豆,爆玉米花吃。這寄託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然後,青龍衝上了雲霄,翻騰了幾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烏雲密佈,雷聲滾滾。青龍在老百姓們的頭上盤旋了幾圈,感謝人們的搭救之恩。百姓們抬頭望着青龍,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裏啪啦"地從天空傾瀉下來,百姓們都樂開了花。他們任憑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潤。

瞬間大地又復甦了起來,幾天後稻田裏,山間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機勃勃的樣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過的好了。

隨即,天空一聲霹靂,把大山劈成了兩半,只聽見"啪"的一聲巨響,青龍衝破山石,抬起頭長嘯一聲,騰空而起!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源

一種是民間傳聞,老農説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故俗話説“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説,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説。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專家説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cailiao/7zd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