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歷史典故 >

曾候乙編鐘的傳説故事

曾候乙編鐘的傳説故事

導語: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中考素材,歡迎閲讀與借鑑,謝謝!

曾候乙編鐘的傳説故事

簡介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傳説故事

曾候乙編鐘出土於隨州市城西擂鼓墩,這組在深墓中沉睡兩千多年的編鐘,於1978年出土面世,振撼了音樂界,鑄造界,與文物考古界,並有幸被定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成為世界人民都期盼見到的最大的禮樂重器,與期盼聽到的絕妙音樂。

傳説曾候乙編鐘的製造成功,並能完整的保存下來,與曾候乙寵愛的第六個妃子------香妃有很大關係,這裏面還有一個悽美的故事。

曾候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代不詳,據考古學家推測,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433年。是中國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曾候乙不僅是一個開明的君主,也是一個英勇善戰的將軍,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才子,他會自制簫,笛,罄等樂器,並能吹奏敲打出很動聽的音樂。

公元441年,曾候乙親領大軍,連克北方四城,平定北方外族數年襲擾,並於臨近的唐國結下聯盟,共同抵禦外族的侵略。唐國國君感恩曾候乙的幫扶,主動提出與曾候乙聯姻,將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香兒嫁給曾候乙為妃。

香妃聰明伶俐,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受精通音律的父親的影響,對音律也很精通,平日裏,她能隨便拿幾個鐵鍋,木桶,瓷碗,銅盤敲打出好聽的樂曲來,加之她天生身上散發幽香,加之她白皙滑膩的肌膚,加之她那雙大而明亮的雙眸,加之她善解人意,故而深得曾候乙的寵愛。每當曾侯乙領兵打仗,凱旋迴家時,都要帶一些繳獲而來的珠寶與一些稀罕物件送給香妃。

有一次,曾候乙在攻打北方小國魯國時,攻下城池後,繳獲頗豐,除了大量的珍珠,瑪瑙,紅玉,金銀飾品外,還有很多很多在曾國沒有的寶貝,王后與其他妃子都搶着挑珍珠,瑪瑙,玉石之類的裝飾品,而香妃卻挑選上被眾妃棄之一邊,形狀扁圓,顏色紫黑,鏽漬斑斑,但敲打起來,卻能發出響亮動聽的聲音的三個扁銅鐘。見多識廣的曾候乙告訴香妃,這幾個銅鐘叫扁鍾,是北方大國王室祭祀時敲打的一種樂器。

香妃愛不釋手,精通音律的她,發現敲打扁鐘的中間,頂部與下部,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倘若有節律的敲打幾個扁鍾,就可以發出很好聽的音樂聲。香妃喜出望外,想作進一步的嘗試,在徵得同樣很喜歡音樂的國王曾候乙的同意後,派人找來幾個鑄鐘匠,以當時最好的青銅為原料,打造出10個大小不一,重量不一樣的扁鍾,掛在紫檀木支加上,進行敲擊奏樂,這就是最早的編鐘。與北方王室所鑄扁鐘有區別的是:北方王室所鑄扁鍾都是以部分青銅,部分黃銅混合打造而成,形態大小也都是一樣的,而曾候乙王妃鑄造的扁鍾,則是以上乘純青銅鑄造,鐘體形態雖相似,但大小,厚薄呈梯形增大的扁鍾組合,枸成了真正稱得上編鐘的多個扁鍾組合。在使用上,前者只能作為眾多樂器中的一種助音器材,而編鐘卻能較為完整的奏出一段樂曲。

香妃把這套編鐘視為寶貝,常常與樂師們一道為國王演奏,在演奏過程中,她發觀這僅靠這十個扁鍾組合起來的編鐘,奏出來的音樂並不完整,五音中有兩音模糊不明,且音量不夠大,餘音太短,在演奏時,有些音根本上不去,或演奏不出來。香妃請來懂音律的父王,又從楚,唐,韓等國請來名樂師,商討出運用三十六個大小不一的扁鍾,來奏出不同音量,不同音列,不同音色的樂曲。香妃領着眾樂師,眾鑄鐘匠,一邊鑄造,一邊試音與調音,直至他們覺得滿音了才罷手,這樣耗時三年多,才將三十六個扁鍾製造出來,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第二套編鐘,

香妃探索編鐘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因為她發現,這組編鐘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如音量不夠響亮,餘音不夠長,聲音不夠圓潤,部分音色達不到演樂曲的效果等等,香妃有了更大的計劃,她請求曾候乙派人到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秦國,楚國,燕國,遍訪高級樂師與有鑄造鐘,鑼,罄等樂器經驗的工匠,並花重金請來部分能人巧匠彙集曾國,商討出運用五行,八卦,五音,八方,陰陽等定律,制定出六十四口大小不一的扁鍾組合,為了提高聲音的音量高度,鑄造匠還提出在以青銅為主要材料的同時,加用適量的鋁,錫,錳等金屬,以提高音量高度,音域的厚度等音樂相關元素,從而提高演奏效果。製造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按照原定方法制出來的扁鍾,敲打起來並沒有預想的音樂效果,他們不得不重新計算加其他金屬的比例,運用陶土製模,銅水澆鑄,分鑄,揮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等鑄造工藝,歷時八年,耗費一噸多重的青銅與其它貴重金屬,才將這套六十四口形狀相似,大小呈梯形遞減,並刻雕有曾候乙作持等銘文,音質,音色,音量,音域俱佳的編鐘組合製造出來,這就是當今出土的這套曾候乙編鐘。

正當香妃與眾工匠,眾樂師歡慶編鐘製造成功時,卻傳來在外地巡視的曾候乙因感染時疫,加之箭傷復發,突然亡故,想不到的是:這美侖美奐,音色俱佳的大形編鐘,首次演奏的曲目卻是弔唁曾國國王------曾候乙的哀樂。演奏由香妃與樂師同台進行,鐘聲悠悠,如泣如訴,傾訴着香妃對曾候乙的愛念。

按照當時皇宮的規矩,囯君死後必須在眾多妃子中,選1到2名妃子配葬。按慣例,在國王死後第三日,由王后主持,眾妃在一間黑屋中,抽籤決定。抽到寫有"陪"字籤的妃子可以提三個要求,宮廷都會盡力滿足。曾候乙死後的第三日,王后召集眾妃來到偏殿,準備抽籤。

"不用抽籤了,我自願陪夫君下葬。" 香妃走到王后面前平靜的説道。

"你主動提出自願陪夫君下葬,也不負國王平日裏對你的千般寵愛,你有什麼心願,我們會盡量滿足你。" 正擔心抽到陪葬籤的王妃會大哭大鬧的王后,見香妃自願陪葬,自然對她友善一些。

"國王特別喜歡音樂,對這組編鐘尤其喜愛,傾注了很多心血,與大量人力物力才將這組編鐘製出來,可惜的是:編鐘完整製出來之日,他卻命歸西天了,沒能活着好好聆聽這組編鐘敲打出來的美妙音樂,我現在決定,帶着這組編鐘一道給國王陪葬,也好在西天能親自為國王隨時奏樂。希望王后成全。"

"念香妃妹妹情深義重,忠心可嘉,我成全你。" 王后爽快答應道。

到了曾候乙下葬之日清晨,香妃沐浴後,穿上王后送來的壽衣,飲下能使人快速死亡,又不變色的毒丹,安祥地躺在棺木板上,被王后按排,連同楚惠王送來的一口大編鐘與第三套編鐘計六十五個編鐘,一塊安葬在曾候乙主棺旁。致使這組曾候乙編鐘在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只到一九七八年五月,隨着擂鼓墩古墓挖掘開後,才重見天日。

曾候乙編鐘在地下埋藏幾千年,固然可惜可歎,但它們也因此免遭戰亂而被毀壞或丟失,能完整的保存下來,也算是一件幸事。而由香妃先前主導鑄成的另外兩組編鐘,雖説被新國王將其作為香妃親生的兩公主的陪嫁,送到秦國與燕國皇宮,但由於沒有會演奏的樂師羣,而閒置在庫房,後因戰亂搶來搶去,不知去向,不能不説是一件憾事。

曾候乙編鐘出土後,經文化部文藝研究所音樂史家李純一,黃翔鵬,王湘等專家先後從北京到達隨州,對編鐘進行考察與測音,專家指出:這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造形精美,數量眾多的青銅編鐘,保存良好,其下層的大鐘,聲音低沉渾厚,音量大,餘音長;中層較大的鐘,聲音圓閏明亮,音量較大,餘音也較長;中層較小的鐘,聲音清脆,嘹亮,音量較小,餘音較短;上層鈕鐘聲音透明純淨,音量較小,餘音稍長。各組鍾需配合演奏,才能發出清脆明亮,悠揚動聽的交響,

人們在歎服,香妃帶領眾音樂師,鑄鐘匠們,在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沒有任何鑄造標準參考的情況下,僅靠陶土做模,化銅水澆灌成形,僅靠試音,僅靠磨礪,僅靠錫焊,銅焊等古老鑄造方法,耗時十餘年才製出這套編鐘,是多麼的不容易。

香妃,曾侯乙已經遠去,但由他們費盡心血,歷經千辛萬苦製造出來的曾候乙編鐘卻幸運的,完整的保存下來,運用編鐘演楚(國殤),(屈原問渡),(竹枝詞),(楚商),(幽蘭),(東方紅)等曲目,成為隨州市編鐘博物館的保留節目,每當人們看到這氣勢磅礴,造形精美,規模宏大的編鐘,聽到由編鐘演奏的悠揚動聽,清脆明亮的交響樂曲,無不對香妃,曾候乙肅然起敬。

曾候乙編鐘以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造形精美,數量眾多,奏出的樂聲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而名垂青史;香妃,曾候乙及眾樂師,鑄鐘匠們精益求精,默契合作,契而不捨,務求完美的鑄鐘精神同樣可歌可泣,我們高呼:曾候乙編鐘不朽!香妃,曾候乙精神不朽!


 

標籤: 編鐘 曾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lishidiangu/3092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