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

1、烽火戲諸侯

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

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愛笑,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來報告敵情的,當烽火燃燒後,各地諸侯率兵紛紛趕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頭望着疲憊受騙的將士,拍手大笑。後來敵人真的來進犯,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有再來救援,結果西周滅亡,幽王被殺。

2、管鮑之交

鮑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時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時二人經商分利時,管仲曾欺哄鮑叔牙,多分給自己一些,鮑叔牙則因他家貧,不以為言。後來,兩個好友分屬齊國兩個敵對的政治勢力,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公子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失敗身亡,管仲被囚身問罪。鮑叔牙勸説桓公,立管仲為相。管仲説:“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後以“管鮑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計得失。

3、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國國君設宴款待他,問他將來怎麼樣報答,他説:“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後來已估晉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4、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載:戰國時,齊威王沉湎於酒色,國政混亂,諸侯並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勸諫。滑稽善辯的淳于髡(kǚn),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便去對齊威王説:“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知道這是在諷諫自己,便説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後,齊威王勵精圖治,親自率兵應戰,奪回了失去的國土。後以“一嗚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干就有驚人的成績。

5、一毛不拔

《孟子.盡心上》載:戰國時,墨子主張“兼愛”,而楊朱卻反對“兼愛”,主張“為我”,提倡個人利已主義,孟子批評楊朱説:“楊朱主張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對天下有利,他也不幹。”後以“一毛不拔”形容極端吝嗇自私。

6、一暴十寒

《孟子.告子上》載:戰國時,齊宣王昏庸無能,常被宮中的壞人所利用。孟子幾次遊説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沒有好好地規勸他,孟子打比方辯解説:“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曬;寒:凍。後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無恆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嚐膽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春秋時,越國被吳王打敗,越王句踐立志報仇。為了激勵鬥志,他把苦膽懸於坐卧處,吃飯睡覺前都要嚐嚐苦膽。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此處不載卧薪事,“卧薪嚐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卧薪:睡在柴草上。後以“卧薪嚐膽”形容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報仇雪恥。

8、紙上談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年熟讀兵書,善於談兵,連父親趙奢也問不倒他。後來代替廉頗做趙國大將,只按書本,不會變通,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打敗,士兵被坑埋達四十萬人。後以“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

9、 圍魏救趙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時,魏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採用軍師孫臏之計,乘魏國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半路截擊,魏軍大敗,從而解了趙國之圍。後來軍事上把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據點,迫使其撤兵,從而取勝的策略叫做“圍魏救趙”。

10、 老馬識途

《韓非子.説林上》載:春秋時,齊桓公、管仲帶兵討伐孤竹國,歸途迷路。管仲建議説:“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於是選了幾匹老馬頭前引路,兵將隨其後,從而找到了歸途。後以“老馬識途”比喻經驗豐富者能在工作中發揮引導作用。

11、 朝秦暮楚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覆無常。

12、 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載寓言故事:養獼猴的老人在分給獼猴栗子時,説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眾獼猴都生氣發怒;老人改説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眾獼猴都高興起來。後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詐術欺人;或表示變化多端,反覆無常。

13、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説:“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説:“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説:“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説沒有人呢?”楚王説:“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説:“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裏去,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裏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手下的人説;“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説:“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説:‘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説:‘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着一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説:“綁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説:“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着晏子説:“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説:“我聽説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着説:“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14、 東施效顰

《莊子.天運》載:傳説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因為胸部疼痛而捧心皺眉。她的`鄰居中有個醜女見了,覺得那樣很美,也學着捧心皺眉。人家見了都躲到一邊不願意看她。後來有就稱這個醜女為東施,並用“東施效顰”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裏,自己又沒有條件而盲目模仿。

15、 東食西宿

《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載寓言故事: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的兒子貌醜而家富,西家的兒子貌美而家貧。父母不能定奪,便讓女兒自己拿個主意。女兒説:“我想在東家吃,在西家宿。”後以“東食西宿”比喻多方謀取,貪得無厭,貪利求惠。

16、 問鼎中原

【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閲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説:“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説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鈎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説:“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zzlx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