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精選6篇)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精選6篇)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師説》教案(精選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為什麼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説明了什麼呢?

大家説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説》,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説”,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範圍,“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説關於的道理”,“師説”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覆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佈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麼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依次説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聖人──今之眾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説的?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麼?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於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説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後得分,宣佈比賽結果。

2、佈置課外練習。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説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説理方法。

【教學難點】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讚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着,慨歎師道不傳已久,聯繫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於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説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後一段,説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於附記性質,但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

刻含義。

明確:關於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並意味着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於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於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後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並説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閲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麼?由於採取錯誤態度,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的對比,致使“聖益聖,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於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羣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後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係,先後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後,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麼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這是疑問語

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歎語調,語調富於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説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3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思想,培養謙虛好學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説”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層次結構是怎樣?

(二)有關疑難詞句解釋。

(三)“説”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一種。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

(四)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職能、從師必要、擇師原則等方面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麼説“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

(七)怎樣認識本文進步性和侷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論語》中孔子説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説》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説》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重要性和從師應持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見解突破孔子學説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説説老師”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蛇者説》、《馬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説……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説》就是解説關於學習中“問”道理。剛才説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學生李蟠,其目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人今:有專門學問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方法論證中心

論點?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人,不同於今天所説有專門學問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要論及內容、範圍,成為本文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句中“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儒家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係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係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師存在地方”。這裏作者表達不恥下問、能者為師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説説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繫?

第1段正面闡明從師重要性,提出從師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觀點,説明從師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

四個“聖”和四個“愚”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聖明”或“愚昧”意思;一種是名詞,是“聖人”或“愚人”意思。“其皆出於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説”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對比中,對不從師表現加以評論,並給予直接否定。

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感歎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並請學生填寫課後思考與練習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係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言和行兩方面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幹老聃事例。孔子言論中“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於”相當於“被”。“作《師説》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説》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排偶句和靈活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結尾詞語做下一句起頭,使前後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許多從師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作者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説“道”,是維護封建統治儒家之道,所説“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道”和“業”內涵是根本不同。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封建統治階級偏見。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自瀆、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重點、難點分析

1.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2.“説”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3.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課時設計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説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5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並且添油加醋地污衊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説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後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説”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説》、《馬説》、《愛蓮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剛才説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説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後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着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裏,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着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於(向他);下—低於;恥—以……為恥;聖—聖明的人,聖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塗;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固定;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於時。

介賓後置句——1、而恥學於師;2、師不必賢於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於“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着,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餘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塗)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瞭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於“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誌。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前面的“聖”“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後面的“聖”“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後置句(狀語後置):

①而恥學於師。

②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師不必賢於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羣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高中語文《師説》教案6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瞭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2、掌握、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和虛詞,熟記文中通假字,進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

1、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明確結構。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情意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文言文中常用實詞和虛詞;

2、疏通文意;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課外作業

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並熟讀成誦。

2、整理課後習題。

3、完成《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授課主要內容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用《論語》中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一:瞭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1、文學常識簡介:(學生答,教師補充)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師説》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説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2、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説》、《馬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剛才説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出示學習目標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

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

學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進而疏通文意。

在預習的基礎上讀通課文,讀準字詞。

1、疏通文意,掌握實詞與虛詞。

2、幫助學生歸納:

A:一詞多義

B: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C: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師,並説説它的不同含義: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xrg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