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師説教案(精選7篇)

師説教案(精選7篇)

師説教案

什麼是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師説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説教案(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説教案1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説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

題目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初中學過的《愛蓮説》、《馬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體。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於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並著《師説》來抨擊恥於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三、初讀課文

1.第一、三、四段學生齊讀,第二段師領讀。

2.訂正以下字音:

句讀 不 阿諛 郯子cháng萇弘 師襄 老聃 蟠 貽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一)字詞疏通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求學的人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於名詞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為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錶轉折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為師

相當於介詞“於” 於:表比較,比。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4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5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無……無…… 無論……還是

師説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説”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麼説“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説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説》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説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説》、《馬説》等等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説》,即“説師”,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説》就是解説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説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師説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諡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 文體:“説”,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如初中《馬説》、《捕蛇者説》。

5、 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 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係。

第四段:説明寫作的緣起。

6、 小結全文。

四、 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練習一中的1~~3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解析論證過程、論證方法。

2、 掌握字詞、疏通全文。

內容步驟:

一、 檢查上堂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結合練習一導入新課。

二、 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②為什麼從師

③ 以什麼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聖人——從師 聖益聖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於其身——恥師

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聖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⑴對比論證(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⑵例證法:(3段)孔子師郯子……

⑶引證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説教案4

背景材料

一、韓愈抗顏而為師

《師説》有一句話:“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説,韓愈在《師説》裏講的所謂“師”,不是指在學校裏教課的老師,而是指給“士大夫之族”,即社會上學業有成就的士人或學者做老師,或給做官的當老師。

韓愈生活在佛教極盛的時代。唐太宗就很佞佛,從他以下都在極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結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間,增加了對於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思想,它主張“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這和中國的傳統的儒家思想是針鋒相對、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恥笑談論所謂“聖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於是這就成了一種風氣。整個唐朝時候,反對給學業上有成就的士人、學者、當官的做老師,認為有人敢於做這樣的老師,便是狂人。

在那樣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人敢於不管這種風氣,韓愈是其中的一個。

他不管這種風氣,不怕人家的恥笑,不顧世人的笑罵,敢於做這樣的老師,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師自命,擔負起教導他們的責任。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儘管自己不願擔任老師的名義,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卻讚揚了韓愈的做法:“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

韓愈為了反對當時的那種風氣,批駁世人的那種恥笑,寫了《師説》。

二、古文運動

我國古典散文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次巨大變革。從陳子昂開始,經元結、韓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羅隱等許多人的努力,在前後二百多年間,改變了自東漢以來逐漸形成的駢體文對文壇的統治,實現了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解放,推動了散文創作的.發展。這次文學變革,適應着時代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的需要,總結了自先秦以來我國散文長期發展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改革文體和革新散文創作的理論主張,併成功地進行了創作實踐。加之參加這次革新的作家們以極大的熱忱和高度的自覺為推行新文體、創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並廣為宣傳,誘掖後進,在文壇上形成一股變革的潮流。由於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又有羣眾基礎和巨大的影響,儼然成為一個“運動”;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立,稱所倡導的文體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 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 掌握有關“説”的文體知識。

一、 能力訓練目標: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四、德育教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鍼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説的 話來説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説”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繫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説”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説》作比較,教給比較閲讀方法。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本文的教學目的;

2、作者介紹、解題;

3、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 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將其原文介紹給學生)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説》。(板書題目)

四、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首。

《師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説》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説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説”與“論”相 比,隨便些。像《捕蛇者説》、《馬説》都屬“説”一類文體。“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師説》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 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A.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B.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C.作“姓”講 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 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C.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A.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B.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D.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A.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B.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

C.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三種情況

A.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B.復指,作主語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C.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②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A.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B.表感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多麼)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 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相師為恥

八、佈置作業

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練習”二——四題。

3.預習思考題:

(1)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繼續研習課文

1.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

②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分析第二段

A.説説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明確】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B.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這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分析第三段

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聖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後作教師備註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B.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明確】聖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⑤分析第四段

提問:a.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b.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 a.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b.説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2.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A、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B、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C、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説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為什麼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説明了什麼呢?

大家説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説》,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説”,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範圍,“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説關於的道理”,“師説”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覆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佈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麼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依次説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聖人──今之眾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説的?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麼?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於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説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後得分,宣佈比賽結果。

2、佈置課外練習。

師説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瞭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構。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説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後人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和當時流行駢文相對立,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及秦漢文體的散文)運動(是一場在復古的旗號下進行的既繼續傳統又有所革新、有所創造的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領導者提出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寫作背景

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隋唐以來,由於佛教、道教的衝擊,儒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師道觀念也淡化,人們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説:“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狂名。”韓愈倡言師道,勇為人師。《師説》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著作。

(三)識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説》、《捕蛇者説》、《愛蓮説》、《黃生借書説》、《少年中國説》、本文的“説”。“説”——是一種有敍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師説”——即“説師”,動賓倒置的現象多見於書籍、文章標題,如《實踐論》、《黃生借書説》。解釋為“説説(議論)有關老師的問題”。

(四)分段朗讀,解釋重點詞句

(五)逐層分析《師説》的論證方法

1.分析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

①老師的職責②為什麼從師③以什麼人為師。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説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裏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説説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説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對比論證: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比——縱比

其子擇師與其身恥學於師比——自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比——橫比

a.縱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羣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通過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錯誤言行,從反面論證了“學必有師”。這是對當時盛行的門第觀念的有力批判、公開挑戰。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係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説》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正反論證,突出中心意思

這篇説理文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正面肯定從師的好處,從反面批判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反覆論證,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裏,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點,並加以論證。第二段裏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一論點,並分三層,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批判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尚,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段裏又提出“聖人無常師”這一論點,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論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最後簡短地讚揚了李蟠不拘於時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視從師的態度。文筆簡潔流利,結構嚴謹,把從師的道理和師的作用在於傳道受業解惑等方面,論述得很精當透徹,富有啟發性,令人信服。

本文裏有些精煉的含意深刻的語句,常被後人運用。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聖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等。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師説教案7

一、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B、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抗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學重點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説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三、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鬥爭精神.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後學生充分討論後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閲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4.多媒體投影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幻燈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羣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讓學生看過投影后進行翻譯,然後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説》,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幻燈片放映)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後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名字的傳説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説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麼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徵他們都要做人去羣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後,立即説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後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後,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麼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錶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後,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裏。結果別人考中樂,他卻名落孫山。後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後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後,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於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後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勸他呢?這天晚飯後,花前月下,二人閒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悦色地説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歎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誇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後,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着説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説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説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於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後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個新名字。

三、文體簡介

我們來看一下題目,師説是不是説説老師的意思呢?(提問學生)

“説”,是古代論説文的一種,是申説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文章辨體序説》指出:“説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説”屬於議論文的範疇。可以先敍後議,也可以夾敍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説”與“論”相比要隨便些。“説”,古義為陳述和解説,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説……的道理”來理解。《師説》意思是解説關於“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説》,《愛蓮説》,《馬説》等。

四、朗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根據書下注釋,讀準字音並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請全體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説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後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翻譯:請一位同學將第一段翻譯一遍。

着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裏,管、過問;無—不論,不分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讓學生齊聲朗讀,加深印象。

(二)、其他幾段與第一段講解類同

第二段着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於(向他);下—低於;恥—以……為恥;聖—聖明的人,聖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塗;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固定;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

不拘於時

介賓後置句

而恥學於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三)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六、知識歸納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於“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着,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餘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

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塗)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瞭解)

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於“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誌。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前面的“聖”“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後面的“聖”“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5、特殊句式:

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後置句:

①而恥學於師。

②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師不必賢於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羣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分析第一段

1.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學生思考後,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説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後三句承“傳道”,談擇師的標準,即以“道”為師。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提問:本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説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

並下定義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着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説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環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説服力。

3.背誦第一段

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學生思考後,明確:本段查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於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後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板書〗結果

┌聖人眾人對比聖益聖,愚益愚(錯誤態度)

二、批判不從師的壞風氣│父子對比小學而大遺(錯誤認識)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世大夫對比其智反不能及(錯誤行為)

(對比論證反證)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藉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

在感歎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歎現在,抒發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於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着眼點放在後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

①句是對“聖益聖,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矣”“也”表示肯定語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歎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3)背誦

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説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説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説

韓愈

一、解題:説,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於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標籤: 師説 教案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p4zo7.html
專題